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花椒(《日用本草》)
【类 别】果实类
【异名】大椒(《尔雅》),秦椒、蜀椒(《本经》),南椒(《雷公炮炙论》),巴椒、蓎藙(《别录》),汗椒(陶弘景),陆拨(《药性论》),汉椒(《日华子本草》),川椒(《圣惠方》),点椒(《纲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
【植物形态】花椒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6米。
茎枝疏生略向上斜的皮刺,基部侧扁;嫩枝被短柔毛。
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8~14厘米,叶轴具狭窄的翼,小叶通常5~9片,对生,几无柄,叶片卵形;椭圆形至广卵形,长2~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通常微凹,基部为不等的楔形,边缘钝锯齿状,齿间具腺点,下面在中脉基部有丛生的长柔毛。
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或顶生于侧枝上: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轴被短柔毛;花被片4~8,三角状披针形:雄花具雄蕊5~7,花药矩圆形,药隔近顶端具腺点,花丝线形,退化心皮2,先端2叉裂;雌花心皮通常3~4,子房背脊上部有凸出的腺点,花柱略外弯,柱头头状,子房无柄。
成熟心皮通常2~3。
果实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疣状突起的腺点。
种子1,黑色,有光泽。
花期3~5月。
果期7~10月。
野生于路旁、山坡的灌木丛中,或为栽培。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花椒根)、叶(花椒叶)、种子(椒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椒目),取用果皮。
【药材】干燥果皮(又名:红花椒、红椒、大红袍)腹面开裂或背面亦稍开裂,呈两瓣状,形如切开之皮球,而基部相连,直径4~5毫米;表面红紫色至红棕色,粗糙,顶端有柱头残迹,基部常有小果柄及1~2个未发育的心皮,呈颗粒状,偶有2~3个小蓇葖果并生于果柄尖端。
外果皮表面极皱缩,可见许多呈疣状突起的油腺,油腺直径0.5~1毫米;内果皮光滑,淡黄色,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而向内反卷。
有时可见残留的黑色种子。
果皮革质,具特殊的强烈香气,味麻辣而持久。
以鲜红、光艳、皮细、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
此外黑龙江、四川、湖北、青海、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此外,同属植物香椒子的干燥果皮,亦作花椒使用。
习称青花椒,其果实多为2~3个小蓇葖果集生于一果柄上,只有一个蓇葖果的较少;直径3~4毫米,顶端开裂,具短小的喙尖。
外果皮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少有暗绿色,有细皱纹,油腺呈深色点状,不甚隆起。
内果皮灰白色,常与外果皮分离,两层果皮都向内反卷。
残留的种子黑色,光亮,卵圆形。
气香,味麻辣。
主产于辽宁、江苏、河北等地。
各地所产的土花椒,主要为同属植物野花椒(参见野花椒叶条)、竹叶椒(参见竹叶椒叶条)、勒欓(参见鹰不泊条)、柄果花椒(参见麻口皮子药条)等的果皮,亦作花椒之代用品。
【化学成分】花椒果实含挥发油0.7%(贵州产)、2~4%(甘肃产)、4~9%(广东产)。
挥发油中含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
果实尚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
香椒子(东北产)的果实含爱草脑、佛手柑内酯。
果实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爱草脑,约占90%。
果皮含佛手柑内酯及苯甲酸。
【药理作用】所含牻牛儿醇,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
对离体兔小肠,低浓度时作用不恒定。
有时有轻度但较久的运动亢进,大剂量则抑制肠运动。
给大鼠口服后,能抑制胃肠运动(食糜的通过速度减慢),对大肠运动则影响不大。
接近致死量时则有泻下作用。
小量口服,对大鼠有轻度利尿作用;但大量可抑制排泄。
给兔静脉注射可发生迅速而显著的降压作用。
对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8克/公斤,兔静脉注射则为50毫克/公斤。
动物死亡皆由于呼吸麻痹。
死后解剖,呼吸道有牻牛儿醇特有的香气,且有多量血性渗出液,肺及支气管有许多出血斑,因此死亡原因乃由于呼吸极度困难所致。
牻牛儿醇对豚鼠蛔虫有驱虫作用。
另据报道,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在家兔角膜之表面麻醉,效力较地卡因稍弱;在豚鼠之浸润麻醉中,效力强于普鲁卡因。
应该指出,日本所产花椒,实为山椒,我国不产;其中含中枢麻痹成分,又能兴奋延髓,产生痉挛。
和我们的食用花椒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