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16:45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2-17 22:51
岛是怎么形成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02-18 00:24
问题一:岛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板块运动分裂,其中一小部分与主要的大陆分开.旧形成了岛.问题二:海岛是怎样形成的? 海岛的形成主要有五种方式。第一是构造岛,地壳运动,板块移动形成的岛屿,比如日本诸岛就是太平洋板块和大西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板块交接地带,多火山地震;第二是堆积岛,海里面的动植物死后堆积而成,如澳大利亚周围的珊瑚岛;第三是冲积岛,在大江大河口出冲积而形成的岛屿,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就是典型代表;第五是侵蚀岛,因海水侵蚀而形成的岛屿,多靠近大陆边沿地带,非常小,我国福建沿岸多分布;第五是冰碛岛,由于冰川活动形成的岛屿,主要分布在北欧大西洋沿岸。问题三:台湾岛是怎样形成的? 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
台湾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聚合作用产生,分别归属於欧亚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板块聚合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隐没至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隐没至欧亚板块下方。板块聚合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和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问题四:海南岛是如何形成的? 海南岛原来是中国大陆向南延伸的一部分,因接近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汇处,地壳十分活跃。早在1亿多年前,亚洲的东部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国际上称为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我国东部大规模褶皱隆起。同亚洲大陆连成一体的海南岛,由于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破裂带不断侵入和喷出,形成了中南部高耸的五指山、黎母岭等山地。到了1000多万年以前,在亚洲的南部又发生一次剧烈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高高隆起,其他地区则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差别升降。海南岛的北部和雷州半岛随之出现了断陷和火山喷发,继而伴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琼雷断陷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唯有海南岛中南部山地高出海面而成为一个孤岛。又到了200-300万年前,地质史上称为新生代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冷,出现了广泛的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地质界称之为第四纪冰期。在这历时百万年之久的大冰期中,随着它的亚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海南岛与大陆之间曾出现过断了又连、连了又断的多次反复。每当亚冰期来临,气候变冷,冰川扩大,海水后退,陆地延伸,南海缩小,海南岛便与大陆相连。到了间冰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海面升高,发生海侵,海南岛又与大陆分离。每次海侵和海退,琼雷断陷低地便成为北部湾与南海之间海水出入的捷径。这里的地层,经历了多次断裂活动和频繁的火山喷发,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快速海流的长期冲刷,于是在琼雷之间形成了一道海蚀深槽,深槽的两头又冲积形成大面积的水下三角洲。
这道深槽,就是今天琼州海峡的雏形。尽管在经历了冰后期海侵高峰之后,海面曾不断下降,陆地亦不断上升,然而,由于这道南北宽20-40公里,东西长80-100公里,海水深度达100-140米的琼州海峡的阻隔,海南岛再也不能与大陆相连,只好孤悬殊海外了。
因地处天南,孤悬海中,故称之海南岛。早在西汉时已置珠崖郡;三国时,吴置珠崖郡;到晋代,珠崖省入合浦;几经变革,到唐代,改为琼管郡,置崖州及儋振二郡,并增崖州治琼山县,后改为琼山郡,复为琼州。五代十国至清朝仍为琼州;民国初年改为广东琼崖道,后废道划为特别行政区。1950年4月30日解放,设立海南行政公署,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1984年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988年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延续至今。问题五:长江口的岛屿是怎样形成的 河流冲击,形成的,其实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是冲积而成 ,
参考资料:人教版地理书问题六: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崇明岛,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矗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徒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午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余下全文>>问题七:夏威夷岛是如何形成的?详细。 以上都是错误,夏威夷属于洋中脊,不是板块碰撞形成,而是反过来,他的喷发推动了太平洋板块向四周挤压。
他的底恭是地幔柱,是地幔对流上涌的区域
台湾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聚合作用产生,分别归属於欧亚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板块聚合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隐没至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隐没至欧亚板块下方。板块聚合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和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问题四:海南岛是如何形成的? 海南岛原来是中国大陆向南延伸的一部分,因接近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汇处,地壳十分活跃。早在1亿多年前,亚洲的东部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国际上称为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我国东部大规模褶皱隆起。同亚洲大陆连成一体的海南岛,由于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破裂带不断侵入和喷出,形成了中南部高耸的五指山、黎母岭等山地。到了1000多万年以前,在亚洲的南部又发生一次剧烈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高高隆起,其他地区则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差别升降。海南岛的北部和雷州半岛随之出现了断陷和火山喷发,继而伴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琼雷断陷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唯有海南岛中南部山地高出海面而成为一个孤岛。又到了200-300万年前,地质史上称为新生代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冷,出现了广泛的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地质界称之为第四纪冰期。在这历时百万年之久的大冰期中,随着它的亚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海南岛与大陆之间曾出现过断了又连、连了又断的多次反复。每当亚冰期来临,气候变冷,冰川扩大,海水后退,陆地延伸,南海缩小,海南岛便与大陆相连。到了间冰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海面升高,发生海侵,海南岛又与大陆分离。每次海侵和海退,琼雷断陷低地便成为北部湾与南海之间海水出入的捷径。这里的地层,经历了多次断裂活动和频繁的火山喷发,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快速海流的长期冲刷,于是在琼雷之间形成了一道海蚀深槽,深槽的两头又冲积形成大面积的水下三角洲。
这道深槽,就是今天琼州海峡的雏形。尽管在经历了冰后期海侵高峰之后,海面曾不断下降,陆地亦不断上升,然而,由于这道南北宽20-40公里,东西长80-100公里,海水深度达100-140米的琼州海峡的阻隔,海南岛再也不能与大陆相连,只好孤悬殊海外了。
因地处天南,孤悬海中,故称之海南岛。早在西汉时已置珠崖郡;三国时,吴置珠崖郡;到晋代,珠崖省入合浦;几经变革,到唐代,改为琼管郡,置崖州及儋振二郡,并增崖州治琼山县,后改为琼山郡,复为琼州。五代十国至清朝仍为琼州;民国初年改为广东琼崖道,后废道划为特别行政区。1950年4月30日解放,设立海南行政公署,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1984年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988年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延续至今。问题五:长江口的岛屿是怎样形成的 河流冲击,形成的,其实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是冲积而成 ,
参考资料:人教版地理书问题六: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崇明岛,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矗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徒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午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余下全文>>问题七:夏威夷岛是如何形成的?详细。 以上都是错误,夏威夷属于洋中脊,不是板块碰撞形成,而是反过来,他的喷发推动了太平洋板块向四周挤压。
他的底恭是地幔柱,是地幔对流上涌的区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