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啸是什么典故?他和一团和气图有什么关系?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1:10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2-21 12:09
虎溪三啸是什么典故?他和一团和气图有什么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2-21 13:29
在庐山西麓的东林寺殿内,有一副耀眼的对联:“虎溪聚三人,三人三笑语;莲池开一叶,一叶一如来”。据说,就这对联中蕴含着古今传颂的一段佳话。 相传,晋朝著名的和尚慧远禅师,在东林寺译《华严经》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足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若过了虎溪,崖上的老虎就要吼叫起来。这样,虎溪也就成了慧远送客不能越过的地方。 时日已久,慧远和尚对栗里陶渊明、南山的陆修静倾慕不已,很想同他们结交畅游,但又感到自已是一个出家人,多有不便。而陶和陆对慧远禅师也深为敬仰,若不是碍于僧家的戒律,早就登门拜访了。 有一天,慧远手里拿了封信,边看边乐。众僧徒见师傅如此高兴,便问到:“师父,多年不见你这么开心,是谁的信使你这样高兴?”慧远边笑边说:“是当今节操高尚的人,陶渊明先生。难得!难得!” 众僧徒又问到:“他来信干什么?” “他决定约陆修静先生来看我。”慧远说到这里停了一下,“不过,陶先生信中问我:佛殿上能否让他喝酒?” 众僧徒大吃一惊,忙劝道:“师父呀!这可使不得,庙堂乃清静之地,怎能让那些俗人饮酒作乐。再说,他要毁了师傅的人望、学问、佛法,你在华夏西域还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嘛!”慧远听了大笑说:“陶、陆乃当代名人,他们喜欢的就是酒,我不能把僧家的戒律强加于人吧!” 慧远为表示对陶、陆的此次造访,越过禁区虎溪亲自到镇上打酒。众僧徒看见师父扛着的禅杖头上挂了个酒葫芦,只好站在旁边摇头叹气! 不几天,陶渊明和陆修静果然践约来了。慧远禅师亲自到寺门外礼迎客人。他一手拉着陶渊明,一手拉着陆修静,直笑得前仰后合。陶渊明说:“禅师,我多年想看你,一直不敢来。”陆修静也摸着慧远挂在颈上的念珠:“长老,今天见到了你,很高兴啊!” 慧远说:“我和你们神交多年,抱歉,我没能先去看你们,劳你们先来了。” 三人促膝谈心,陶渊明讲了不做县官和隐居田园的乐趣;陆修静畅述饱览山河秀色的情景和快乐;慧远也讲了译《华严经》三十余年的甘苦体味。……谈话过后,慧远特设斋饭招待客人,陶渊明和陆修静开怀畅饮,尽醉而归。 临别时,慧远送了一程又一程,三人边走边谈,不觉越过了禁区虎溪。众僧徒在背后朝着师傅大喊:“过虎溪了!过虎溪了!”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好似什么都没听见,只是相顾大笑,对联便是当时情景的生动写照。 至于《虎溪三啸》 源于“虎溪三笑”。应该是工艺美术作品,作者叶子贤有意将“笑”改为“啸”,或许是为了避“俗”吧。 《一团和气图》也是出自这个故事,画于作者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此画构图非常绝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揣摩,却是三人合一。在佛的左耳处,有一老者的发髻,着道教的冠帽,面左侧坐;佛的右耳为戴方巾的老者,作儒家打扮,面右侧坐。此二人团膝相接,侧脸相对,手各持经卷一端。第三人则手持佛珠,手搭在两人肩上,头脸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当是佛教中人。 从朱见深的题跋中,可知画的内容和含意。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庐山东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行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画意在合三人为一体,“蔼一团之和气”。画法上,衣纹顿挫有致,似金钩铁画,细劲流畅,形象极其生动传神。在明宪宗的这幅画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团,共论经书,组成和睦而又喜气的画面,正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朱见深(1448—1487),明宣宗之孙,英宗之子,庙号宪宗,建元成化。画史称他长于诗文绘事,工画神像及山水小景。时作墨戏,以赐群臣。 。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