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屋面防水该怎么做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17:54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12-20 19:28
古建筑屋面防水该怎么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三千妖杀
- 2022-01-10 03:16
古建筑中屋顶常见的防水方法
1、以排为主的方法。古建筑中大多遵循以排水为主,防水为辅的原则。构造防水为主,材料排水为辅,古建筑已坡屋顶更为常见,在直觉中往往会认为这样防水的效果能更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相关统计中,坡屋顶的泄漏率比平屋顶更高。然而古建筑中防水的卷材并没有出现,所以平屋顶并未大量使用,比较常见的是出凹面坡屋顶,凹面的结构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瓦缝前合后开,对防水是有利的,也能够减少了虹吸现象。很多古建筑屋面瓦分阴阳,阳即凸面朝上,阴凹面朝上,阴瓦末端有一桃形滴水,阳瓦的末端有瓦当,汉代的部分建筑有用玉做成“玉珰”的现象,但在唐宋后基本绝迹,改用木质瓦当,为美观常进行涂漆,后称为彩绘当。
2、铅锡背的应用。瓦的诞生和应用使古建筑的防水进入了新的时代,但是早期的瓦由于吸水率过高,防水情况并不够理想,经过逐步改进在到了3%以下的吸水率,性能甚至优于瓷器,在瓦瓦搭接的缝隙处,我国古建筑中较早使用了创新的全封闭卷材--铅锡背,在沥青诞生前很长时间我国的古建筑防水金属卷材已经开始应用,这种材料的应用也为古建筑平顶构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古建筑防水选材的南北差距。我国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大小悬殊。少雨地区,部分古建筑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不足5度。在南方多雨地区,多采用青瓦防水,上下接压75%左右,较厚的瓦层,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在夏季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热功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筑在建设中对质量的要求往往非常严格,很多工序都基本做到了尽善尽美,这也为我国唐、宋、辽等古建筑在历经千年未曾翻修的情况下,防水效果依然上佳的一个原因。
1、以排为主的方法。古建筑中大多遵循以排水为主,防水为辅的原则。构造防水为主,材料排水为辅,古建筑已坡屋顶更为常见,在直觉中往往会认为这样防水的效果能更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相关统计中,坡屋顶的泄漏率比平屋顶更高。然而古建筑中防水的卷材并没有出现,所以平屋顶并未大量使用,比较常见的是出凹面坡屋顶,凹面的结构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瓦缝前合后开,对防水是有利的,也能够减少了虹吸现象。很多古建筑屋面瓦分阴阳,阳即凸面朝上,阴凹面朝上,阴瓦末端有一桃形滴水,阳瓦的末端有瓦当,汉代的部分建筑有用玉做成“玉珰”的现象,但在唐宋后基本绝迹,改用木质瓦当,为美观常进行涂漆,后称为彩绘当。
2、铅锡背的应用。瓦的诞生和应用使古建筑的防水进入了新的时代,但是早期的瓦由于吸水率过高,防水情况并不够理想,经过逐步改进在到了3%以下的吸水率,性能甚至优于瓷器,在瓦瓦搭接的缝隙处,我国古建筑中较早使用了创新的全封闭卷材--铅锡背,在沥青诞生前很长时间我国的古建筑防水金属卷材已经开始应用,这种材料的应用也为古建筑平顶构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古建筑防水选材的南北差距。我国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大小悬殊。少雨地区,部分古建筑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不足5度。在南方多雨地区,多采用青瓦防水,上下接压75%左右,较厚的瓦层,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在夏季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热功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筑在建设中对质量的要求往往非常严格,很多工序都基本做到了尽善尽美,这也为我国唐、宋、辽等古建筑在历经千年未曾翻修的情况下,防水效果依然上佳的一个原因。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2-01-10 03:38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历来是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古建筑设计中,常常坚持排水为主,防水为辅的原则。
一、选材施工 苛求质量
古代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铺平拍打后密实度可在达到永不渗水。给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对于瓦的检测,先敲击听,一块一块地验,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铺砌瓦不仅放线,每丈长铺砌块数严格控制。正是对施工质量严格控制,竣工后的屋面数百年不漏。唐、宋、辽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简直是奇迹。
二、因地制宜 就地选材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不同,东西降雨量大小悬殊。在少雨地区,民房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仅二三度。在草原地区,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或毡帐,使用牛羊毡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温一体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区,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压约3/4,形成很厚的瓦层,夏天有隔热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是古代建筑防水的经验。
三、多道设防 刚柔相济
小块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渗是很困难的,单靠一层瓦防水是不够的,必须多道防线。瓦下增加青灰背,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青灰背上铺灰背,灰背厚约10厘米,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掺水,拍实,犹如现在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现在我们防水原则是刚柔结合、多道设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而是7层作法,要达到柱内水分出得来,又要雨水浸不进。
四、做坡设沟 以排为主
房屋渗漏,水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尽快排出就减少80%的渗漏率。所以创造坡屋面,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地下建筑的设计也是注重排水,地宫财边设盲沟通向远方更低的沟壑,不汴积水围困地宫,仅是防潮而已。
五、瓷铜铁锡 制瓦防水
石器时期的茅草屋顶不能杜绝渗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须创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诞生使屋面发生巨大的变革,建筑跨入新时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湿严重,于是加强对瓦质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击如磬,吸水率降到3%,优于现代的瓷器。与此同时在瓦上余釉烧结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还研制铜瓦、铁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纪欧洲才有。瓦是构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缝的,总有搭接不当的地方,雨水易渗入。为此创制全封闭的卷材——铅锡背,如果说沥青油毡于18世纪末诞生,我国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属卷材。全封闭卷材的出现为构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条件,是防水技术的革命,也为平屋顶延生。
在古建筑维修设计中,防水问题需要尤为重视。只有解决好排水问题,才能保护古建筑在日后的风水雨打中免受洪灾。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