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考题 谏官到底是做什么
开始的和后来的有什么区别噢
今天的考题 谏官到底是做什么
开始的和后来的有什么区别噢
中国古代二千多年一直实行君主集权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帝王不受法律的制衡,不仅可以对任何人以生杀予夺,而且会导致国家大政方针的倾斜。为了弥补这种由帝王独断所能造成的对王朝根本利益的损害,弥补体制的弊端,列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谏官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谏官和善于纳谏的帝王,都是这一机制的产物;而一切阿谀逢迎之徒和不纳良谏的帝王,则破坏那种弥补机制,加剧了专制体制的危机。
“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它的使命在于建言和纠正皇帝的缺失,向皇帝进忠告。周文王时,王室设有“保氏”一职,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官。春秋战国时,直接以“谏”命官,称为谏官。周朝时有“掌谏五恶”的保氏,秦汉时设散骑,谏议大夫,给事中诸官职,专司谏诤。唐代是谏官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除典型的谏官谏议大夫外,在门下省和中书省也有众多谏官,而且出现了谏官的专门机构“谏院”。国家设立谏官的职责一是廷诤,二是上封事,直言以谏,“谏朝政之得失”。
“谏”字包含多重意蕴,而要义在“直言以劝正”。“谏”的基本内涵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说文》曰:“谏,证也。从言柬声。”《字汇》曰:“谏,直言以悟人也。”从封建统治者来讲,也需要忠良谏官,如《说苑·正谏》:“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谏官既然是直言以谏,就不能因直言而获罪,故谏官具有言者无罪的“特权”。然而,中国古代的皇帝总是自称真龙天子,而直言就难免会触忌讳,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敢于直言是极其不易的,有称“犯死直谏”。耿直的进谏有时会使君主大怒,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古代的谏官进谏言事,大致有两种典型和风格,一种是耿直派,另一种是委婉派。耿直的进谏可谓是“忠言逆耳”,有时会触犯龙颜,甚至惹祸上身,故而并不总是有效。而委婉的进谏,有时比耿直的实际效果更好。故委婉派进谏方式在进谏中也得到广泛采用。如《触詟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都是以委婉的方式进谏,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在古代有不少谏官仗义执言,刚直不阿,对横行不法的权臣猛烈抨击,对君主的错误也大胆纠正。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台谏官,他们一不怕罚,二不怕死,而以忠于职守的直言,彪炳于史册。如汉时的著名谏官刘辅、王褒等,宋代著名谏官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特别是唐代,是谏官制度的兴盛时期,唐代著名谏官甚多,例如魏征、褚遂良、朱敬则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陈子昂等都任过谏官之职。也由于唐太宗开了“纳谏”之风,做到了从谏如流,因而唐代皇帝一般都比较重视谏官的作用。
谏官的官位不高,待遇不厚。许多谏官给后人留下耿直无私、磊落光明的光辉形象,例如:魏征、白居易,杜甫、包拯、司马光等。宋代著名谏官江公望的人生宗旨就是:“上不欺天,中不欺君,下不欺心”。宋代的右司谏范仲淹,带头直谏宋仁宗“废后”之举,全体台谏官都“极论其不可”,结果遭受黜责,而皇帝黜责了范仲淹,却又成就了他的清誉。司马光担任谏官时,也敢言直谏,他在同知谏院时,以谏官之职,进行揭露奸邪佞妄,严整吏治。包拯在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以谏官名义“三弹张尧佐”,也成为很有名的事件。
而最具代表性的耿直派谏官是魏征。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经常大胆进谏、冒死直言,对朝政和唐太宗提出尖锐批评。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提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著名的政治谏言。(来源:《江淮风纪》作者:凌晓文)
给皇上提建议的人,让皇帝改正错误,是一个专业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___摘自百度百科“谏官”词条
上谏的也就是给皇上提建议的,比如给皇上哪件事做的不合适或者应该怎样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