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空间结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7-25 15:0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7-25 15:34
空间体系或空间系统是对空间有序在特定范畴内的识别和总结,并从质和量的双重意义上表达了对空间有序的认知和开掘。因此,空间系统既发端于空间有序,又是对空间有序的深化和逻辑归纳。
所谓空间有序,至少在目前还不能以纯粹数学的精确概念去进行刻划,当然更谈不上对它进行证明和推理。对于空间有序的认识,还只能保留在一种广泛的和概念的认识水平上。但这种认识水平对于地理空间系统的建立,虽然不能说是完善的,却是至关重要的。不承认这一点,几乎等于失掉了进一步讨论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二者之间关系的用心所在,也反映了现代理论地理学的特征和水准。
关于空间有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一般直观现象的观察所能完成的,它具有隐性和抽象性,同时还具有演绎和推理的特征。因此,它既是对地理学家野外观察能力的考验,又是对地理学家运用思维能力的鉴别。在中国,由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训练重视不够,甚至一些人片面地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基点只能在于野外考察,稍微作一些逻辑思维的理论工作,便冠之以脱离实践的恶谥,致使理论地理学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种可悲的畸形。其结果,不仅扼杀了地理学理论探讨的本身,同时也阻碍了应用地理学的深入发展,使地理学本身处于保守和浮泛的状态之中。
关于地理学的空间有序,将其还原到最基础的层次,不外乎是对以下5种地理事物特性的系列认识:
(1)地理事物的大小(size)或范围(scope):通常它们反映着等级的观念。人们可将地理事物从大到小或从宽到窄地进行排序(反之亦然),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排布。
(2)地理事物的形状(shape)归纳:通常反映在分类的观念中。人们可将不同地理事物的形状,按其相似程度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种各自独立的、非等级的事物划分体系,它将成为对有序性的广义理解。
(3)地理事物的属性(attribute)划分:它与第二类的基本观念相同,只不过前一类代表了事物的外在特征,后一类代表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前者为形,后者为神,同样都是分类观念的反映。随着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关于地理事物属性划分的事例亦逐渐增多,它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事物刻划的深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4)地理事物在运动速度(speed)或与参考位置的距离(dis-tance)的差异:这通常反映了地理事物在动态特性上的划分体系。不同于前述3种状况的是,它摒弃了纯静止状态的描述,将位置大小等静态特征与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化等动态特征偶联在一起,形成了空间有序表达上的更为复杂的层次,从而把地理有序性的认识,扩大到一个新的范围之中。
(5)对于地理事物的感应程度(Perception)或对于其价值评定(value)的认识:这种划分有序性的依据,把地理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加上了人的认知、感应、印记和评价。这是一种对于地理事物纯客观性的修正或畸变,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认识地理事物的方式,从而为地理事物的发展、演进、定量、改造等拟定了一种具有人文规律的统一的标准和识别的依据,并且以这种方式排定或评判地理事物的优劣好坏。这当然是人地关系论在空间有序性方面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人为的干预,以及对地理事物客观性的畸变过程,随着时间的变迁、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智能的发展、社会因素或政治因素的变化、风俗习惯的保持与改革等,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伴随着这种状况,对于地理事物空间有序的认识也在时刻改变。可以设想,寓一种随时间变动的地理空间有序在地理学之中,无疑将更进一步加大其灵活性(flexble)和难度(difficul-ty)。然而,应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评定标准,去判定对某地理事物的亲疏与好恶程度,在某种范畴内则是一种不可代替的空间有序方式。例如,我们将要述及的自然改造理论以及地理质量评定问题,就不可能离开这类地理有序的认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