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02:32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3-23 16:05
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3-23 16:28
海顿 HAYDN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3-23 17:29
我眼中的李云迪
2008-09-07 03:51:04
第一次知道“钢琴王子”李云迪的名字,纯属不经意。甚至在那时候,我还不能算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我想,李云迪的成名,也许更多地要归功于李斯特的著名练习曲“钟”。至少于我而言,第一次知道李云迪,是因为那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他演奏的“钟”的MV。
这是一个商业味十足的MV,与其说这是一段古典音乐的演奏录像,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广告片:钢琴、美女、相机、长发披肩的李云迪,还有他右手中指上那个醒目的金戒指。尽管“钟”的演奏难度极大,但这一切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钟”是专门用来炫技的曲子,并无多少内涵,就像这个MV作秀的成份远大于音乐本身一样。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钟”所特有的空灵的感觉之外,也只是记住了李云迪的名字,仅此而已。
再次看到李云迪的演奏,是他在DG公司录制肖邦的“幻想即兴曲”的实况录像。
一样的长发,一样的金戒指,但少了美女和相机,多了严肃苛刻的录音师。当李云迪坐在锃亮的斯坦威三角钢琴前,闭上眼睛陶醉地按下这首曲子的第一个音时,我也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在我眼里,肖邦的多数作品都是忧郁和伤感的,但这首“幻想即兴曲”却呈现了肖邦少见的阳光和健康的一面,因此成了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肖邦的作品。如果说演奏“钟”显示了李云迪高超的技艺的话,那么这首“幻想即兴曲”则展现了他飘逸和细腻的一面。特别喜欢李云迪对这首曲子结尾的处理:在一片朦胧中,柔弱的主题若隐若现,然后渐渐远去,如同消逝的梦境。当录像中李云迪演奏完毕离开录音室的时候,我还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录音室中的李云迪穿着浅色的衬衫和运动鞋,笑的时候还会露出牙套,就像大学校园里一名稚气的学生。年轻的他用心去体会和演绎着一百多年前作曲家的心境,而从他指尖流露出的音乐,则是那样地动人。
此后的日子,开始关注李云迪的相关讯息和资料,也开始搜集他录制的唱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多年前他刚出道时的比赛录像,那一年,他十八岁。
2000年,在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赛上,李云迪经过了重重闯关,终于进入了最终决赛。他选择的决赛曲目,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台上的李云迪,双手不停地换着位置,偶尔在裤腿上擦一下,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可以安放。也许这场最高级别的钢琴赛对于初出茅庐的李云迪来说,压力确实太大了。但是轮到他演奏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音乐中去。灯光下,他的手指在琴键上灵巧的地舞动着,这是我第一次看清他的手:这不是一双很大的手,也不算纤细柔美,十多年的苦练,已使得指尖微微变形。尽管如此,他演奏时的手型却很漂亮,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那么精致到位,让人羡慕不已。
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于1830年,那时的肖邦还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学生,青涩年华,一如现在坐在琴前的李云迪。那一年的秋天,在华沙,这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并由肖邦亲自演奏。此后不久,肖邦带着一个盛有波兰泥土的银杯,离开了局势动荡的波兰前往法国,却不曾料想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
如果让我选出三部最爱的肖邦的作品的话,第一钢协一定会是其中之一。其中天籁之音般的第二乐章,如同一首叙事诗,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轻轻地诉说着作曲家年少时朦胧的初恋,甜蜜的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一百七十年后,同样是在华沙,同样怀着一颗年轻而青涩的心,李云迪再次奏响了肖邦的第一钢协。在曲终余音未尽之时,观众们已经忍不住开始鼓掌。满脸汗水的李云迪站起身,和乐队指挥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然后向台下热情的观众深深地鞠躬致意。此时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掌声雷动,久久未散。在第一名空缺了整整十五年之后,李云迪终于获得了肖邦赛的桂冠。音乐厅热烈的气氛仿佛在告诉每一个关注着这场比赛的人:肖邦回来了!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十八岁的李云迪也成了历届肖邦国际钢琴赛中最年轻的金奖得主。
2008-09-07 03:51:04
第一次知道“钢琴王子”李云迪的名字,纯属不经意。甚至在那时候,我还不能算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我想,李云迪的成名,也许更多地要归功于李斯特的著名练习曲“钟”。至少于我而言,第一次知道李云迪,是因为那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他演奏的“钟”的MV。
这是一个商业味十足的MV,与其说这是一段古典音乐的演奏录像,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广告片:钢琴、美女、相机、长发披肩的李云迪,还有他右手中指上那个醒目的金戒指。尽管“钟”的演奏难度极大,但这一切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钟”是专门用来炫技的曲子,并无多少内涵,就像这个MV作秀的成份远大于音乐本身一样。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钟”所特有的空灵的感觉之外,也只是记住了李云迪的名字,仅此而已。
再次看到李云迪的演奏,是他在DG公司录制肖邦的“幻想即兴曲”的实况录像。
一样的长发,一样的金戒指,但少了美女和相机,多了严肃苛刻的录音师。当李云迪坐在锃亮的斯坦威三角钢琴前,闭上眼睛陶醉地按下这首曲子的第一个音时,我也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在我眼里,肖邦的多数作品都是忧郁和伤感的,但这首“幻想即兴曲”却呈现了肖邦少见的阳光和健康的一面,因此成了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肖邦的作品。如果说演奏“钟”显示了李云迪高超的技艺的话,那么这首“幻想即兴曲”则展现了他飘逸和细腻的一面。特别喜欢李云迪对这首曲子结尾的处理:在一片朦胧中,柔弱的主题若隐若现,然后渐渐远去,如同消逝的梦境。当录像中李云迪演奏完毕离开录音室的时候,我还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录音室中的李云迪穿着浅色的衬衫和运动鞋,笑的时候还会露出牙套,就像大学校园里一名稚气的学生。年轻的他用心去体会和演绎着一百多年前作曲家的心境,而从他指尖流露出的音乐,则是那样地动人。
此后的日子,开始关注李云迪的相关讯息和资料,也开始搜集他录制的唱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多年前他刚出道时的比赛录像,那一年,他十八岁。
2000年,在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赛上,李云迪经过了重重闯关,终于进入了最终决赛。他选择的决赛曲目,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台上的李云迪,双手不停地换着位置,偶尔在裤腿上擦一下,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可以安放。也许这场最高级别的钢琴赛对于初出茅庐的李云迪来说,压力确实太大了。但是轮到他演奏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音乐中去。灯光下,他的手指在琴键上灵巧的地舞动着,这是我第一次看清他的手:这不是一双很大的手,也不算纤细柔美,十多年的苦练,已使得指尖微微变形。尽管如此,他演奏时的手型却很漂亮,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那么精致到位,让人羡慕不已。
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于1830年,那时的肖邦还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学生,青涩年华,一如现在坐在琴前的李云迪。那一年的秋天,在华沙,这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并由肖邦亲自演奏。此后不久,肖邦带着一个盛有波兰泥土的银杯,离开了局势动荡的波兰前往法国,却不曾料想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
如果让我选出三部最爱的肖邦的作品的话,第一钢协一定会是其中之一。其中天籁之音般的第二乐章,如同一首叙事诗,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轻轻地诉说着作曲家年少时朦胧的初恋,甜蜜的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一百七十年后,同样是在华沙,同样怀着一颗年轻而青涩的心,李云迪再次奏响了肖邦的第一钢协。在曲终余音未尽之时,观众们已经忍不住开始鼓掌。满脸汗水的李云迪站起身,和乐队指挥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然后向台下热情的观众深深地鞠躬致意。此时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掌声雷动,久久未散。在第一名空缺了整整十五年之后,李云迪终于获得了肖邦赛的桂冠。音乐厅热烈的气氛仿佛在告诉每一个关注着这场比赛的人:肖邦回来了!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十八岁的李云迪也成了历届肖邦国际钢琴赛中最年轻的金奖得主。
- 2楼网友:逐風
- 2021-03-23 17:10
音乐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城,正值瓦吉德·阿里·沙当政的时代。
瓦吉德·阿里·沙是勒克瑙的国王,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人,嗜酒如命。但是他爱好音乐、艺术、雕刻、绘画,热爱美的事物。他曾经把各种各样的舞蹈家、歌唱家、音乐家、诗人邀请到他的宫廷。
有一位音乐家却一直拒绝露面。瓦吉德·阿里·沙亲自去请音乐家——这是他少有的举动,他从未出门见过任何人。他的邀请足够盛情,除了满足对方的要求外,还愿意多付报酬。但是,这位音乐家还是不情愿去宫廷。
当瓦吉德·阿里·沙去见他时,他说:“我可以去,但是您将不得不满足我的条件。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当我演奏或歌唱时,谁也不能晃动他的头。”
瓦吉德·阿里·沙说:“这件事情不难办,不必担心。我将通告那些来听演奏的人们,‘如果你们晃动头,你们的头将被砍掉’!”他是一个狂热的人,说到就会做到,真的就那样去做准备。他通告整个勒克瑙的首府:“那些想来听演奏的人们务必请注意,他们将冒生命的危险。士兵将会宝剑出鞘,侍立一旁。凡因欣赏之兴而摇头、点头者,头将被砍掉!”
勒克瑙至少有一万名音乐爱好者,却只有一百人出席音乐会。真是危机四伏啊!人们会仅仅因为一只蚊子的骚扰或其它什么原因而晃动头部……也许会由于音乐家的出色表演而忘乎所以,时刻都记住这个条件并不容易。甚至蛇都会应声摇摆起舞——要想不动简直太难了。所以,除这一百人外,别的人都避开不来。他们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欣赏演出,加上手持利刃的人们在一旁站立,这真是一次奇异的聚会啊!
音乐家开始演奏。他演奏的音乐出神入化,十五分钟内就有几个头开始晃动。瓦吉德·阿里·沙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只有一个头在动:先是几个在动,接着多了几个,然后更多的头开始动。后来,他变得焦虑不安:“他要杀掉所有这一百人吗?他们可是整个首府最有欣赏力的人们啊!”他了解他们,他们都酷爱音乐。
午夜时分,音乐家结束了演奏,所有一百人都在摆动。瓦吉德·阿里·沙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是不是我要砍下这些人的头?我的士兵做好了准备,因为我许下诺言,我就要说话算数。”
音乐家笑了,他说:“用不着担心!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就是想要召来那些真正爱好音乐的人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而来的人,必定是感情最投入的音乐爱好者。现在这些人正是我愿意为之歌唱和演奏的人们。撤去你的士兵吧!我一直等待着,如果有几个人的头没有晃动,就要把这些人从聚会中清除出去。因为所有的头都动了,现在我将要演奏;这正是我一生都在等待的聚会。这些人是完全忘我的人们,甚至忘记了性命,那可是生死攸关的考验啊!”
故事发生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城,正值瓦吉德·阿里·沙当政的时代。
瓦吉德·阿里·沙是勒克瑙的国王,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人,嗜酒如命。但是他爱好音乐、艺术、雕刻、绘画,热爱美的事物。他曾经把各种各样的舞蹈家、歌唱家、音乐家、诗人邀请到他的宫廷。
有一位音乐家却一直拒绝露面。瓦吉德·阿里·沙亲自去请音乐家——这是他少有的举动,他从未出门见过任何人。他的邀请足够盛情,除了满足对方的要求外,还愿意多付报酬。但是,这位音乐家还是不情愿去宫廷。
当瓦吉德·阿里·沙去见他时,他说:“我可以去,但是您将不得不满足我的条件。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当我演奏或歌唱时,谁也不能晃动他的头。”
瓦吉德·阿里·沙说:“这件事情不难办,不必担心。我将通告那些来听演奏的人们,‘如果你们晃动头,你们的头将被砍掉’!”他是一个狂热的人,说到就会做到,真的就那样去做准备。他通告整个勒克瑙的首府:“那些想来听演奏的人们务必请注意,他们将冒生命的危险。士兵将会宝剑出鞘,侍立一旁。凡因欣赏之兴而摇头、点头者,头将被砍掉!”
勒克瑙至少有一万名音乐爱好者,却只有一百人出席音乐会。真是危机四伏啊!人们会仅仅因为一只蚊子的骚扰或其它什么原因而晃动头部……也许会由于音乐家的出色表演而忘乎所以,时刻都记住这个条件并不容易。甚至蛇都会应声摇摆起舞——要想不动简直太难了。所以,除这一百人外,别的人都避开不来。他们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欣赏演出,加上手持利刃的人们在一旁站立,这真是一次奇异的聚会啊!
音乐家开始演奏。他演奏的音乐出神入化,十五分钟内就有几个头开始晃动。瓦吉德·阿里·沙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只有一个头在动:先是几个在动,接着多了几个,然后更多的头开始动。后来,他变得焦虑不安:“他要杀掉所有这一百人吗?他们可是整个首府最有欣赏力的人们啊!”他了解他们,他们都酷爱音乐。
午夜时分,音乐家结束了演奏,所有一百人都在摆动。瓦吉德·阿里·沙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是不是我要砍下这些人的头?我的士兵做好了准备,因为我许下诺言,我就要说话算数。”
音乐家笑了,他说:“用不着担心!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就是想要召来那些真正爱好音乐的人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而来的人,必定是感情最投入的音乐爱好者。现在这些人正是我愿意为之歌唱和演奏的人们。撤去你的士兵吧!我一直等待着,如果有几个人的头没有晃动,就要把这些人从聚会中清除出去。因为所有的头都动了,现在我将要演奏;这正是我一生都在等待的聚会。这些人是完全忘我的人们,甚至忘记了性命,那可是生死攸关的考验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