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条件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23:33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3-03 17:06
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条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3-03 17:37
长期以来,苏联的传统观点一直认 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完 成阶段,到30年代后半期,苏联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宣布1937年苏联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1942)是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开端。可以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是发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和雏形。斯大林的这一模式的基本战略决策是,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只给予低标准的满足,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高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当然,不可否认,斯大林时 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对于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当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之后,仍继续沿袭这种体制,显然是战略上的失策。 到50年代,问题暴露了出来。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 1950年增加了12倍。而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不快。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护辅篙恍蕻喝戈桶恭垃日益暴露;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城市中,副食供应不 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农村情况更差。有的农庄的工分只有 几戈比。 面对这一现实,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世
- 2021-03-03 18:33
同问。。。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