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有何特点?其艺术价值在何处?
答案:5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3 02:32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3-12 22:38
《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有何特点?其艺术价值在何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3-13 00:10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3-13 02:56
我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西汉初期已有了叠石造山的方法。经过东汉到三国,造山技术继续发展。据《后汉书》记载,梁冀“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曹魏的芳林园具有“九谷八溪”之胜。可见汉魏间园林已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一定面积内,根据需要来创造各种自然山景了。两晋南北朝时,士大夫阶层崇尚玄学,虚伪放诞,以“逃避现实”,爱好奇石,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为“高雅”,因而当时园林推崇自然野趣,成为一种风习。这是在汉魏园林的基础上,对自然山水进行了更多的概括和提炼,然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唐、宋两代的园林,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但数量比过去增多,而且从实践到理论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受到绘画的影响,使叠石造山逐步具有中国山水画式的特点,成为长期以来表现我国园林风格的重要手法之一。这样的假山,其组合形象富于变化,有较高的创造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所罕见的。这是由于古代匠师们,从无数实物中体会山崖洞谷的形象和各种岩石的组合以及土石结合的特征,融会贯通,不断实践,才创造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等意境。
苏州园林多位于城市中,由于园林面积及其他条件所局限,叠石造山的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规模最小的多在住宅的客厅或书房的前后庭院内,布置少数石峰,或累石为山,或依墙构石壁,或沿小池点缀少数湖石。小型园林的面积虽比庭院稍大,但布局仍不太复杂,往往以水池为中心,以山石衬托水池、房屋和花木,或利用山坡、土阜建造园林,或以人工叠造假山作为园中主景。中型园林大都有山有池,与房屋、花木组合为若干景区,而在主要景区内设山峦洞壑模拟真实的山林。有些则于临水一面构危崖峭壁,或叠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矶,钓台,使山水的结合更为紧密。体形高大的假山,为了扩大视野,往往在山上建造亭阁,以俯览园内或眺望园外的景物。山既可划分园景,又为增加园内宁静的气氛和降温,隔尘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至于在园林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亭榭,无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自房屋欣赏对岸的山崖树木,都是重要的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又收到良好的对比作用。在规模较大的大型园林,随着各景区和庭院的大小,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仅置少数湖石;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总之,苏州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都创造了许多特有的手法,其中一部分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一) 造山与土石的关系
园林中的假山不外土石构成,土与石的结合是否得当,不但影响造山的风格,而且和材料,人工具有极密切的关系。
从假山的构造方面来说,各种土壤有其不同的摩擦角,超过这个角度便容易崩溃,因而用土造山不能太高,否则所占面积随之增大,而且形体臃肿,很难塑造雄奇、秀耸和其他复杂的形象。所以土石合用是技术上必然的要求。尤其是叠造洞谷崖壑,或在小面积内造较高的假山,用石的数量比一般假山更多。但在另一方面,用石过多则采石运石和叠石的人工,费用和时间都随之增加,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故土石的比例必须适当。
汉代以来,人工造山虽多有记载,但具体情况语焉不详,魏晋南北朝起,统治阶级的园林往往建造大型的峰峦洞谷。如梁太清间(公元547~549年)肖绎(元帝)在江陵所造的湘东苑,石洞长二百余步‘注—,即是一例。北宋赵佶(徽宗)建艮狱,为重山大壑,其间错置崖峡洞穴,组合更为复杂。北宋洛阳诸园多以土山、水、竹为主。南宋吴兴诸园大部分利用自然环境,用石并不太多。降及明代,造山手法见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及《娄东园林志》的则多数叠石为山,内构洞窟,外列奇石。而明代末年计成所著《园冶》,除以专章详述选石外,对于园山、厅山、楼山、书房山、池山、峭壁山及峰、峦、崖、洞、瀑布的构造,分类列述特点,较为具体地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造山情况。
不过叠石造山,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据清李渔《闲情偶寄》所载,“余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清康熙《嘉兴志》也说,“旧以高架叠缀为工,不喜见土”,可知清代初期的假山,因用石过多产生了若干奇矫而不自然的毛病。其次,选石、购石、运石和叠石所用的人力、费用和时间都很大,因此,李渔曾倡以土带石及土石相间的方法。和他同时的叠山家张涟(南垣)也主张“群峰造天,不如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缀之以石”。从实物方面来说,现存江南园林比李,张二人年代较早的有明万历末年张南阳所造上海豫园假山和嘉定秋霞圃,苏州艺圃、五峰园假山以及苏州洽隐园水假山(周秉忠所叠)等。可能和他们同时的有苏州耦园东部假山、无锡的寄畅园八音涧等。年代较晚的有清乾隆间戈裕良所设计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与常熟的燕园黄石假山。其中体形最大的豫园假山就是不见土的做法,其余诸例的石壁和洞谷等也都全部用石,仅在山顶和山后铺土便于栽植花木。至于现存苏州园林的假山,除上述诸例外,多数为太平天国以后所新建,少数就旧迹修理改造,其结构亦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明万历以来四百年间江南园林的假山以石多土少为其主流。不过这不等于说主流就是完美无缺点,相反,非主流亦有若干好作品,如苏州拙政园假山仅一处石多土少,其余三处皆石少土多,故能和池水树木相配合,构成较自然的风景。为说明方便计,现将苏州园林中假山使用土石的情况,分为如下四类:
土山 不用一石而全部堆土的假山,多半限于山的一部分,并非全山如此,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西北角即是一例。
土多石少的山 此类假山不多,以沧浪亭与留园西部的假山体形较大。此二山皆沿山脚叠石约高一公尺,再于盘纡曲折的蹬道两侧累石如堤状以固土。体形较小的有拙政园绣绮亭及池中二山,手法略同而用石较少,故山形更为自然。此外,以土石相间,略成台状,如张南垣所谓“乎冈小坂”的则有刘家浜尤宅庭院。
石多土少的山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此类数量居第一位,其结构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山的四周与内部洞窟全部用石构成,而洞窟很多,山顶的土层比较薄,狮子林假山是这一类的典型。第二种,石壁与洞虽用石,但洞较少,山顶和山后的土层亦较厚,如艺圃,怡园,慕园等皆如此。第三种,四周及山顶全部用石,但下部无洞,成为整个的石包土,可以留园中部池北的假山为代表。
石山 全部用石的假山,体形都比较小,如网师园池南的黄石假山便是如此(4-12)。此外,有的石山为下洞上亭,或下洞上台,或如屏如峰位于庭院内、走廊旁,或依墙而建兼作为登楼的蹬道。这种石山数量仅次于石多土少的假山而居于第二位。
所以形成上述情况,主要由于过去园主们的爱好束缚着工匠们的艺术创造,使园林不能向新的方向发展。其次是这种封闭式园林的面积不大,以及当地盛产石料,雨量多和泥土易于崩溃等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园林服务的对象和艺术标准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园林规模扩大,施工技术和条件也和旧社会大不相同,因此,过去风行一时的石多土少或全部用石的造山方法,今后只能在易于就地取材和有特定需要的情况下酌量使用。
(二) 总体布置
造山与环境的关系 叠石造山先根据需要,配合环境,决定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小型园林因面积有限,多以山为房屋的主要对景,同时栽植花木,以增加生气和弥补没有水池的缺点。花木大多少而精,大小高低宜有层次,山的形状须为这些需要提供条件。因此,山的体量须与空间相称,形状宜前低后高,轮廓应有变化,忌最高点正对房屋明间,尤忌在其上建亭。在山的结构上用石不在多,而在使用得当。
中型与大型园林的山,决定于全园布局以山为主体抑以池为主体,据此来斟酌山的规模和形体。在以山为主体的园林,常因强调山的作用,使形体过于庞大,无法和环境调和,如沧浪亭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犯了这个毛病。相反,环秀山庄的假山自池面至最‘高峰为七点二米,在当地园林中是第二位高山,但看来并不觉得壅塞,这是因为它在西南两面留有较大空间的缘故。在以池为主体的园林中,山虽居于辅助地位,但山与池的配合十分重要。体形较大的两面临池或三面临池的假山固不必多说,就是一面临池的山,亦应考虑山形和山上树木成长后的体量,是否与池的大小配合得当,山的对岸如建有亭阁楼馆,宜注意山的形体与房屋的大小轮廓能否互相呼应。忌高山与高楼相连接,使园林的某部分过于庞大生硬,如狮子林西北角的状态。山上建高大的建筑,即使建筑本身的造型优美,对园林的空间组织仍给予不好的影响。房屋轮廓过于高耸僵硬的,如拙政园西部的浮翠阁便是欠佳之例。
山的组合与轮廓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由一座至三四座不等,而以一座的居多数。从造型来说,解放前近百年内所建假山,优秀作品仅居少数,大多数由于组合单元不多,或组合不得其当,以致形体缺乏变化,轮廓单调。这种现象,尤以园中只有一山的最为明显。
明末至清中叶的假山组合单元,主要为绝壁及峰、峦,谷、涧、洞、路、桥,平台、瀑布等。现存遗物虽不一定都具备这些单元,但小如常熟的燕园黄石假山也有谷、洞。桥和绝壁。组合方法大抵临池建绝壁,壁下,有路,转入谷中,盘旋而上,经谷上架空的桥,至山顶有平台可以远望。峰峦的数目和位置,随山形大小来决定。洞则不过一、二处,隐藏于山脚或谷中,也有在山上再设瀑布,经小涧而流至山下。环秀山庄以谷分假山为三部分,前后左右互相衬托,显得有宾有主,并有层次和深度。同时由于山是实体而谷是窈虚,形成了虚实对比,使山形趋于灵活。清末假山的形体多半低而平,横的方向很少有高深的谷、涧与较大的峰峦相组合,仅在纵的方面以若干蹬道构成大体近于水平状的层次,因而山形平板缺乏变化。唯怡园假山在西北角绝壁上构洞与峰, 自绝壁略收进,层次较分明,轮廓也较有变化。
山无论大小,必须轮廓明显,高低起伏,而最高点不应位于中央,以免呆板。在这点上,以环秀山庄和怡园处理得较好。有些园林在山上罗列太湖石峰,使原来缺乏变化的体形和轮廓,又增加了零乱琐碎的缺点,狮子林与留园中部假山即是这种拙例。反之,艺圃在山上东端建亭,辅以树木,补救了山形平坦的缺陷,较为干净利落。
假山如建于池侧,其高度不应只根据池面宽窄来决定,并须考虑池水水位和对岸地平线的高度。但一般情况往往忽略后两项因素,尤其是忽略池的最高水位,以致池中水满,每感觉山形低小。
以上就个体假山而言,如园林中有几座山,其组合方式不应生硬联接,也不宜在环池三面造山,使空间过于迫促。如狮子林东,南两面的石壁作九十度转角,联系不够自然,两侧有土山,山上建筑物又过高,使空间局促,唯西南角留有缺口,略有深远境界。假山最多的拙政园,山的组合较为得当,池中二山虽用涧谷分隔,但又联接为一个整体,形象自然而有层次。其他二山则相距稍远,东侧土山又能发挥联系南北的作用,因此中部山池的布置,显得开阔疏朗。
陪衬手法 山的衬托手法,首先是利用本身的组合单元,如绝壁、峰、峦、谷、涧、台、路、桥、瀑布等烘托主峰,而这些单元的位置和形体高低,大小又须互相衬托,以产生虚实对比与层次,深度,并增加山形的变化与立体感。体形较大的山,如上海豫园假山,将主峰置于后侧,其前以盘曲的蹬道,综错的台、谷,涧、瀑布,绝壁等, 自下而上构成层层叠叠的复杂形体,主峰自然显得高峻。反之,体形较小的山,如环秀山庄将主峰置于前部,利用左右的峡谷,桥和较低的峰峦作陪衬,也能使人感到主峰相当雄伟。但不论何种方式,主峰位置宜稍偏,山形较长者尤须如此。留园中部假山将最高点隐于西侧桂林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法。
明代园林每于绝壁下建低压水面的曲桥,或构平低的石矶,无非衬托石壁使之显得更为高耸。
山上忌建高大的亭与楼阁,即建亦应与山形相配合。如拙政园中部池西侧小山扁而平,故山上的雪香云蔚亭采用长方形平面。高峻的山,与其在山顶建亭,不如位置略低,依主峰为背景,如上海豫园的做法。
山上植树应考虑树的位置、疏密、姿态、成长速度等,才能发挥较好的陪衬作用。一般平坦的陂阪以枝条疏畅的落叶树为宜,但不可太密。较大的冈岭应以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配合,间距可稍密。峭崖绝谷上与其植高大的落叶树,不若易以枝干盘曲的松树,斜出崖外,再配以少数成长较慢而姿态较好的花木,使古拙与秀丽相结合,比较恰当。苏州各园假山上的树木,其姿态能发挥陪衬作用的并不太多,且落叶树生长较快,形体也较高大,而假山的高度
又多在四公尺左右,往往形成上重下轻的缺点。唯环秀山庄只植常绿的柏树与观叶的青枫和观花的紫薇各一株,而以形体较大的青枫位于假山中点,紫薇斜出绝壁外,柏作背景,处理比较恰当。
叠石的基本条件 了解山的真实形象和石的形状、纹理与色调,是叠石的重要前提。就是说,只有从实际出发进行创作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用湖石仿造黄石的山,或以黄石叠成湖石的形状,或将湖石与黄石混用于一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天然石灰岩的山如临水,其下部受波浪冲荡和水的侵蚀,会形成若干小洞,并有近于垂直的凹槽,其凸处隆起如鼻隼,表面有涡洞,称为“湖石”。较好的湖石有涡、洞和皱纹构成石形的独特风格。涡有大有小,一般都较浅,有的作不规则的相套形状,有的涡内有洞,但洞不一定在涡内。洞的形状极富变化,由于受水冲击,其表面光滑者居多。洞的边缘几乎都是圆角,大洞旁往往错列一、二圆形小洞,而小洞之间又有穴道相通。皱纹有的较宽较浅,作斜列状,但也有较深较密者,多限于石的一部分。皱纹的方向除多数斜列外,也有少数近于垂直的,皱纹之间每有洞,形状较长,与一般的洞不同。皱纹表面亦以光滑者居多,仅少数较粗糙或有各种裂纹。清乾隆间戈裕良掌握了这些具体形状,所以他负责建造的环秀山庄大部分具有涡洞,少数作皱纹,其间杂以小洞,和大自然的真山较接近。狮子林假山仅有洞,无涡及皱,而洞的形状又与上述湖石相差很远。近几十年从狮子林假山演变出来的手法,极为离奇古怪,和大自然的真山毫无共同之处。至于用湖石叠成各种动物形体,则更失去叠山的原意。
黄石象其他的石灰岩一样,受气候影响风化后,逐步分裂,由大而小,最后成为泥土。
在分裂过程中,岩面的石块,有直有横有斜,也有大有小,互相综错,且有出有进,参差错落。苏州耦园假山的绝壁能体现这种情形,所以比较逼真,也比较自然(4—21、24)。其次,山阿低洼处被雨水冲刷,露出若干石块,人们依山开路,也露出石块。耦园东部假山的蹬道叠石,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若叠黄石竟和砌虎皮石墙的方法相仿佛,甚至如沧浪亭池岸以黄石模仿湖石,叠成各种洞形,则是不合理的。
大型卵石的尺度有达一米左右的。过去苏州留园曾以卵石和黄石混用。最近苏州虎丘有用卵石堆叠护坡者,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详部手法
石壁 用湖石叠造的石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用无洞的灰青色石块叠成,石层略近水平,表面微有出进,远望之凹入处有阴影若洞状,艺圃便是如此,可能是较老的手法。第二种,如怡园水池西北角上部,石面不作鼻隼形,也没有垂直凹槽,但在形体较大的石块上有若干小洞,风格较为雄浑。第三种,环秀山庄的石壁主要模仿太湖石涡洞相套的形状,涡中错杂各种大小洞,石面光滑,洞的边缘多数作圆角,比较自然。此山西南角石壁向外斜出,砌时不用横石自壁面生硬挑出,而将石券做成斜涡形,承受上部壁体,可能是戈裕良独创的手法。第四种,环秀山庄东南角石壁与山上枫树南侧用垂直凹槽为主与小洞相配合的方法,而凸起处高低不平如石钟乳状,似取法太湖石的皱纹予以创造性发展。第五种,狮子林的石壁,既无皱与涡,而石洞较大,洞的边缘多作尖角,且有不少自壁面挑出的石块,或上翘,或下垂,奇矫零乱,对近代的叠石手法给予了不少坏的影响。
黄石叠造的石壁,以耦园东部假山临池部分较佳,其横直石块大小相同,凸凹错杂,与真山颇为相似。网师园池南“云冈”与拙政园绣绮亭南侧叠石次之,而以沧浪亭临水石壁较差。
石洞 石洞的种类,在现存的例子中,不外二种。一种是类似一般的洞穴,又有旱洞和水洞之分。通常多为一洞,仅洽隐园以水洞与旱洞相连,是唯一的孤例。另一种蜿蜒如隧道形状,在苏州诸园中也较普遍,其中一部分则与第一种洞相结合使用。狮子林的假山洞,多属这一种,但过于繁琐堆砌,与真实山洞相去甚远。
洞门两侧的石虽有竖砌,而以横叠者为多。洞门上部的结构有几种形式,最简单的用横石条,或在石条上置湖石数块;其次是用不规则的巨石搁置在门上,仍属梁式结构;再次是用叠涩的方法;至于券式洞门,一般用不同形状的石块构成,但也有在券的内侧再加水平条石以补助强度的。环秀山庄的券,或为上下二层,或用大小券数个综错配合,表面有涡纹及小洞,外观自然又能发挥较好的结构作用。
洞的壁体构造,为坚固起见,不论时代的早晚多用横石堆叠。洞内的采光方法,洽隐园水洞在壁上开较大的窗洞,但环秀山庄代以若干小洞。洞顶做法以石板覆盖的较普遍,唯洽隐园水洞用叠涩向内层层挑出,至中点加粗长石条,并挂小石如钟乳状,较为特别。环秀山庄则以若干不规则的券构成洞顶,和山的真实情况较为接近。
谷 苏州园林中,唯环秀山庄的谷以峭壁夹峙如一线天,曲折幽静,有峡谷气氛。耦园东部假山亦有一小段,称为“邃谷”,但两壁较低,只能以一般山道看待。留园西部土山的南侧,亦有类似手法,但壁体比耦园更低,作为普通道路又觉太高,似欠斟酌。
蹬道 假山无论高低,其蹬道的起点两侧,每用竖石,一高大,一低小,以产生对比作用。竖石的体形忌尖瘦,轮廓以浑厚为好。蹬道转折处,其内转角亦用同样方法处理。如遇平台而后侧山势较高,须叠石如屏障,留园中部假山有一处用斜列的湖石,较为生动。
石峰 苏州的湖石峰以原织造府瑞云峰最为著名。石峰使用的地点除罗列在山上外,厅前、院内、道侧与走廊旁均可单置或与其他湖石组合使用。瑞云峰位于小池中,周围以湖石假山和花木陪衬,能配合石的形状,发挥其特点,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人工叠造的石峰以清乾隆间的小灵岩山馆所存二峰较为雄健生动。但清末所造石峰,往往不注意轮廓,仅在洞的多寡与大小方面致力甚勤,可谓舍本逐末。
土坡叠石 土坡上置石,一为散置,只见于遂园;二为成组的屏障,错列于坡上,留园西部土山是较好的例子;三为不规则的横列,虽斜正错杂,仍留意组合方式,以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南侧和环秀山庄的东北角为代表作品;四为狮子林西侧土山上建平行的石岸三层。以上诸例除狮子林外,其余皆与山形配合较好。
施工 施工前应先作草图。从前叠山匠工多先绘图,并以泥沙作模型。其次叠石时须注意石的形状,纹理与颜色,使之能充分表现其最美好的部分。不过施工过程中仍不免随时调整,如同一石块,换一地位,转一方向,或原来甲端朝上,改为甲端朝下,反而更加恰当。石的拼接必须自然,因此事先应细心观察所用石料,在施工中方能得心应手,最好做到看不出拼接痕迹,不钩抹石缝,如环秀山庄东南角依墙的石壁,便是一个例子。
叠石须注意基础坚固与否,从前临水叠石常先打桩,上铺石板一层,再叠造石岸或绝壁,如拙政园西部塔影亭西侧池岸,水涸时即可看出此种作法。叠造石峰石洞也应先将泥土夯实,铺以较宽的基石,再自下而上次第叠造。
叠石的具体办法,不外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各种。叠是用横石叠置,是最稳妥和最常用的办法,不过须留意石的纹理,如不与长的方向一致时,便不能横叠。竖指石壁、石洞、石峰等所用直立之石,因承受重量较大而石形又较高,必须使底部平稳,不失重心。一般来说,造石壁时叠与竖结合较多,可是高大的石壁不能一味用大块的横石和竖石,其间须置较小石块,才能符合石的自然形象,这就需要垫。此外,在向外挑出的大石下面,为了结构稳妥和外观自然,也常用垫的方法。拼是用若干较小的石拼合成较大的体形,不过小石过多不易坚固,必须间以大石,或者在小石上压以大石。挑用于石壁,石洞、石峰等向外伸出部分,它和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用挑石时,宜观察石质是否坚固,其次看石端形状是否符合需要,如两端都挑出,更须细心挑选,最后应考虑挑出石料后端之受压长度及面积。在叠造石峰时,往往有两面或三面同时挑出,这时挑石后端受压面积与其上所压的重量,须依力学原则处理。至于用铁钩补强的方法,仅在必要时偶然使用之。钩是造山洞时挑选中部略向上弯曲而两端呈钩状的石料,与两侧的竖石钩接,多用于较小的洞。大洞则此石的两端下应有大而平的面,才能和竖石结合稳当。挂指吊挂而言,仅见于洽隐园水洞的钟乳石,一般少见。撑是斜撑,用于券的两侧以支撑上部的石,环秀山庄的石壁表面与门上的涡洞,不仅用大石,而且用小石,都发挥了斜撑的作用。
从前考究的假山,叠湖石用糯米汁掺适当的石灰作为胶合材料。一般只于石底以铁片垫平,再在外侧勾抹石缝,近年则用石片代替铁片。勾抹材料过去有石灰加桐油及石灰加麻筋青煤二种,但干结都较慢,是很大的缺点。勾抹后一般刷盐卤铁屑使所嵌之缝不鲜明突出。勾抹黄石则用光胶、青煤加宜兴黄土。现在无论湖石和黄石,都用水泥调色,干结很快,施工自较方便。不过湖石的缝需密接,而黄石则须显出石缝,才和天然岩石相象,故都以勾抹材料隐藏于缝内为佳。追问太多了吧 ,, 能不能少点啊
苏州园林多位于城市中,由于园林面积及其他条件所局限,叠石造山的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规模最小的多在住宅的客厅或书房的前后庭院内,布置少数石峰,或累石为山,或依墙构石壁,或沿小池点缀少数湖石。小型园林的面积虽比庭院稍大,但布局仍不太复杂,往往以水池为中心,以山石衬托水池、房屋和花木,或利用山坡、土阜建造园林,或以人工叠造假山作为园中主景。中型园林大都有山有池,与房屋、花木组合为若干景区,而在主要景区内设山峦洞壑模拟真实的山林。有些则于临水一面构危崖峭壁,或叠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矶,钓台,使山水的结合更为紧密。体形高大的假山,为了扩大视野,往往在山上建造亭阁,以俯览园内或眺望园外的景物。山既可划分园景,又为增加园内宁静的气氛和降温,隔尘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至于在园林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亭榭,无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自房屋欣赏对岸的山崖树木,都是重要的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又收到良好的对比作用。在规模较大的大型园林,随着各景区和庭院的大小,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仅置少数湖石;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总之,苏州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都创造了许多特有的手法,其中一部分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一) 造山与土石的关系
园林中的假山不外土石构成,土与石的结合是否得当,不但影响造山的风格,而且和材料,人工具有极密切的关系。
从假山的构造方面来说,各种土壤有其不同的摩擦角,超过这个角度便容易崩溃,因而用土造山不能太高,否则所占面积随之增大,而且形体臃肿,很难塑造雄奇、秀耸和其他复杂的形象。所以土石合用是技术上必然的要求。尤其是叠造洞谷崖壑,或在小面积内造较高的假山,用石的数量比一般假山更多。但在另一方面,用石过多则采石运石和叠石的人工,费用和时间都随之增加,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故土石的比例必须适当。
汉代以来,人工造山虽多有记载,但具体情况语焉不详,魏晋南北朝起,统治阶级的园林往往建造大型的峰峦洞谷。如梁太清间(公元547~549年)肖绎(元帝)在江陵所造的湘东苑,石洞长二百余步‘注—,即是一例。北宋赵佶(徽宗)建艮狱,为重山大壑,其间错置崖峡洞穴,组合更为复杂。北宋洛阳诸园多以土山、水、竹为主。南宋吴兴诸园大部分利用自然环境,用石并不太多。降及明代,造山手法见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及《娄东园林志》的则多数叠石为山,内构洞窟,外列奇石。而明代末年计成所著《园冶》,除以专章详述选石外,对于园山、厅山、楼山、书房山、池山、峭壁山及峰、峦、崖、洞、瀑布的构造,分类列述特点,较为具体地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造山情况。
不过叠石造山,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据清李渔《闲情偶寄》所载,“余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清康熙《嘉兴志》也说,“旧以高架叠缀为工,不喜见土”,可知清代初期的假山,因用石过多产生了若干奇矫而不自然的毛病。其次,选石、购石、运石和叠石所用的人力、费用和时间都很大,因此,李渔曾倡以土带石及土石相间的方法。和他同时的叠山家张涟(南垣)也主张“群峰造天,不如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缀之以石”。从实物方面来说,现存江南园林比李,张二人年代较早的有明万历末年张南阳所造上海豫园假山和嘉定秋霞圃,苏州艺圃、五峰园假山以及苏州洽隐园水假山(周秉忠所叠)等。可能和他们同时的有苏州耦园东部假山、无锡的寄畅园八音涧等。年代较晚的有清乾隆间戈裕良所设计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与常熟的燕园黄石假山。其中体形最大的豫园假山就是不见土的做法,其余诸例的石壁和洞谷等也都全部用石,仅在山顶和山后铺土便于栽植花木。至于现存苏州园林的假山,除上述诸例外,多数为太平天国以后所新建,少数就旧迹修理改造,其结构亦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明万历以来四百年间江南园林的假山以石多土少为其主流。不过这不等于说主流就是完美无缺点,相反,非主流亦有若干好作品,如苏州拙政园假山仅一处石多土少,其余三处皆石少土多,故能和池水树木相配合,构成较自然的风景。为说明方便计,现将苏州园林中假山使用土石的情况,分为如下四类:
土山 不用一石而全部堆土的假山,多半限于山的一部分,并非全山如此,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西北角即是一例。
土多石少的山 此类假山不多,以沧浪亭与留园西部的假山体形较大。此二山皆沿山脚叠石约高一公尺,再于盘纡曲折的蹬道两侧累石如堤状以固土。体形较小的有拙政园绣绮亭及池中二山,手法略同而用石较少,故山形更为自然。此外,以土石相间,略成台状,如张南垣所谓“乎冈小坂”的则有刘家浜尤宅庭院。
石多土少的山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此类数量居第一位,其结构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山的四周与内部洞窟全部用石构成,而洞窟很多,山顶的土层比较薄,狮子林假山是这一类的典型。第二种,石壁与洞虽用石,但洞较少,山顶和山后的土层亦较厚,如艺圃,怡园,慕园等皆如此。第三种,四周及山顶全部用石,但下部无洞,成为整个的石包土,可以留园中部池北的假山为代表。
石山 全部用石的假山,体形都比较小,如网师园池南的黄石假山便是如此(4-12)。此外,有的石山为下洞上亭,或下洞上台,或如屏如峰位于庭院内、走廊旁,或依墙而建兼作为登楼的蹬道。这种石山数量仅次于石多土少的假山而居于第二位。
所以形成上述情况,主要由于过去园主们的爱好束缚着工匠们的艺术创造,使园林不能向新的方向发展。其次是这种封闭式园林的面积不大,以及当地盛产石料,雨量多和泥土易于崩溃等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园林服务的对象和艺术标准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园林规模扩大,施工技术和条件也和旧社会大不相同,因此,过去风行一时的石多土少或全部用石的造山方法,今后只能在易于就地取材和有特定需要的情况下酌量使用。
(二) 总体布置
造山与环境的关系 叠石造山先根据需要,配合环境,决定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小型园林因面积有限,多以山为房屋的主要对景,同时栽植花木,以增加生气和弥补没有水池的缺点。花木大多少而精,大小高低宜有层次,山的形状须为这些需要提供条件。因此,山的体量须与空间相称,形状宜前低后高,轮廓应有变化,忌最高点正对房屋明间,尤忌在其上建亭。在山的结构上用石不在多,而在使用得当。
中型与大型园林的山,决定于全园布局以山为主体抑以池为主体,据此来斟酌山的规模和形体。在以山为主体的园林,常因强调山的作用,使形体过于庞大,无法和环境调和,如沧浪亭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犯了这个毛病。相反,环秀山庄的假山自池面至最‘高峰为七点二米,在当地园林中是第二位高山,但看来并不觉得壅塞,这是因为它在西南两面留有较大空间的缘故。在以池为主体的园林中,山虽居于辅助地位,但山与池的配合十分重要。体形较大的两面临池或三面临池的假山固不必多说,就是一面临池的山,亦应考虑山形和山上树木成长后的体量,是否与池的大小配合得当,山的对岸如建有亭阁楼馆,宜注意山的形体与房屋的大小轮廓能否互相呼应。忌高山与高楼相连接,使园林的某部分过于庞大生硬,如狮子林西北角的状态。山上建高大的建筑,即使建筑本身的造型优美,对园林的空间组织仍给予不好的影响。房屋轮廓过于高耸僵硬的,如拙政园西部的浮翠阁便是欠佳之例。
山的组合与轮廓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由一座至三四座不等,而以一座的居多数。从造型来说,解放前近百年内所建假山,优秀作品仅居少数,大多数由于组合单元不多,或组合不得其当,以致形体缺乏变化,轮廓单调。这种现象,尤以园中只有一山的最为明显。
明末至清中叶的假山组合单元,主要为绝壁及峰、峦,谷、涧、洞、路、桥,平台、瀑布等。现存遗物虽不一定都具备这些单元,但小如常熟的燕园黄石假山也有谷、洞。桥和绝壁。组合方法大抵临池建绝壁,壁下,有路,转入谷中,盘旋而上,经谷上架空的桥,至山顶有平台可以远望。峰峦的数目和位置,随山形大小来决定。洞则不过一、二处,隐藏于山脚或谷中,也有在山上再设瀑布,经小涧而流至山下。环秀山庄以谷分假山为三部分,前后左右互相衬托,显得有宾有主,并有层次和深度。同时由于山是实体而谷是窈虚,形成了虚实对比,使山形趋于灵活。清末假山的形体多半低而平,横的方向很少有高深的谷、涧与较大的峰峦相组合,仅在纵的方面以若干蹬道构成大体近于水平状的层次,因而山形平板缺乏变化。唯怡园假山在西北角绝壁上构洞与峰, 自绝壁略收进,层次较分明,轮廓也较有变化。
山无论大小,必须轮廓明显,高低起伏,而最高点不应位于中央,以免呆板。在这点上,以环秀山庄和怡园处理得较好。有些园林在山上罗列太湖石峰,使原来缺乏变化的体形和轮廓,又增加了零乱琐碎的缺点,狮子林与留园中部假山即是这种拙例。反之,艺圃在山上东端建亭,辅以树木,补救了山形平坦的缺陷,较为干净利落。
假山如建于池侧,其高度不应只根据池面宽窄来决定,并须考虑池水水位和对岸地平线的高度。但一般情况往往忽略后两项因素,尤其是忽略池的最高水位,以致池中水满,每感觉山形低小。
以上就个体假山而言,如园林中有几座山,其组合方式不应生硬联接,也不宜在环池三面造山,使空间过于迫促。如狮子林东,南两面的石壁作九十度转角,联系不够自然,两侧有土山,山上建筑物又过高,使空间局促,唯西南角留有缺口,略有深远境界。假山最多的拙政园,山的组合较为得当,池中二山虽用涧谷分隔,但又联接为一个整体,形象自然而有层次。其他二山则相距稍远,东侧土山又能发挥联系南北的作用,因此中部山池的布置,显得开阔疏朗。
陪衬手法 山的衬托手法,首先是利用本身的组合单元,如绝壁、峰、峦、谷、涧、台、路、桥、瀑布等烘托主峰,而这些单元的位置和形体高低,大小又须互相衬托,以产生虚实对比与层次,深度,并增加山形的变化与立体感。体形较大的山,如上海豫园假山,将主峰置于后侧,其前以盘曲的蹬道,综错的台、谷,涧、瀑布,绝壁等, 自下而上构成层层叠叠的复杂形体,主峰自然显得高峻。反之,体形较小的山,如环秀山庄将主峰置于前部,利用左右的峡谷,桥和较低的峰峦作陪衬,也能使人感到主峰相当雄伟。但不论何种方式,主峰位置宜稍偏,山形较长者尤须如此。留园中部假山将最高点隐于西侧桂林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法。
明代园林每于绝壁下建低压水面的曲桥,或构平低的石矶,无非衬托石壁使之显得更为高耸。
山上忌建高大的亭与楼阁,即建亦应与山形相配合。如拙政园中部池西侧小山扁而平,故山上的雪香云蔚亭采用长方形平面。高峻的山,与其在山顶建亭,不如位置略低,依主峰为背景,如上海豫园的做法。
山上植树应考虑树的位置、疏密、姿态、成长速度等,才能发挥较好的陪衬作用。一般平坦的陂阪以枝条疏畅的落叶树为宜,但不可太密。较大的冈岭应以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配合,间距可稍密。峭崖绝谷上与其植高大的落叶树,不若易以枝干盘曲的松树,斜出崖外,再配以少数成长较慢而姿态较好的花木,使古拙与秀丽相结合,比较恰当。苏州各园假山上的树木,其姿态能发挥陪衬作用的并不太多,且落叶树生长较快,形体也较高大,而假山的高度
又多在四公尺左右,往往形成上重下轻的缺点。唯环秀山庄只植常绿的柏树与观叶的青枫和观花的紫薇各一株,而以形体较大的青枫位于假山中点,紫薇斜出绝壁外,柏作背景,处理比较恰当。
叠石的基本条件 了解山的真实形象和石的形状、纹理与色调,是叠石的重要前提。就是说,只有从实际出发进行创作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用湖石仿造黄石的山,或以黄石叠成湖石的形状,或将湖石与黄石混用于一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天然石灰岩的山如临水,其下部受波浪冲荡和水的侵蚀,会形成若干小洞,并有近于垂直的凹槽,其凸处隆起如鼻隼,表面有涡洞,称为“湖石”。较好的湖石有涡、洞和皱纹构成石形的独特风格。涡有大有小,一般都较浅,有的作不规则的相套形状,有的涡内有洞,但洞不一定在涡内。洞的形状极富变化,由于受水冲击,其表面光滑者居多。洞的边缘几乎都是圆角,大洞旁往往错列一、二圆形小洞,而小洞之间又有穴道相通。皱纹有的较宽较浅,作斜列状,但也有较深较密者,多限于石的一部分。皱纹的方向除多数斜列外,也有少数近于垂直的,皱纹之间每有洞,形状较长,与一般的洞不同。皱纹表面亦以光滑者居多,仅少数较粗糙或有各种裂纹。清乾隆间戈裕良掌握了这些具体形状,所以他负责建造的环秀山庄大部分具有涡洞,少数作皱纹,其间杂以小洞,和大自然的真山较接近。狮子林假山仅有洞,无涡及皱,而洞的形状又与上述湖石相差很远。近几十年从狮子林假山演变出来的手法,极为离奇古怪,和大自然的真山毫无共同之处。至于用湖石叠成各种动物形体,则更失去叠山的原意。
黄石象其他的石灰岩一样,受气候影响风化后,逐步分裂,由大而小,最后成为泥土。
在分裂过程中,岩面的石块,有直有横有斜,也有大有小,互相综错,且有出有进,参差错落。苏州耦园假山的绝壁能体现这种情形,所以比较逼真,也比较自然(4—21、24)。其次,山阿低洼处被雨水冲刷,露出若干石块,人们依山开路,也露出石块。耦园东部假山的蹬道叠石,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若叠黄石竟和砌虎皮石墙的方法相仿佛,甚至如沧浪亭池岸以黄石模仿湖石,叠成各种洞形,则是不合理的。
大型卵石的尺度有达一米左右的。过去苏州留园曾以卵石和黄石混用。最近苏州虎丘有用卵石堆叠护坡者,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详部手法
石壁 用湖石叠造的石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用无洞的灰青色石块叠成,石层略近水平,表面微有出进,远望之凹入处有阴影若洞状,艺圃便是如此,可能是较老的手法。第二种,如怡园水池西北角上部,石面不作鼻隼形,也没有垂直凹槽,但在形体较大的石块上有若干小洞,风格较为雄浑。第三种,环秀山庄的石壁主要模仿太湖石涡洞相套的形状,涡中错杂各种大小洞,石面光滑,洞的边缘多数作圆角,比较自然。此山西南角石壁向外斜出,砌时不用横石自壁面生硬挑出,而将石券做成斜涡形,承受上部壁体,可能是戈裕良独创的手法。第四种,环秀山庄东南角石壁与山上枫树南侧用垂直凹槽为主与小洞相配合的方法,而凸起处高低不平如石钟乳状,似取法太湖石的皱纹予以创造性发展。第五种,狮子林的石壁,既无皱与涡,而石洞较大,洞的边缘多作尖角,且有不少自壁面挑出的石块,或上翘,或下垂,奇矫零乱,对近代的叠石手法给予了不少坏的影响。
黄石叠造的石壁,以耦园东部假山临池部分较佳,其横直石块大小相同,凸凹错杂,与真山颇为相似。网师园池南“云冈”与拙政园绣绮亭南侧叠石次之,而以沧浪亭临水石壁较差。
石洞 石洞的种类,在现存的例子中,不外二种。一种是类似一般的洞穴,又有旱洞和水洞之分。通常多为一洞,仅洽隐园以水洞与旱洞相连,是唯一的孤例。另一种蜿蜒如隧道形状,在苏州诸园中也较普遍,其中一部分则与第一种洞相结合使用。狮子林的假山洞,多属这一种,但过于繁琐堆砌,与真实山洞相去甚远。
洞门两侧的石虽有竖砌,而以横叠者为多。洞门上部的结构有几种形式,最简单的用横石条,或在石条上置湖石数块;其次是用不规则的巨石搁置在门上,仍属梁式结构;再次是用叠涩的方法;至于券式洞门,一般用不同形状的石块构成,但也有在券的内侧再加水平条石以补助强度的。环秀山庄的券,或为上下二层,或用大小券数个综错配合,表面有涡纹及小洞,外观自然又能发挥较好的结构作用。
洞的壁体构造,为坚固起见,不论时代的早晚多用横石堆叠。洞内的采光方法,洽隐园水洞在壁上开较大的窗洞,但环秀山庄代以若干小洞。洞顶做法以石板覆盖的较普遍,唯洽隐园水洞用叠涩向内层层挑出,至中点加粗长石条,并挂小石如钟乳状,较为特别。环秀山庄则以若干不规则的券构成洞顶,和山的真实情况较为接近。
谷 苏州园林中,唯环秀山庄的谷以峭壁夹峙如一线天,曲折幽静,有峡谷气氛。耦园东部假山亦有一小段,称为“邃谷”,但两壁较低,只能以一般山道看待。留园西部土山的南侧,亦有类似手法,但壁体比耦园更低,作为普通道路又觉太高,似欠斟酌。
蹬道 假山无论高低,其蹬道的起点两侧,每用竖石,一高大,一低小,以产生对比作用。竖石的体形忌尖瘦,轮廓以浑厚为好。蹬道转折处,其内转角亦用同样方法处理。如遇平台而后侧山势较高,须叠石如屏障,留园中部假山有一处用斜列的湖石,较为生动。
石峰 苏州的湖石峰以原织造府瑞云峰最为著名。石峰使用的地点除罗列在山上外,厅前、院内、道侧与走廊旁均可单置或与其他湖石组合使用。瑞云峰位于小池中,周围以湖石假山和花木陪衬,能配合石的形状,发挥其特点,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人工叠造的石峰以清乾隆间的小灵岩山馆所存二峰较为雄健生动。但清末所造石峰,往往不注意轮廓,仅在洞的多寡与大小方面致力甚勤,可谓舍本逐末。
土坡叠石 土坡上置石,一为散置,只见于遂园;二为成组的屏障,错列于坡上,留园西部土山是较好的例子;三为不规则的横列,虽斜正错杂,仍留意组合方式,以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南侧和环秀山庄的东北角为代表作品;四为狮子林西侧土山上建平行的石岸三层。以上诸例除狮子林外,其余皆与山形配合较好。
施工 施工前应先作草图。从前叠山匠工多先绘图,并以泥沙作模型。其次叠石时须注意石的形状,纹理与颜色,使之能充分表现其最美好的部分。不过施工过程中仍不免随时调整,如同一石块,换一地位,转一方向,或原来甲端朝上,改为甲端朝下,反而更加恰当。石的拼接必须自然,因此事先应细心观察所用石料,在施工中方能得心应手,最好做到看不出拼接痕迹,不钩抹石缝,如环秀山庄东南角依墙的石壁,便是一个例子。
叠石须注意基础坚固与否,从前临水叠石常先打桩,上铺石板一层,再叠造石岸或绝壁,如拙政园西部塔影亭西侧池岸,水涸时即可看出此种作法。叠造石峰石洞也应先将泥土夯实,铺以较宽的基石,再自下而上次第叠造。
叠石的具体办法,不外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各种。叠是用横石叠置,是最稳妥和最常用的办法,不过须留意石的纹理,如不与长的方向一致时,便不能横叠。竖指石壁、石洞、石峰等所用直立之石,因承受重量较大而石形又较高,必须使底部平稳,不失重心。一般来说,造石壁时叠与竖结合较多,可是高大的石壁不能一味用大块的横石和竖石,其间须置较小石块,才能符合石的自然形象,这就需要垫。此外,在向外挑出的大石下面,为了结构稳妥和外观自然,也常用垫的方法。拼是用若干较小的石拼合成较大的体形,不过小石过多不易坚固,必须间以大石,或者在小石上压以大石。挑用于石壁,石洞、石峰等向外伸出部分,它和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用挑石时,宜观察石质是否坚固,其次看石端形状是否符合需要,如两端都挑出,更须细心挑选,最后应考虑挑出石料后端之受压长度及面积。在叠造石峰时,往往有两面或三面同时挑出,这时挑石后端受压面积与其上所压的重量,须依力学原则处理。至于用铁钩补强的方法,仅在必要时偶然使用之。钩是造山洞时挑选中部略向上弯曲而两端呈钩状的石料,与两侧的竖石钩接,多用于较小的洞。大洞则此石的两端下应有大而平的面,才能和竖石结合稳当。挂指吊挂而言,仅见于洽隐园水洞的钟乳石,一般少见。撑是斜撑,用于券的两侧以支撑上部的石,环秀山庄的石壁表面与门上的涡洞,不仅用大石,而且用小石,都发挥了斜撑的作用。
从前考究的假山,叠湖石用糯米汁掺适当的石灰作为胶合材料。一般只于石底以铁片垫平,再在外侧勾抹石缝,近年则用石片代替铁片。勾抹材料过去有石灰加桐油及石灰加麻筋青煤二种,但干结都较慢,是很大的缺点。勾抹后一般刷盐卤铁屑使所嵌之缝不鲜明突出。勾抹黄石则用光胶、青煤加宜兴黄土。现在无论湖石和黄石,都用水泥调色,干结很快,施工自较方便。不过湖石的缝需密接,而黄石则须显出石缝,才和天然岩石相象,故都以勾抹材料隐藏于缝内为佳。追问太多了吧 ,, 能不能少点啊
- 2楼网友:煞尾
- 2021-03-13 01:41
1.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 3楼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3-13 01:35
喂喂,楼下的大哥,咱们是在做语文题哎
- 4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3-13 00:27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