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佛法要看是不是合乎经典讲的,四圣谛四念处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2 09:43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01-21 17:17
判断是否佛法要看是不是合乎经典讲的,四圣谛四念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1-21 18:47
佛弟子,当牢牢把握“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
佛陀在世时,早已预见末法时代邪师邪法如恒河沙,故曾经教会佛弟子三种工具,分别叫做“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有了这三样工具,哪怕高僧大德讲错了,你都能分辨出来。这样就不会被邪师邪法误导,确保自己走上正确学佛的道路。
小链接——:
一、三法印(由于佛弟子结集的不同,也有“四法印”一说,但原理皆相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二、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
一、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譬如李宇春说:“信春哥,得永生”,但是李宇春本人就是众生之一,有生有死,显然这句话就违背了“依法不依人”的准则,是不值得去信的。
二、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
三、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简而言之,凡是佛经上提到的,都值得去相信,否则就要去质疑它。譬如“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句话,与平等、慈悲的佛教义理完全违背的,佛弟子修的就是摈弃分别心、执著心和妄想心,显然,这是民间根据“阴阳调和”原理发明出来的所谓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的“神圣升级版”(观音在民间视为女性,所以和男子搭配是“男+女”的标配;反之,民间视佛为“男性”,故与女子搭配为“女+男”的标配),故不值得相信。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
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追答三、十不盲信:
(一)不可盲信耳闻目睹;
(二)不可盲信经典上的文字;
(三)不可盲信感觉;
(四)不可盲信报道;
(五)不可盲目信任特殊的原因;
(六)不可盲信传统;
(七)不可盲信看起来合理的事物;
(八)不可盲信逻辑;
(九)不可盲目信任所谓的学问、能力;
(十)不可盲目信任某某,尽管他的老师是一位有修行的圣者。
——小结:三法印类似于“法则”,是佛教的“最高宪法”;“四依止”是手术刀,用以剖析;“十不盲从”则是“注意事项”。
佛陀在世时,早已预见末法时代邪师邪法如恒河沙,故曾经教会佛弟子三种工具,分别叫做“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有了这三样工具,哪怕高僧大德讲错了,你都能分辨出来。这样就不会被邪师邪法误导,确保自己走上正确学佛的道路。
小链接——:
一、三法印(由于佛弟子结集的不同,也有“四法印”一说,但原理皆相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二、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
一、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譬如李宇春说:“信春哥,得永生”,但是李宇春本人就是众生之一,有生有死,显然这句话就违背了“依法不依人”的准则,是不值得去信的。
二、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
三、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简而言之,凡是佛经上提到的,都值得去相信,否则就要去质疑它。譬如“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句话,与平等、慈悲的佛教义理完全违背的,佛弟子修的就是摈弃分别心、执著心和妄想心,显然,这是民间根据“阴阳调和”原理发明出来的所谓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的“神圣升级版”(观音在民间视为女性,所以和男子搭配是“男+女”的标配;反之,民间视佛为“男性”,故与女子搭配为“女+男”的标配),故不值得相信。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
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追答三、十不盲信:
(一)不可盲信耳闻目睹;
(二)不可盲信经典上的文字;
(三)不可盲信感觉;
(四)不可盲信报道;
(五)不可盲目信任特殊的原因;
(六)不可盲信传统;
(七)不可盲信看起来合理的事物;
(八)不可盲信逻辑;
(九)不可盲目信任所谓的学问、能力;
(十)不可盲目信任某某,尽管他的老师是一位有修行的圣者。
——小结:三法印类似于“法则”,是佛教的“最高宪法”;“四依止”是手术刀,用以剖析;“十不盲从”则是“注意事项”。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1-21 18:59
净空法师---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第一句就说,“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记住:“法”是什么?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等于依佛一样。人说法,如果说的法跟经不一样,决定不能依;他说的法这经上都有,都有这个意思,可以相信。老师?老师也不行。
我年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经典里面深奥的东西我不懂,听老师讲,我觉得老师讲的跟它不一样,我怀疑。老师所讲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师说有,查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正确的。如果经典上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没有说错,这就对了。要依义,不要依语。特别给我们现代人,看佛经的翻译本,你看一部经,两个人翻的两个就不一样,我到底依哪个?那佛说的好:意思对了就行;意思要不对,那个不可以。语言文字没关系,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了义”跟“不了义”标准没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听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对我就是“了义”;我还没搞清楚,我还有怀疑,我不敢这样去做,这对我来讲,“不了义”。所以这一句话是活动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环境,不要学得太高了,太深了,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个好。
“了义”究竟的是什么?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对我合适,我学这部经我能往生,我学《华严》,我得不到华严三昧;我学《法华》,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个经的好的,大经,对我来讲“不了义”,这个对我来讲“了义”。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发愿,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号,这叫“了义”。
最后一句叫“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后的决断要用智慧,决不被感情障碍了,这个很重要!要依真实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师劝你,好朋友劝你。我在早年,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李老师劝我学净土,我都没听,那个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有智慧,对净土是什么?不认识。我对净土的认识我给诸位说过,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那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两位菩萨: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里找,找到末后找到了,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成就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这样的菩萨还从极乐世界来的,所以就非常认真仔细把《华严经》重新再看,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两遍,囫囵吞枣,都没把意思看出来。这下细看才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专求极乐世界。佛法跟中国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善财第一个访问的,那叫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我们没看出来。再细看,看明白了,一头一尾,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第一参是文殊菩萨推荐的,叫他去参访。文殊大智,抉择法门,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门。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第一句就说,“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记住:“法”是什么?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等于依佛一样。人说法,如果说的法跟经不一样,决定不能依;他说的法这经上都有,都有这个意思,可以相信。老师?老师也不行。
我年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经典里面深奥的东西我不懂,听老师讲,我觉得老师讲的跟它不一样,我怀疑。老师所讲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师说有,查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正确的。如果经典上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没有说错,这就对了。要依义,不要依语。特别给我们现代人,看佛经的翻译本,你看一部经,两个人翻的两个就不一样,我到底依哪个?那佛说的好:意思对了就行;意思要不对,那个不可以。语言文字没关系,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了义”跟“不了义”标准没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听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对我就是“了义”;我还没搞清楚,我还有怀疑,我不敢这样去做,这对我来讲,“不了义”。所以这一句话是活动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环境,不要学得太高了,太深了,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个好。
“了义”究竟的是什么?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对我合适,我学这部经我能往生,我学《华严》,我得不到华严三昧;我学《法华》,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个经的好的,大经,对我来讲“不了义”,这个对我来讲“了义”。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发愿,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号,这叫“了义”。
最后一句叫“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后的决断要用智慧,决不被感情障碍了,这个很重要!要依真实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师劝你,好朋友劝你。我在早年,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李老师劝我学净土,我都没听,那个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有智慧,对净土是什么?不认识。我对净土的认识我给诸位说过,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那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两位菩萨: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里找,找到末后找到了,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成就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这样的菩萨还从极乐世界来的,所以就非常认真仔细把《华严经》重新再看,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两遍,囫囵吞枣,都没把意思看出来。这下细看才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专求极乐世界。佛法跟中国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善财第一个访问的,那叫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我们没看出来。再细看,看明白了,一头一尾,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第一参是文殊菩萨推荐的,叫他去参访。文殊大智,抉择法门,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