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论语。谈下孝和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1 10:18
- 提问者网友:疯子也有疯子的情调
- 2021-07-20 10:20
看了论语。谈下孝和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7-20 11:24
百行孝为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7-20 11:57
1.“孝”与个人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着,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里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 的基础。换言之,做到了孝顺,才有可能做到“仁”,孝顺的人为人忠诚不会悖逆上级,不会悖逆阶级。在封建统治时代,有严明的阶级观念。绝对的服从的统治阶级就是维护社会次序,这样的公民才是合格的。在今天看这句话,在生活中对父母到了“孝”的人,待人处事必然是忠诚的,并且把这种谦虚的敬意带到社会之上,就能够在社会的工作做到认真敬业,尊敬资历深的长辈,心中谦逊而有包容性。这样的人遵守社会的次序,会给社会带来稳定。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青年人在父母面前孝顺父母,离开了家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而有诚信,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在孔子看来,教育幼年的人并不一定是要是从学习开始,首要的就是对老人要有孝心,对兄弟姐妹友爱,做人要有诚信,要做到了这些才能去学习。在此强调了做人品行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在封建时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书,所以强调做人的端正更加重要是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的,在今天这个每个人都有书可读的时代,幼年便进去了学校学习知识,虽然开课种类比较多,尊敬长辈和友爱兄妹的观念也会同时教授,但是比较起重点考试的科目,反而显得轻浅了。社会对知识水平的看中和对知识水平的考量已经超越了普遍的基本道德标准。孔子把孝顺放在基本道德的首位,但今天的社会要求却大大淡化了这一点。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侍奉爹娘尽心竭力……这种人虽然没有学过,我一定说他学过了。子夏的意思和孔子在[1.6]中讲到的相似,侍奉爹娘作为基本要求之一,同其它要求做到,即使是没有学过文化知识,但是也已经具备了知识分子的品德修养了。强调的是一种孝顺等品德大于文化知识,也是着重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具有孝顺心等多种品德的人,即使是没有学习知识,但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极其有用处的。
2.“孝”的解释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意思是当他父亲活着,就观察他的志向;他的父亲去世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他父亲合理的地方,长期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这句话被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孔子解释孝的最重要一句话,这句话在[4.20]重复了一次,是论语之中问“孝”的唯一一次重复。对“无改”的解释理解颇多,有理解为长久坚持不违背父道,这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管制臣民的一个论据。有理解为仅是“三年不改变祭祀父亲的礼仪和追怀父亲的情感”,这种解释避免了愚孝的盲从,但却从硬性的固定了感情的怀念,把人原始的亲情当作冷漠的律令来实行,未免显得不合理。所以在此依据杨伯峻的释意,对合理的地方的不加以改变。这样的孝顺,既可以保持家庭美德和家庭传统的传承,又客观的取其有利的地方,顺应时代的变化自己加以改善,具有灵活性。要特别的注意“合理的地方”,如果没有了这这个条件,就成了一种对历史不加修改的愚昧模仿,会让历史的盲肠滞留在新的时代。这个条件也提供了一种自我的独立,没有苛刻的严厉要求,有自由的因素在里头。从孔子家庭奇迹一样的传承来看,既有孔子个人的文化魅力,也有他的后人对他的继承和保留的巨大作用。在今天,学习和保持长辈的优良品德,既对做人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又对社会的优良传统会起到传承的作用。
把《里仁篇》的一句提前到这里,因为“无改”与“不违”有一种意义上的默契,孔子说道“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的婉转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的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是不怨恨”。这里的“不违”也一并放弃“所有的不违抗”的意义,采用杨伯峻的释意,“不触犯”。[4.18]在一定意义上也补充了[1.11]的“无改”之意,这一句话都是在讲“父母不对的地方该怎么办?”孔子说了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这就打破了“无不是之父母”的愚昧神话,父母如果做错,子女是不应该继续跟从(意见)的,但是孔子下一步继续从孝出发,父母做错了不代表我们就要和父母成为阶级敌人,轻微的劝止中“轻微”应该理解有有礼貌的,方式含蓄的。如果父母没有听从,女子还是要尊重父母,不能够用触犯父母的方式来改变情况,只能是内心的情感忧郁,也不能够怨恨。中国传统的尊老美德就是体现在这里,和父母发生了意见的冲突,就放弃了孝顺,完全没有考虑到父母在世,含辛茹苦的抚养子女,视子女为珍宝,而子女在人世间父母是带给其生命之人,生活种种是可以选择的,父母却是不可以选择的,改变自己的选择来尊重父母本是尽生命本能。即使是父母的不是,也不应该采用极端的方式,必须也在体谅父母的感情之中,相互达到一种共和。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启蒙之后,在动乱中打破了孔教的束缚,要人的绝对自由,却同时也把本能的亲情也打破了,把原本该尽的义务当作阻挡自由的绊脚石,而忘记了文化一直都会流动变迁,唯有人最基本的生命延续是不会改变,只要是人一天存在与人世,一天就不能摆脱对父母的回报,对女子的抚养。“无违”之孝,就是原始的孝。
3.如何做“孝”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