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美国缺少什么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08:32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2-17 21:58
中国比美国缺少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2-17 22:58
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小撮卑微的殖民者依靠清教徒的宗教精神,把美国建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美国的管理文化也由此成为通行全世界的商业准则。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兄弟有意为此做史,探究管理文化的本质。在这本《清教徒的礼物》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兄弟俩曾得到德鲁克、戴明等管理大师的鼓励与期待。无论哪个国家或层级的领导者,都能通过本书得到提醒——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组织都需要什么,以及失去这些东西是多么地容易。
清教主义的价值观
清教徒源于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17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对一切充满了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这些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就是来自于清教徒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美国的管理文化。
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代,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一、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二、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三、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四、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所有这些特点都与传播到“新大陆”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一:人间天国
笼统地说,美国的建国行为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独一无二——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从未怀疑美国永远是朝阳。富兰克林还精辟地用一句话定义了美国:“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你有什么本事。”
又一个世纪后,1923~192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柯立芝告诉我们,“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他还相信“工作证是进入贵族阶层的唯一通行证”,但是“人只有开始敬神之后才开始成长”。对于柯立芝来说,“建工厂就是建教堂”、“在工厂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祷”。
20世纪,这个价值观还有了一个很受欢迎的代言人——卡通人物“超人”,他相信“真理、正义、美国方式”。超人尽管出生于氪星球,但在美国小镇长大,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又是一个英雄乃至神一般的人物。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二:机械天赋,亲力亲为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美国社会一开始就不同于那些建国更久、等级制度更森严的欧洲国家。这个特点并非仅仅涉及契约佣工清教徒造就美国式管理和工匠阶层。
随着19世纪初机床的出现,对手工艺的热情转变成了对批量生产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机遇的迷恋。然而美国人在骨子里还保留着些许工匠气质。他们喜欢修修补补,就像18世纪托马斯•杰弗逊那样。这位美国第三任总统写信给朋友说:“我一门心思做农活、造钉子,政治完全从我脑海中消失了。”
20世纪初,美国人之所以迷恋上了汽车,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可以在星期六早上给汽车修修补补。直到20世纪60年代,哪家公司的总裁如果亲手疏通了水管,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写进公司记事中,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美国人”。
21世纪的两位年轻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创立的谷歌的座右铭是“不作恶”。两人个性和价值观与超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受“清教徒式理想主义”的鼓舞,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有些媒体报道说,谷歌实际上就是一家“满是传教士的公司”。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得益彰
美国工商界在不断演变,可是其核心一直没变,这个核心就是既尊重个体的权利又尊重集体的权利,而且把两者兼顾得很好。
“共治”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887年,指同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能力和义务,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关系。在社会学中,共治指的是权利被身份平等的人所共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共治与官僚制是一组对照概念。共治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总体上是良性的文明社会,即市场经济。美国清教徒式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少被人论及。很多学者(如韦伯)认为自殖民地时代流传于美国社会的只有张扬而自私的个人主义,但是真相要更复杂、更令人欣慰。清教运动在释放个人活力的同时,还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四:超强的组织能力
优秀组织一定分层级,尽管分层级的组织不一定是优秀组织。美国两个俗语“亲力亲为(hands on)”和“尽力而为(can do)”,就源自这种生活方式。它们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各种各样的机会等着你去利用;二、值得一做。
“集成决策”的含义是: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这样计划和执行才能连贯起来;认真借鉴前人经验(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经验),把犯错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只要条件许可,就做试点;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实施细节,才决定是否通过;做好两手准备,以应对决策的某些原始假定不正确的情况。采用这种模式,决策往往慢得令人痛苦,不过执行反而很快。集成决策模式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教社会从上至下都“亲力亲为”,强调责任到人。
对比之下,传统欧洲的决策模式可以称做“分层决策”。分层决策意味着: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属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往往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没有构想好实施细节,就“原则上”决定是否通过提议;几乎不防备意外。采用这个模式,决策往往可以很快,但执行很有可能出奇地慢、频繁出错。“原则上”是最危险的词语之一。
如果有个高于一切的核心“秘诀”,解释美国企业乃至整个美国社会从1630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成功,那就是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模式。
美国管理的黄金时代
美国管理黄金时代大约从1920年持续到了1970年。前文列出的四个清教特点,每一个都反映在了一些重要企业的组织文化里。相信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过上好日子,美国梦在无数公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社会学家威廉•怀特在1956年发表了一本《组织人》——书中的主角具有清教特点的价值观之三:“恪守先集体后个人的道德观念”。怀特甚至用准宗教的术语描述了这个现象,“组织人在身体和心理上离开了家,郑重地过上了组织生活,他们构成了那些有自我延续能力的伟大机构的思想和灵魂,他们的价值观将塑造美国人的性格。”
另一个美国人引以自豪的管理文化就是:随着业务越做越大,公司创造出了分权的分部式组织结构。“自下而上”的意义远不止是系统地分权而提高效率和效能,而且培养出了更为积极、创新和平等的企业文化。莱维特在《自下而上:永恒的层级管理》中表示:“自下而上所带来的是自由——大胆创新的自由、反驳上司的自由、理性冒险的自由、试错失败的自由。”这种文化发展了清教主义体现超强组织能力的第四个特征。(作者系价值中国网总裁)
本文原载于《商学院》杂志2013年12期
关于《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这本书堪称一部管理文化的经典之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对这本书表现出极大兴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这本书是两位年逾八十的作者一生倾力之作,《金融时报》2007年十佳商业图书之一,2009年再版,获得广泛赞誉。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独创之作。本书从宗教精神的角度分析美国管理文化。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二战之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最为原创的研究之一。
彼得•F•德鲁克:对您的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并印象深刻。期待您写更多相关题材的书籍。别忘了让您的出版商寄一张订购单给我。
《哈佛商业评论》:这本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书籍令人惊叹。
著名的英国管理学家、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疑是一个亟需领导力的时刻,而霍博兄弟的书是帮助人们重新认清商业世界真正方向的最好提醒。
曼彻斯特商业学院彼得•卡瓦莱克教授:未来我的学生们都将被要求阅读此书。这是对我们西方管理和技术文化的一部真诚且无所畏惧的评论。
清教主义的价值观
清教徒源于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17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对一切充满了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这些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就是来自于清教徒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美国的管理文化。
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代,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一、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二、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三、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四、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所有这些特点都与传播到“新大陆”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一:人间天国
笼统地说,美国的建国行为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独一无二——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从未怀疑美国永远是朝阳。富兰克林还精辟地用一句话定义了美国:“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你有什么本事。”
又一个世纪后,1923~192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柯立芝告诉我们,“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他还相信“工作证是进入贵族阶层的唯一通行证”,但是“人只有开始敬神之后才开始成长”。对于柯立芝来说,“建工厂就是建教堂”、“在工厂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祷”。
20世纪,这个价值观还有了一个很受欢迎的代言人——卡通人物“超人”,他相信“真理、正义、美国方式”。超人尽管出生于氪星球,但在美国小镇长大,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又是一个英雄乃至神一般的人物。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二:机械天赋,亲力亲为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美国社会一开始就不同于那些建国更久、等级制度更森严的欧洲国家。这个特点并非仅仅涉及契约佣工清教徒造就美国式管理和工匠阶层。
随着19世纪初机床的出现,对手工艺的热情转变成了对批量生产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机遇的迷恋。然而美国人在骨子里还保留着些许工匠气质。他们喜欢修修补补,就像18世纪托马斯•杰弗逊那样。这位美国第三任总统写信给朋友说:“我一门心思做农活、造钉子,政治完全从我脑海中消失了。”
20世纪初,美国人之所以迷恋上了汽车,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可以在星期六早上给汽车修修补补。直到20世纪60年代,哪家公司的总裁如果亲手疏通了水管,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写进公司记事中,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美国人”。
21世纪的两位年轻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创立的谷歌的座右铭是“不作恶”。两人个性和价值观与超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受“清教徒式理想主义”的鼓舞,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有些媒体报道说,谷歌实际上就是一家“满是传教士的公司”。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得益彰
美国工商界在不断演变,可是其核心一直没变,这个核心就是既尊重个体的权利又尊重集体的权利,而且把两者兼顾得很好。
“共治”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887年,指同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能力和义务,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关系。在社会学中,共治指的是权利被身份平等的人所共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共治与官僚制是一组对照概念。共治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总体上是良性的文明社会,即市场经济。美国清教徒式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少被人论及。很多学者(如韦伯)认为自殖民地时代流传于美国社会的只有张扬而自私的个人主义,但是真相要更复杂、更令人欣慰。清教运动在释放个人活力的同时,还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四:超强的组织能力
优秀组织一定分层级,尽管分层级的组织不一定是优秀组织。美国两个俗语“亲力亲为(hands on)”和“尽力而为(can do)”,就源自这种生活方式。它们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各种各样的机会等着你去利用;二、值得一做。
“集成决策”的含义是: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这样计划和执行才能连贯起来;认真借鉴前人经验(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经验),把犯错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只要条件许可,就做试点;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实施细节,才决定是否通过;做好两手准备,以应对决策的某些原始假定不正确的情况。采用这种模式,决策往往慢得令人痛苦,不过执行反而很快。集成决策模式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教社会从上至下都“亲力亲为”,强调责任到人。
对比之下,传统欧洲的决策模式可以称做“分层决策”。分层决策意味着: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属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往往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没有构想好实施细节,就“原则上”决定是否通过提议;几乎不防备意外。采用这个模式,决策往往可以很快,但执行很有可能出奇地慢、频繁出错。“原则上”是最危险的词语之一。
如果有个高于一切的核心“秘诀”,解释美国企业乃至整个美国社会从1630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成功,那就是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模式。
美国管理的黄金时代
美国管理黄金时代大约从1920年持续到了1970年。前文列出的四个清教特点,每一个都反映在了一些重要企业的组织文化里。相信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过上好日子,美国梦在无数公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社会学家威廉•怀特在1956年发表了一本《组织人》——书中的主角具有清教特点的价值观之三:“恪守先集体后个人的道德观念”。怀特甚至用准宗教的术语描述了这个现象,“组织人在身体和心理上离开了家,郑重地过上了组织生活,他们构成了那些有自我延续能力的伟大机构的思想和灵魂,他们的价值观将塑造美国人的性格。”
另一个美国人引以自豪的管理文化就是:随着业务越做越大,公司创造出了分权的分部式组织结构。“自下而上”的意义远不止是系统地分权而提高效率和效能,而且培养出了更为积极、创新和平等的企业文化。莱维特在《自下而上:永恒的层级管理》中表示:“自下而上所带来的是自由——大胆创新的自由、反驳上司的自由、理性冒险的自由、试错失败的自由。”这种文化发展了清教主义体现超强组织能力的第四个特征。(作者系价值中国网总裁)
本文原载于《商学院》杂志2013年12期
关于《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这本书堪称一部管理文化的经典之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对这本书表现出极大兴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这本书是两位年逾八十的作者一生倾力之作,《金融时报》2007年十佳商业图书之一,2009年再版,获得广泛赞誉。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独创之作。本书从宗教精神的角度分析美国管理文化。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二战之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最为原创的研究之一。
彼得•F•德鲁克:对您的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并印象深刻。期待您写更多相关题材的书籍。别忘了让您的出版商寄一张订购单给我。
《哈佛商业评论》:这本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书籍令人惊叹。
著名的英国管理学家、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疑是一个亟需领导力的时刻,而霍博兄弟的书是帮助人们重新认清商业世界真正方向的最好提醒。
曼彻斯特商业学院彼得•卡瓦莱克教授:未来我的学生们都将被要求阅读此书。这是对我们西方管理和技术文化的一部真诚且无所畏惧的评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