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观禅修 ?
答案:6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21:18
- 提问者网友:浪荡绅士
- 2021-03-24 10:45
什么是内观禅修 ?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3-24 11:37
内观禅修就是指佛陀所教导‘戒,定,慧’当中的‘慧’。 内观禅修需要去培养‘十六观智’或者‘七清净’而走向解脱。“观禅”,即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六处、六界等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或随观集法及灭法,它将渐次地引导由粗略到细腻的观察。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3-24 16:00
戒定慧·
- 2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3-24 14:23
当你外在肉体完全静下来的时候 你的意识就能看见内在的光 你身体内的光很微弱只有 意识完全不受肉体影响才能看到 如果你有心冥想 天天做大概一个月不到就能看到
- 3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24 13:36
没有妄念既是禅。
改正缺点既是修。
改正缺点既是修。
- 4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3-24 13:20
内观禅修就是指佛陀所教导‘戒,定,慧’当中的‘慧’。 内观禅修需要去培养‘16观智’或者‘7清净’而走向解脱。
观(巴利语:vipassanā)音译为“维巴沙那”,又称为“观禅”、“内观”、“正观”、“慧观”,古音译为“毘婆舍那”或“毘钵舍那”,是观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培育观智,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是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习方法。
“观禅”,即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六处、六界等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或随观集法及灭法,它将渐次地引导由粗略到细腻的观察。
所谓的“细腻”是观察和辨别“究竟色法”(地、水、火、风之四界等)、“究竟名法”(心法、心所法)的“自相”(sabhāva-lakkhaṇa 自性相,各自的特质)和“共相”(即无常、苦、无我的三相),以及十二支缘起的因缘流转与还灭。
透过修习观禅而不被爱染、邪见牵引,最后体证究竟色法、名法灭尽而证入“涅槃”。[1]
诸经论义注说:
“ Aniccādivasena vividhehi ākārehi dhamme passatī’ti vipassanā.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诸法为观。(Ps.A.83) ”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
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
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四念住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长部·二十二经·大念处经》:
“ 比库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是哪四个念住呢?比库们!比库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
观(巴利语:vipassanā)音译为“维巴沙那”,又称为“观禅”、“内观”、“正观”、“慧观”,古音译为“毘婆舍那”或“毘钵舍那”,是观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培育观智,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是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习方法。
“观禅”,即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六处、六界等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或随观集法及灭法,它将渐次地引导由粗略到细腻的观察。
所谓的“细腻”是观察和辨别“究竟色法”(地、水、火、风之四界等)、“究竟名法”(心法、心所法)的“自相”(sabhāva-lakkhaṇa 自性相,各自的特质)和“共相”(即无常、苦、无我的三相),以及十二支缘起的因缘流转与还灭。
透过修习观禅而不被爱染、邪见牵引,最后体证究竟色法、名法灭尽而证入“涅槃”。[1]
诸经论义注说:
“ Aniccādivasena vividhehi ākārehi dhamme passatī’ti vipassanā.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诸法为观。(Ps.A.83) ”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
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
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四念住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长部·二十二经·大念处经》:
“ 比库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是哪四个念住呢?比库们!比库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
- 5楼网友:等灯
- 2021-03-24 12:14
内观是能根除痛苦的技巧。
内观是生活的艺术,每一个人因而能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 。
内观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及困难。
内观静坐的最终目标是证得完全的解脱和全然的觉悟。它的目的决不是仅仅只为了治疗身理上的疾病。可是许多由心理或情感因素所引起的病症都会被根除,事因这些均是心净化过程的副产品。事实上,修习内观可以根除三大苦的根源,亦即:贪爱、瞋恨与愚痴。透过持续不断的练习,静坐可消缓日常生活上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对愉悦或不愉悦的境遇而不平衡的生起习性反应的旧有情结一一被解开。
虽然内观技巧是由佛陀所开展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只限于佛教徒才可以修习。也绝对没有必要改变信仰。此内观技巧建立于此基本要素,那就是全人类都遭遇与面对相同的困难与问题,而能根除这些问题的技巧必定要是普遍性适用的。很多来自不同宗教的人都已体验过内观静坐所带来的利益,亦发觉和本身的信仰毫无冲突。
内观是生活的艺术,每一个人因而能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 。
内观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及困难。
内观静坐的最终目标是证得完全的解脱和全然的觉悟。它的目的决不是仅仅只为了治疗身理上的疾病。可是许多由心理或情感因素所引起的病症都会被根除,事因这些均是心净化过程的副产品。事实上,修习内观可以根除三大苦的根源,亦即:贪爱、瞋恨与愚痴。透过持续不断的练习,静坐可消缓日常生活上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对愉悦或不愉悦的境遇而不平衡的生起习性反应的旧有情结一一被解开。
虽然内观技巧是由佛陀所开展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只限于佛教徒才可以修习。也绝对没有必要改变信仰。此内观技巧建立于此基本要素,那就是全人类都遭遇与面对相同的困难与问题,而能根除这些问题的技巧必定要是普遍性适用的。很多来自不同宗教的人都已体验过内观静坐所带来的利益,亦发觉和本身的信仰毫无冲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