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无七世同堂
答案:5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8 22:19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11-28 06:36
中国目前有无七世同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11-28 07:55
在泌阳县羊册镇西南、赊郭公路东侧,有一个600多口人的大村庄——砖台李。在这个村子里,半数以上属于魏氏家族,因其“七世同堂”匾带来诸多传奇性演绎,而使砖台李魏姓享誉乡里。
----魏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按其人口比例占第44位。魏姓出自邑名和国名,是周文王的后代。发祥于晋陕,先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发展繁衍,尔后播迁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苏、台湾、河北、江西等地;明清以后部分魏姓移居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
----砖台李魏姓来自河南巩县乌罗村。清雍正年间,巩县一带发生灾荒,魏姓始祖挑担讨饭,来到泌阳羊册古城寨西殷庄村,租地种菜,翌年,大葱热销,第三年在转台李村定居。靠着掘石拓荒,种粮种菜,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慢慢地站稳了脚跟,家底渐厚。随后,又置地建房,渐成当地富裕之家。但始终坚持同堂而居,不离不弃,保持宗族团结,增强生存力量。至清代光绪年间,魏家已在砖台李村七世同堂生活,阖家近百口,人称魏家大户,成为一方望族。
----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阳知府下乡体察民情路过砖台李村,恰遇魏家正在开饭,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甚是惊奇。经过打探,深感其德,遂赠“七世同堂”金匾一块,以示褒奖。该匾长2.19米,宽1.11米,厚0.05米,黑色土漆面。匾正中,自右至左横书为正楷刻“七世同堂”金字,右侧上额竖题为“钦加运司衔即补道特授南阳府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任为魏老先生大人硕德”,左侧下首竖书 “大清光绪三年菊月上浣谷旦,眷亲友仝顿首拜”。分析右侧字意为:送匾者为皇上任命负责漕运的官员,其级别为缺职即补的道台,实职授南阳府正堂,任上并有十次奖励共晋五级的记录,古代官员称大人,禁提名道姓,故隐去其名讳。左侧字意为:清光绪三年农历九月上旬吉日。“七世同堂”匾为上级官员所送,挂於堂中,魏家眷亲入堂定要跪拜,是为眷亲友仝顿首拜之义。
----砖台李魏姓先祖,由“一担挑”的穷困潦倒,到“七世同堂”的发迹,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倾注了魏姓先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但主要的还在于魏氏家族开拓创新的治家理念和才干。首先是选好当家人。“家有千口,主持一人”,一个家族的兴衰,当家人的引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魏家一反常态,随着人口的增多,敢于打破长门长子主持的陈规,推选精明能干的六老魏天成当家,使魏家达到鼎盛时期,说明这个当家人没有选错。其次是治家严谨,人尽其才。“六世同堂”时,做到人人有活干,家家无闲人。有人做生意,有人种菜园,有人管大伙,有人管磨面,有人管教学,有人使牛种田。魏家所娶媳妇,过门三天就要下地干活。干农活时,谁说闲话误工即被训斥。家庭大食堂由妇女们轮流做饭,谁也不敢怠慢。魏书玉通医术,善结交,当家人就让他开起“魏安贞堂”药铺,每年收入必须归公。魏六老还根据当时农家修房盖屋普通使用竹椽子的情况,培植竹竿园数十亩,吸引了周围几十里的竹货商。他深知勤俭持家之道,全家大锅饭菜不放油盐,而是将油盐分发各户,自行掌握,超支不补。其三是重教兴学。为了不让子孙后代成瞪眼瞎,魏家聘教师办私塾,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必须上学,长大后能有作为的继续培养,不可雕者,则让其下田干活。三门曾祖魏国相勤奋好学,清末“乡试”中了秀才,后来本家有了师资,不仅自办学堂培养子孙,还对外开放,面向社会招收农家子弟。三门中的祖辈老二,老四都当过私塾先生,所以至今四周乡邻还流传着“二先生”、“三秀才”、“四学生”的美誉。其四是家风民主。日常家务由当家人一手铺派,重大问题,诸如子孙过继,房地产处理,经济交易等,则需各户指定代表,合族商议,方可确定。
----清光绪十五年底,因人口众多,入不抵出,即开始酝酿分家。经合族公议,首先解决了“魏安贞堂“药铺问题,以100串钱兑给了当家人的儿子魏书玉,其收入由八门均分。光绪十六年正月,合家无法维持,经合族公议,按老弟兄八人分为八门,其财产由八门均分,并分门立下字据;自光绪三年获赠金匾,到十六年分家,“七世同堂”又维持了13年时间,实属不易。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七世同堂”的老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红砖小楼;当年由先人们培植并养育了魏姓人的竹园,而今更加葱茏茂密,象征着魏姓子孙的兴旺和昌盛。特别是那“七世同堂”金匾,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光彩依旧。三百多年来,砖台李魏姓已历12世,后世300多口,除转台李外,有散布北京、上海、郑州、银川及国外等地,其中他们象先人们一样,在各条战线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着积极的奉献。从政的近20人,其中,2人为县处级干部,5人为科级干部。20余人为教师,同时还有科研工作者、新闻记者、经商者、留学生,有的已创业有成,成为百万富翁。
----魏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按其人口比例占第44位。魏姓出自邑名和国名,是周文王的后代。发祥于晋陕,先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发展繁衍,尔后播迁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苏、台湾、河北、江西等地;明清以后部分魏姓移居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
----砖台李魏姓来自河南巩县乌罗村。清雍正年间,巩县一带发生灾荒,魏姓始祖挑担讨饭,来到泌阳羊册古城寨西殷庄村,租地种菜,翌年,大葱热销,第三年在转台李村定居。靠着掘石拓荒,种粮种菜,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慢慢地站稳了脚跟,家底渐厚。随后,又置地建房,渐成当地富裕之家。但始终坚持同堂而居,不离不弃,保持宗族团结,增强生存力量。至清代光绪年间,魏家已在砖台李村七世同堂生活,阖家近百口,人称魏家大户,成为一方望族。
----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阳知府下乡体察民情路过砖台李村,恰遇魏家正在开饭,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甚是惊奇。经过打探,深感其德,遂赠“七世同堂”金匾一块,以示褒奖。该匾长2.19米,宽1.11米,厚0.05米,黑色土漆面。匾正中,自右至左横书为正楷刻“七世同堂”金字,右侧上额竖题为“钦加运司衔即补道特授南阳府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任为魏老先生大人硕德”,左侧下首竖书 “大清光绪三年菊月上浣谷旦,眷亲友仝顿首拜”。分析右侧字意为:送匾者为皇上任命负责漕运的官员,其级别为缺职即补的道台,实职授南阳府正堂,任上并有十次奖励共晋五级的记录,古代官员称大人,禁提名道姓,故隐去其名讳。左侧字意为:清光绪三年农历九月上旬吉日。“七世同堂”匾为上级官员所送,挂於堂中,魏家眷亲入堂定要跪拜,是为眷亲友仝顿首拜之义。
----砖台李魏姓先祖,由“一担挑”的穷困潦倒,到“七世同堂”的发迹,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倾注了魏姓先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但主要的还在于魏氏家族开拓创新的治家理念和才干。首先是选好当家人。“家有千口,主持一人”,一个家族的兴衰,当家人的引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魏家一反常态,随着人口的增多,敢于打破长门长子主持的陈规,推选精明能干的六老魏天成当家,使魏家达到鼎盛时期,说明这个当家人没有选错。其次是治家严谨,人尽其才。“六世同堂”时,做到人人有活干,家家无闲人。有人做生意,有人种菜园,有人管大伙,有人管磨面,有人管教学,有人使牛种田。魏家所娶媳妇,过门三天就要下地干活。干农活时,谁说闲话误工即被训斥。家庭大食堂由妇女们轮流做饭,谁也不敢怠慢。魏书玉通医术,善结交,当家人就让他开起“魏安贞堂”药铺,每年收入必须归公。魏六老还根据当时农家修房盖屋普通使用竹椽子的情况,培植竹竿园数十亩,吸引了周围几十里的竹货商。他深知勤俭持家之道,全家大锅饭菜不放油盐,而是将油盐分发各户,自行掌握,超支不补。其三是重教兴学。为了不让子孙后代成瞪眼瞎,魏家聘教师办私塾,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必须上学,长大后能有作为的继续培养,不可雕者,则让其下田干活。三门曾祖魏国相勤奋好学,清末“乡试”中了秀才,后来本家有了师资,不仅自办学堂培养子孙,还对外开放,面向社会招收农家子弟。三门中的祖辈老二,老四都当过私塾先生,所以至今四周乡邻还流传着“二先生”、“三秀才”、“四学生”的美誉。其四是家风民主。日常家务由当家人一手铺派,重大问题,诸如子孙过继,房地产处理,经济交易等,则需各户指定代表,合族商议,方可确定。
----清光绪十五年底,因人口众多,入不抵出,即开始酝酿分家。经合族公议,首先解决了“魏安贞堂“药铺问题,以100串钱兑给了当家人的儿子魏书玉,其收入由八门均分。光绪十六年正月,合家无法维持,经合族公议,按老弟兄八人分为八门,其财产由八门均分,并分门立下字据;自光绪三年获赠金匾,到十六年分家,“七世同堂”又维持了13年时间,实属不易。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七世同堂”的老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红砖小楼;当年由先人们培植并养育了魏姓人的竹园,而今更加葱茏茂密,象征着魏姓子孙的兴旺和昌盛。特别是那“七世同堂”金匾,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光彩依旧。三百多年来,砖台李魏姓已历12世,后世300多口,除转台李外,有散布北京、上海、郑州、银川及国外等地,其中他们象先人们一样,在各条战线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着积极的奉献。从政的近20人,其中,2人为县处级干部,5人为科级干部。20余人为教师,同时还有科研工作者、新闻记者、经商者、留学生,有的已创业有成,成为百万富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摆渡翁
- 2021-11-28 12:30
够呛有吧!
- 2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11-28 10:53
应该没有!
- 3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11-28 09:40
三世同堂的都少,哪来的七世同堂,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
- 4楼网友:鱼忧
- 2021-11-28 08:07
在明代有一位叫郑濂的官员,家里有1000多位家族成员,关系和睦,七世同堂,被明太祖赐 江南第一家 之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