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三伏天”叫法是怎么来的!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7 21:02
who knows how comes the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是哪三伏啊!?
最佳答案

【三伏天是怎么定义的】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全部回答
《三伏天防中署》一文中,把24节气视为阴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24节气与阴历并无关系,这是因为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而24节气和阳历都是按照地球绕太阳一周为1年作为依据的。 24节气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而形成的,它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到达的24个不同位置。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开始,此时昼夜平分。之后太阳北移,到了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开始,此时昼最长,夜最短。之后太阳南移,昼渐短,夜渐长,到9月23日前后,太阳又回到赤道上空,"秋分"开始,此时又是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继续南移,夜渐长,昼渐短,到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开始,此时夜最长,昼最短。在这四个节气之间又安排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以表示春、夏、秋、冬季节的开始。这样就出现了八个节气,在这八个节气之间又各插入了两个节气,于是便组成了24个节气。 地球绕太阳转人们难以察觉,大家所看到的倒是太阳似乎在绕地球运动,太阳的这种运动路线,称之为"黄道",它是360°大圆,太阳每在黄道上移行15°就定为一个节气,一年恰好是24个节气。 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开始日期在阳历上每年几乎不变,最多相差1至2天。这是因为它和阳历都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1年作为依据的。这样每月就有两个节气,时间上,上半年为6日前后和21日前后,下半年为8日前后和23日前后。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CF看地图按“~”CSOL看地图按那个呀?
麻烦大家介绍一款5000~~6000之间你笔记本电脑
为什么半夜会听见敲锣声?
祝家庄小学怎么去啊,有知道地址的么
广州哪里有新奇特产品批发
玩问问的问题
烽火战国什么时候开图标,有什么条件么?
巫溪的红池坝有什么好完的?
海南省澄迈县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多少
绿色蝈蝈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为什么人要漂亮的脸蛋
女儿得到第二个硕士研究生该用什么祝贺语
人流才4天我已经洗澡3次洗头两次了,会不会有
锦致橱柜在哪里啊,我有事要去这个地方
有没有学好数学的好方法啊?上课老是瞌睡还走
推荐资讯
不是谁给你一瓶雪花 都能陪你勇闯天涯下联
文件保密管理
DOTA的omg怎么有些技能组合起来没用??
2014款1.8名图尊贵版自动驻车啥意思
滚的含义?
假如上帝给你三个愿望,你会许什么愿望?
1984年冬月初八出生的是什么星座啊?
好再来家常菜馆(岳东路)怎么去啊,有知道地址
初二上学期生物第1至19章试题
你们是干什么
为什么坡度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博阳电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客户工程部钦州办事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