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01:07
- 提问者网友:我一贱你就笑
- 2021-03-20 08:02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03-20 08:22
我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节日是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清明节: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余下全文>>汉族传统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紶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汉族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土地诞节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尧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清明节 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
糍粑节 四月初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
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这一天,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称为香包。小孩胸前挂着香包,由长者带去河边观看龙舟竞赛。所以南宁有童谣:“团团转,菊花园,阿妈背我睇(看)龙船……”晚饭后,各户就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饮雄黄酒,说是可以解毒;或以朱砂粉点于小孩额中,说是可以防生疮痱。
六月六 六月初六,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称“食新节”。初六这一天,还杀鸡煮肉,到田头祭祀田祖,祈求晚造丰收。人们还把家......余下全文>>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是什么节? 春节
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Spring Festival)为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来源于古代”年”兽的传说,据说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下山祸害百姓。但“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百姓们为了对付这头怪兽,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种风俗流传至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习俗有: “小年”日 (腊月二十三罚二十四)扫年、祭灶;大年三十贴门神、春联、福字、窗花、年画、挂千,吃年夜饭,放爆竹;正月初一到十五拜年。
清明
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为我国法定节假日(2008年制定)——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没过清明”的农谚。清明,别称寒食,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故亦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习俗。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Dragon-boat Festival),又名重阳,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Mid-Autumn Day)。起源于古代的对月崇拜、月下歌舞觅偶、拜土地神等习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吃月饼以示“团圆”外,还有赏月,玩花灯,螃蟹宴,舞火龙等习俗,部分少数民族有祭月拜月习俗,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名为 “偷月亮菜”的传情风俗。汉族的传统节日的传说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下列节日中不属于汉民族传统节日的是什么? 儿童节 这是西方流传过来的.. 另外三个都有其典故 意义 和特有节目 如中秋吃月饼 清明上坟吃云片糕 只有儿童节就这样 不知内涵 没有庆祝 是西方文化产物从传统节日来看,汉族有春节,( ),( ),( )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旦,阳历1月1日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清明节,4月5日(或6日)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6、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9、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春节: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清明节: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余下全文>>汉族传统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紶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汉族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土地诞节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尧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清明节 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
糍粑节 四月初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
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这一天,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称为香包。小孩胸前挂着香包,由长者带去河边观看龙舟竞赛。所以南宁有童谣:“团团转,菊花园,阿妈背我睇(看)龙船……”晚饭后,各户就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饮雄黄酒,说是可以解毒;或以朱砂粉点于小孩额中,说是可以防生疮痱。
六月六 六月初六,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称“食新节”。初六这一天,还杀鸡煮肉,到田头祭祀田祖,祈求晚造丰收。人们还把家......余下全文>>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是什么节? 春节
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Spring Festival)为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来源于古代”年”兽的传说,据说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下山祸害百姓。但“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百姓们为了对付这头怪兽,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种风俗流传至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习俗有: “小年”日 (腊月二十三罚二十四)扫年、祭灶;大年三十贴门神、春联、福字、窗花、年画、挂千,吃年夜饭,放爆竹;正月初一到十五拜年。
清明
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为我国法定节假日(2008年制定)——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没过清明”的农谚。清明,别称寒食,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故亦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习俗。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Dragon-boat Festival),又名重阳,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Mid-Autumn Day)。起源于古代的对月崇拜、月下歌舞觅偶、拜土地神等习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吃月饼以示“团圆”外,还有赏月,玩花灯,螃蟹宴,舞火龙等习俗,部分少数民族有祭月拜月习俗,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名为 “偷月亮菜”的传情风俗。汉族的传统节日的传说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下列节日中不属于汉民族传统节日的是什么? 儿童节 这是西方流传过来的.. 另外三个都有其典故 意义 和特有节目 如中秋吃月饼 清明上坟吃云片糕 只有儿童节就这样 不知内涵 没有庆祝 是西方文化产物从传统节日来看,汉族有春节,( ),( ),( )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旦,阳历1月1日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清明节,4月5日(或6日)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6、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9、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