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的坟墓不敢与康熙的坟墓葬在一起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13:32
- 提问者网友:心如荒岛囚我终老
- 2021-01-02 05:56
为什么雍正的坟墓不敢与康熙的坟墓葬在一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岸风
- 2021-01-02 06:49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十三日戌刻(晚十点左右),康熙皇帝驾崩。经过隆科多、年羹尧等文臣武将一连七天的秘密筹划与鼎力相助,皇四子正式登基坐殿,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尽管仍潜伏着各种威胁,但他公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对先皇葬仪的办理。
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在北京以东125里处昌瑞山顺治孝东陵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兴建自己的寿寝。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营建完成。初葬孝诚、孝昭皇后,二十八年葬孝懿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的梓宫被安奉在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二月十七日,当朝臣僚恭拟康熙皇帝的陵名九字进呈新即大位的雍正皇帝,雍正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陵寝定名为景陵。至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的梓宫由寿皇殿发引,四月初二日梓宫抵达东陵陵区,暂安放于景陵隆恩殿。九月初一葬于景陵地宫。随康熙陪葬的还有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敬敏鼎贵妃。
尽管雍正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弑兄屠弟”、“兔死狗烹”,并把与其敌对的皇子们先后诛杀、充军、发配戍陵的行动,但反对派关于他玩弄阴谋,篡夺大位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从未中断。在关于他阴谋篡位的众多传说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康熙生前留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被雍正把“十”改成“于”,从而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后经史家考证,此说不太可信,因为当时遗诏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随着这些传说的散布,在民间神秘地掀起了反清复明的暗流。而雍正别出心裁地跑到北京以西的易县独自建造陵墓,又为他的篡逆制造了口实并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雍正即位后,随着政权的不断稳固,开始想起建造陵寝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诏谕允祥、张廷玉和工部、内务府官员办理陵寝事务。允祥等臣僚率领术士们,先在归葬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的马兰峪的昌瑞山脚下选择吉地,但没有选中相宜的地方。后来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风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后来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但这帮臣僚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却久久找不到佳穴,又不知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雍正开始命怡亲王允祥和汉大臣高其倬舍弃京师以东,到京师西南一带山脉采卜。允祥等人受命后,经过多处勘察,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回宫竭力向雍正荐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蒙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览奏之后,也认为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余下全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十三日戌刻(晚十点左右),康熙皇帝驾崩。经过隆科多、年羹尧等文臣武将一连七天的秘密筹划与鼎力相助,皇四子正式登基坐殿,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尽管仍潜伏着各种威胁,但他公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对先皇葬仪的办理。
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在北京以东125里处昌瑞山顺治孝东陵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兴建自己的寿寝。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营建完成。初葬孝诚、孝昭皇后,二十八年葬孝懿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的梓宫被安奉在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二月十七日,当朝臣僚恭拟康熙皇帝的陵名九字进呈新即大位的雍正皇帝,雍正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陵寝定名为景陵。至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的梓宫由寿皇殿发引,四月初二日梓宫抵达东陵陵区,暂安放于景陵隆恩殿。九月初一葬于景陵地宫。随康熙陪葬的还有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敬敏鼎贵妃。
尽管雍正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弑兄屠弟”、“兔死狗烹”,并把与其敌对的皇子们先后诛杀、充军、发配戍陵的行动,但反对派关于他玩弄阴谋,篡夺大位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从未中断。在关于他阴谋篡位的众多传说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康熙生前留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被雍正把“十”改成“于”,从而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后经史家考证,此说不太可信,因为当时遗诏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随着这些传说的散布,在民间神秘地掀起了反清复明的暗流。而雍正别出心裁地跑到北京以西的易县独自建造陵墓,又为他的篡逆制造了口实并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雍正即位后,随着政权的不断稳固,开始想起建造陵寝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诏谕允祥、张廷玉和工部、内务府官员办理陵寝事务。允祥等臣僚率领术士们,先在归葬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的马兰峪的昌瑞山脚下选择吉地,但没有选中相宜的地方。后来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风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后来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但这帮臣僚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却久久找不到佳穴,又不知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雍正开始命怡亲王允祥和汉大臣高其倬舍弃京师以东,到京师西南一带山脉采卜。允祥等人受命后,经过多处勘察,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回宫竭力向雍正荐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蒙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览奏之后,也认为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