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李白的诗歌评价,选择题苏轼之前人们对诗词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26 02:19
- 提问者网友:疯子也有疯子的情调
- 2021-05-25 05:21
杜甫对李白的诗歌评价,选择题苏轼之前人们对诗词是如何认识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5-25 05:28
清人陈廷焯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此老生平第一绝诣,惜所传不多也.”陈廷焯称“绝诣”,足可见苏东坡在词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东坡对词进行了革新,在词的地位,内容,风格等方面皆可见得.
词起源于民间,配合音乐,形成曲调.后随着文人词的迅速发展,词多以男女爱情或者艳情为其描写内容.所以被认为是“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如晏殊称之为“呈艺”,欧阳修称之为“聊陈薄技”.这样的对于词的定论是在苏轼之前,虽然李煜在很大程度上拓充了词的题材,但真正对词进行革新的是苏轼.苏轼首先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他提高了对词的认识和评价.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评价苏词.
“以诗为词”出自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中.“以诗为词”是指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我想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浅显的谈谈苏轼的“以诗为词”.
首先,是对词体的创新.苏轼之前的词,大多为应歌而作,一般有调名和唱法即可.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的内容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还交代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象是其弟子由.再如《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地点,心情.东坡词自成一派,颇具特色,由此可见得.
其次,是内容的拓充.刘熙载《艺概?词概》中,“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作,内容,题材众多,尤以三方面成就最高.
一是抒情词.苏轼之前的词大多只限于抒发狭窄的男欢女爱之情,并且缺乏真实情感和个性,柳永等人有所发展,但并未突破根本的局限,李煜的抒情又只是在狭窄的范围之内.而苏轼则不然,他不仅写传统的情词,还抒发了多方面的感情,短于艳情而长于真情.我最推崇的便是苏轼的悼亡妻之作《江城子》,我想把这首词举出来,完完整整的分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给我很深刻的映像,苏轼对于爱妻的早逝满怀着巨大的悲痛,实写虚写,虚实结合,缠绵悱恻,婉约细密,给我以无限的哀感惆怅,一个重情重义的苏轼形象活脱脱的出现在我面前.表现苏轼抒发追忆悼亡,离别思念,朋友师生等之间的人伦之情的词作还有《水调歌头?中秋》,《西江月》,《卜算子》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另外,苏轼的抒情词还有体现自己的爱国之情,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城子》了.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描写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上阵杀敌的壮志豪情.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一个英气勃勃的壮士形象,格调刚健豪迈,铿锵有力.上阕下阕分别用了孙权射虎和冯唐魏尚上的典故,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抒情深婉曲折,强烈震撼,一个爱国......余下全文>>
词起源于民间,配合音乐,形成曲调.后随着文人词的迅速发展,词多以男女爱情或者艳情为其描写内容.所以被认为是“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如晏殊称之为“呈艺”,欧阳修称之为“聊陈薄技”.这样的对于词的定论是在苏轼之前,虽然李煜在很大程度上拓充了词的题材,但真正对词进行革新的是苏轼.苏轼首先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他提高了对词的认识和评价.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评价苏词.
“以诗为词”出自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中.“以诗为词”是指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我想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浅显的谈谈苏轼的“以诗为词”.
首先,是对词体的创新.苏轼之前的词,大多为应歌而作,一般有调名和唱法即可.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的内容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还交代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象是其弟子由.再如《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地点,心情.东坡词自成一派,颇具特色,由此可见得.
其次,是内容的拓充.刘熙载《艺概?词概》中,“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作,内容,题材众多,尤以三方面成就最高.
一是抒情词.苏轼之前的词大多只限于抒发狭窄的男欢女爱之情,并且缺乏真实情感和个性,柳永等人有所发展,但并未突破根本的局限,李煜的抒情又只是在狭窄的范围之内.而苏轼则不然,他不仅写传统的情词,还抒发了多方面的感情,短于艳情而长于真情.我最推崇的便是苏轼的悼亡妻之作《江城子》,我想把这首词举出来,完完整整的分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给我很深刻的映像,苏轼对于爱妻的早逝满怀着巨大的悲痛,实写虚写,虚实结合,缠绵悱恻,婉约细密,给我以无限的哀感惆怅,一个重情重义的苏轼形象活脱脱的出现在我面前.表现苏轼抒发追忆悼亡,离别思念,朋友师生等之间的人伦之情的词作还有《水调歌头?中秋》,《西江月》,《卜算子》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另外,苏轼的抒情词还有体现自己的爱国之情,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城子》了.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描写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上阵杀敌的壮志豪情.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一个英气勃勃的壮士形象,格调刚健豪迈,铿锵有力.上阕下阕分别用了孙权射虎和冯唐魏尚上的典故,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抒情深婉曲折,强烈震撼,一个爱国......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