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1 05:25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11-30 15:02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11-30 15:30
意思为:看到春草就想起当年你穿的青袍,看见秋日明月就觉得是你曾用过的团扇。每逢月半十五、明月当空,你可知道我在想你?
出自南朝诗人何逊的《与苏九德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这是一首抒写别友之情的诗作,苏九德为作者的友人。当时友人即将别去,分别后又难以相见,作者之思念、怀恋和怅惘的心情,表现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开篇两句,先写作者与友人的亲近关系。大约两人先前的居所相距不远,因此说“咫尺思言偃”。虽近在咫尺,而无时不能不思念,总是想到他言谈温和的样子,就是昨天夜里还梦见他的容貌。“偃”,当作“晏”,据《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
三四句承上,道出分别后的情况:“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何况是天各一方,相见的日子又遥杳无期。这里将离别的愁苦心情推进了一步,近在咫尺还日夜思念,更别说远别后的怀恋了。这一对比反衬,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远在异地的朋友的思念。“踟躇”二句,是描写分别时的情景。刚才还连连举杯,相互劝勉,转眼之间就要远地阻隔,再难以相见。
作者用“暂”、“倏忽”等表示短暂时间的词,写出离别之匆忙、仓促,以及在作者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带来的遗憾。“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春草”,即春日初生之草。
此两句大约是作者悬拟别后情景,每每见物如见人,睹物相思,看到春草就想起当年友人临别时穿的青袍,看见秋日之明月,就觉得它仿佛是友君曾用过的团扇。
有人认为,由诗中提及的“青袍”、“团扇”可以推知分别的时间大约在夏季,正是作者眼前之物。其实不拘泥于此,古诗中自有“青袍似春草”的比喻,又古乐府《怨歌行》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这里可看作诗人借用现成的比喻,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写出每逢十五月出和春草萌生之时愈加思友的情形。
“三五重云出,当知我忆君;萎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这四句的大意是:自分别以后,每逢月半十五、明月当空的时候,我都将不禁渴想远方的故人,友君,你可知道我在惦念你?每当茂盛的青草覆盖小径的季节,我心中的怀想便更加强烈,然而天各一方,我却不能向你传达胸中的郁闷和惆怅!全诗在无限怀恋的情绪中作结。
何逊的诗风格清新,陈情宛转,尤其长于抒写离情别绪,抒发依恋、抑郁、怀念的感情。正像他别友诗作中的佳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一样,这首诗中“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等句,皆真切地道出作者对故人深深的思念。
诗人成功地借景物的描写,“春草”、“秋月”、“青袍”、“团扇”,表现自己沉湎于思念中的主观感受;以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深沉、幽宛的感情。
出自南朝诗人何逊的《与苏九德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这是一首抒写别友之情的诗作,苏九德为作者的友人。当时友人即将别去,分别后又难以相见,作者之思念、怀恋和怅惘的心情,表现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开篇两句,先写作者与友人的亲近关系。大约两人先前的居所相距不远,因此说“咫尺思言偃”。虽近在咫尺,而无时不能不思念,总是想到他言谈温和的样子,就是昨天夜里还梦见他的容貌。“偃”,当作“晏”,据《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
三四句承上,道出分别后的情况:“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何况是天各一方,相见的日子又遥杳无期。这里将离别的愁苦心情推进了一步,近在咫尺还日夜思念,更别说远别后的怀恋了。这一对比反衬,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远在异地的朋友的思念。“踟躇”二句,是描写分别时的情景。刚才还连连举杯,相互劝勉,转眼之间就要远地阻隔,再难以相见。
作者用“暂”、“倏忽”等表示短暂时间的词,写出离别之匆忙、仓促,以及在作者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带来的遗憾。“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春草”,即春日初生之草。
此两句大约是作者悬拟别后情景,每每见物如见人,睹物相思,看到春草就想起当年友人临别时穿的青袍,看见秋日之明月,就觉得它仿佛是友君曾用过的团扇。
有人认为,由诗中提及的“青袍”、“团扇”可以推知分别的时间大约在夏季,正是作者眼前之物。其实不拘泥于此,古诗中自有“青袍似春草”的比喻,又古乐府《怨歌行》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这里可看作诗人借用现成的比喻,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写出每逢十五月出和春草萌生之时愈加思友的情形。
“三五重云出,当知我忆君;萎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这四句的大意是:自分别以后,每逢月半十五、明月当空的时候,我都将不禁渴想远方的故人,友君,你可知道我在惦念你?每当茂盛的青草覆盖小径的季节,我心中的怀想便更加强烈,然而天各一方,我却不能向你传达胸中的郁闷和惆怅!全诗在无限怀恋的情绪中作结。
何逊的诗风格清新,陈情宛转,尤其长于抒写离情别绪,抒发依恋、抑郁、怀念的感情。正像他别友诗作中的佳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一样,这首诗中“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等句,皆真切地道出作者对故人深深的思念。
诗人成功地借景物的描写,“春草”、“秋月”、“青袍”、“团扇”,表现自己沉湎于思念中的主观感受;以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深沉、幽宛的感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11-30 16:18
你可知道我想你!与苏九德别 百科名片 《与苏九德别》是南朝著名诗人何逊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写对友人苏九德的真挚感情。目录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与苏九德别》 【年代】南朝梁 【作者】何逊 【体裁】五言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与苏九德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①此篇写别友之情,别时或在夏季,诗中“青袍”、“团扇”当是作者眼前所见的东西。 ②偃:疑作“宴”。《诗经·氓》:“言笑晏晏。”“晏”即是“宴”的假借。首二句言虽近在咫尺不能不相思念,所以昨夜还梦见颜色。这样便生出下文何况远离的意思。 ③来期:将来之会。 ④“春草”句,《古诗·穆穆清风至》:“青袍似春草。”“秋月”句,古乐府《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里借“春草”、“秋月”现成的比喻引起下文。 ⑤三五:月半十五日,这是月最明的时候。[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别友之情的诗作,苏九德为作者友人。此时友人即将别去,分别后又难以相见,作者之思念、怀恋和怅惘的心情,表现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开篇两句,先写作者与友人的亲近关系。大约两人先前的居所相距不远,因此说“咫尺思言偃”。虽近在咫尺,而无时不能不思念,总是想到他言谈温和的样子,就是昨天夜里还梦见他的容貌。“偃”,当作“晏”,据《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三四句承上,道出分别后的情况:“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何况是天各一方,相见的日子又遥杳无期。这里将离别的愁苦心情推进了一步,近在咫尺还日夜思念,更别说远别后的怀恋了。这一对比反衬,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远在异地的朋友的思念。“踟躇”二句,是描写分别时的情景。刚才还连连举杯,相互劝勉,转眼之间就要远地阻隔,再难以相见。作者用“暂”、“倏忽”等表示短暂时间的词,写出离别之匆忙、仓促,以及在作者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带来的遗憾。“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春草”,即春日初生之草。此两句大约是作者悬拟别后情景,每每见物如见人,睹物相思,看到春草就想起当年友人临别时穿的青袍,看见秋日之明月,就觉得它仿佛是友君曾用过的团扇。有人认为,由诗中提及的“青袍”、“团扇”可以推知分别的时间大约在夏季,正是作者眼前之物。其实不拘泥于此,古诗中自有“青袍似春草”的比喻,又古乐府《怨歌行》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这里可看作诗人借用现成的比喻,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写出每逢十五月出和春草萌生之时愈加思友的情形。“三五重云出,当知我忆君;萎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这四句的大意是:自分别以后,每逢月半十五、明月当空的时候,我都将不禁渴想远方的故人,友君,你可知道我在惦念你?每当茂盛的青草覆盖小径的季节,我心中的怀想便更加强烈,然而天各一方,我却不能向你传达胸中的郁闷和惆怅!全诗在无限怀恋的情绪中作结。 何逊的诗风格清新,陈情宛转,尤其长于抒写离情别绪,抒发依恋、抑郁、怀念的感情。正像他别友诗作中的佳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一样,这首诗中“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等句,皆真切地道出作者对故人深深的思念。诗人成功地借景物的描写,“春草”、“秋月”、“青袍”、“团扇”,表现自己沉湎于思念中的主观感受;以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深沉、幽宛的感情。[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逊 (?—518)南朝梁诗人。梁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何承天曾孙。少为范云、沈约所称赏。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未几病逝。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事迹具《梁书》卷四九本传,又附见《南史》卷三三《何承天传》后。何逊诗与刘孝绰齐名,号称“何刘”,诗风明畅,多清丽佳句,声律上已接近于唐代近体诗,其诗对后世诗人有较大影响。有集八卷,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又称《何水部集》),今又有《何逊集》。[4]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