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20:50
- 提问者网友:自食苦果
- 2021-02-25 01:1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2-25 02:17
苏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已经四年没见面了.先秦有诗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况苏轼与子由政见相投,互相支持.其早年曾与子由有过“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徐州夜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已经四年没见面了.先秦有诗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况苏轼与子由政见相投,互相支持.其早年曾与子由有过“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徐州夜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2-25 02:51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