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什么意思?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3 12:21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2-13 02:34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2-13 03:38
白话译文: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这副对联中有两个典故:
1、破釜沉舟:溯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白话译文:项羽带兵渡河,将所有的船凿沉,所有的锅碗砸破,烧掉行军的茅屋,只带了三天的粮食,以此来表示与士兵们同生共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白话译文:越王勾践回家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则专心思考,把苦胆放在座位附近,无论是坐是卧,都要舔食苦胆,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用来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扩展资料:
对联由来:
关于对联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列出两种有记载的由来:
1、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
“金又有题书室联云: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
2、邓文宾(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后数年遂中。”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这副对联中有两个典故:
1、破釜沉舟:溯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白话译文:项羽带兵渡河,将所有的船凿沉,所有的锅碗砸破,烧掉行军的茅屋,只带了三天的粮食,以此来表示与士兵们同生共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白话译文:越王勾践回家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则专心思考,把苦胆放在座位附近,无论是坐是卧,都要舔食苦胆,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用来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扩展资料:
对联由来:
关于对联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列出两种有记载的由来:
1、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
“金又有题书室联云: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
2、邓文宾(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后数年遂中。”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2-13 05:41
饕餮龘龘靐齉齾爩鱻麤龗灪厵滟爨癵驫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韽韾顟顠饙饙騳騱饐龗鱻爩麤灪爨癵籱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鬰靊飝虪齺魕爧蠿齺虪龘龘靐齉齾爩鱻爨齉籱饢驫麣纞虋讟钃鸜麷鞻韽韾顟顠饙饙騳騱饐靐齾龗
- 2楼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2-13 04:04
秦楚越吴
- 3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2-13 03:50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 自勉联
【鉴赏】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的吗?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