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如何解释人的嗔恨
答案:5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7 05:37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4-26 05:17
用佛法如何解释人的嗔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4-26 06:02
佛遗教经云:“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梵语pratigha)之害 ,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白衣(梵语avadata-vasana)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大圣佛陀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应念念勿忘,念念记忆,终身乃至尽未来际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嗔心是难忍的,难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么,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萨如何证成无生法忍!声闻缘觉如何出三界证入涅槃的!所以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无难事,嗔恨心欲净化,亦复如是!
大圣佛陀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应念念勿忘,念念记忆,终身乃至尽未来际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嗔心是难忍的,难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么,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萨如何证成无生法忍!声闻缘觉如何出三界证入涅槃的!所以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无难事,嗔恨心欲净化,亦复如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4-26 08:55
改变习气要从修心开始,从经典上明白道理,从生活中的事情去改变习气。
- 2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4-26 08:07
赞同赞同嗔心和贪心都是因为愚痴。如果明白了真相,愚痴自然没有,也无辱可忍了。虽然习气严重但是也有个努力的方向,如果不明白的话还是在外面兜兜转转求出无期啊。
- 3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4-26 06:35
佛教将 贪、嗔、痴 称为“烦恼”,“烦恼”之源是“我执”。烦恼是描述心的状态,一个“烦”一个“恼”都是描述心的状态,烦动恼乱,如果一种心最初生起时是不寂静的状态,这种心就是烦恼。所以,不一定是很强的贪嗔痴才叫烦恼。实际上,只要心没有和无我相应,就始终没办法寂静,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始终都在心里,只不过状态微细,让人难以觉察。烦恼有非见烦恼和见烦恼,如果认为很强的情绪状态才是烦恼,那就理解得太粗了,因为除了非见的贪嗔痴慢疑,其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都是烦恼,但不是情绪,用烦恼就很准确。总之,要把握一个要点,就是证了无我才有真正的寂静,心不证无我,一现行就是不寂静的状态。深细地观察,身见、边见、见取见等等,都没有和无我相应,其本身的状态就是不寂静、就是烦恼。我们要观察到烦恼的根源,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截断。烦恼的根源就是缘自己的五蕴妄计为我的心。所以《释量论》中说十种根本烦恼都是以我执引发的。我们观察:在心认为有实有的我时,有我就有和我相对的他,这样就分成自方和他方,也就在这个我上会生起种种分别计较,满我的意,就生贪心;不满我的意,就起嗔心;我比别人高,就生慢心;别人比我圆满,就生嫉妒心;我不如人,就生自卑感。这就是缘起的必然规律,只要执著我,一遇到顺逆境界,不由自主就生起这样的心态。相反,空掉我,这些贪、嗔、嫉、慢的心就生不起来,也就没有世间这些染污的事情,所以一切烦恼的心态,寻找它的根源,其实都是从一念计我的分别引发的。一有执著自我的心,就会缘着我的得失、成败、高低等等,生起无穷无尽的烦恼痛苦。这样就明白佛说的集谛,说到根本上就是我执。如果见到没有我,在我上面施设的一切概念都安立不起来,源于自我的一切心念、一切造作,失去了支持,就都会瓦解。所以,关键是从我执出来的。这里还要点一点,就是很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非颠倒,往往把自我看成很尊贵,崇尚自我、张扬自我。这个毒一定要消除。其实,一说我很有个性、我很喜欢、我很无奈、我很自豪、我很寂寞,只要在执著我,就已经是我执,同时不隔一秒钟,心已经落在不寂静的烦恼中。所以,再次提醒大家,要认识我执、认识烦恼,不要自欺、不要蒙蔽自己。修行也一样,我要得到什么、要显示什么、要满足我的需要,或者修本尊时我是佛,没有无我的正见,佛慢就成了我慢,很危险、很好笑。摘自《抉择二无我》益西彭措堪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