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物化,莫作佛法断种人,出自哪里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7 02:54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1-26 08:06
传灯物化,莫作佛法断种人,出自哪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01-26 08:36
此原话应该为:“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
出处为:《佛祖统纪卷第六》,作者: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慧思(公元515—577年),被天台宗尊为三祖圆证法华南岳尊者大师。当时,北方的佛学注重修持,而南方则重义理。慧思原是北朝人,因此受到北方佛学躬行实践的影响,注重修持。后来来到南方,得到慧文的传授,由此综合了北方的禅观与南方的义理,主张定慧双修,由定发慧。慧思从北朝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这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苏山结庵”,也正如苏轼诗叙中所提到的:当慧思来到大苏山时,遇到一位老人,问其姓,答曰|“苏氏”。环顾周围的两座山,大苏山、小苏山也都姓苏,他于是想到师傅曾经告诉他的“遇三苏则住”,遂住了下来。而叙文中索索的僧智则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公元538—597年),俗姓陈,原为颍川(河南许昌)人。晋室东渡,随之南迁,移居荆州华容(湖北公安)。十七岁,于荆州长沙寺发愿誓为沙门。二十岁受具足戒,为正式僧人。后由于学思日进,精通律藏,已感到“泱泱湘东(衡州)无足可用”。于是,在陈文帝元嘉元年(公元560年),听说慧思从北朝南下,居于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请益。正是大苏山见证了二圣的相逢与相识,慧思为他开普贤道场,演说四安乐行,智顗日夜亲习,造诣日进,了悟《法华》三昧,身心豁然。慧思称赞他是“说法中人,最为第一”,这就是著名的“大苏开悟”。此后,慧思移居南岳,对智顗作立宗传说的告诫,“吾久羡南岳,恨法物所委,汝粗德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智顗谨遵师嘱到金陵弘法,这才有机会来到天台山,天台宗由此得名。苏轼聆听居仁的娓娓道来,心生感慨,这就是“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的缘由。诗中的二圣无疑是慧思与智顗。
出处为:《佛祖统纪卷第六》,作者: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慧思(公元515—577年),被天台宗尊为三祖圆证法华南岳尊者大师。当时,北方的佛学注重修持,而南方则重义理。慧思原是北朝人,因此受到北方佛学躬行实践的影响,注重修持。后来来到南方,得到慧文的传授,由此综合了北方的禅观与南方的义理,主张定慧双修,由定发慧。慧思从北朝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这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苏山结庵”,也正如苏轼诗叙中所提到的:当慧思来到大苏山时,遇到一位老人,问其姓,答曰|“苏氏”。环顾周围的两座山,大苏山、小苏山也都姓苏,他于是想到师傅曾经告诉他的“遇三苏则住”,遂住了下来。而叙文中索索的僧智则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公元538—597年),俗姓陈,原为颍川(河南许昌)人。晋室东渡,随之南迁,移居荆州华容(湖北公安)。十七岁,于荆州长沙寺发愿誓为沙门。二十岁受具足戒,为正式僧人。后由于学思日进,精通律藏,已感到“泱泱湘东(衡州)无足可用”。于是,在陈文帝元嘉元年(公元560年),听说慧思从北朝南下,居于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请益。正是大苏山见证了二圣的相逢与相识,慧思为他开普贤道场,演说四安乐行,智顗日夜亲习,造诣日进,了悟《法华》三昧,身心豁然。慧思称赞他是“说法中人,最为第一”,这就是著名的“大苏开悟”。此后,慧思移居南岳,对智顗作立宗传说的告诫,“吾久羡南岳,恨法物所委,汝粗德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智顗谨遵师嘱到金陵弘法,这才有机会来到天台山,天台宗由此得名。苏轼聆听居仁的娓娓道来,心生感慨,这就是“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的缘由。诗中的二圣无疑是慧思与智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长青诗
- 2021-01-26 09:46
我。。知。。道
加。。我。。私。。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