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19:47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3-23 06:45
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3-23 08:06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无不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不限于儒家,还应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因此,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一)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传统道德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二)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也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 性格 才能 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在现今的教学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它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能把各类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而不至于使每个学生在统一的大要求下都变成一样平庸的人。
(三)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古代也有提出,儒家教育重视思考,领会事理的精神实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也是这种意思,每个人都有优点,应该向每个人学习。与学思结合相联系的还有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等。孔子这些话,都为中国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格言,几千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和运用。
(四)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乾卦·彖辞》 ) 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 坤卦· 彖辞》 ) 中宽厚、兼容的品格。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 追求和谐、 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 《日知录.正始》中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于是,科举刺激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科举的影响力仍然延续至今 可以说,现今 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 ,能力反而次之,这与科举时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干,只要会引经据点,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样的 其实,会读书并不代表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唯读书论 造就了一批读书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书生。虽然现在没有社会等级制度但 读书做官的心理仍影响着人们,广大学生 家长都希望能通过读书,拿个好文凭,找个金饭碗 ,从此飞黄腾达。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变,试图变得更符合素质教育,但很难见到其成效。
(二)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当时,言论自由并不存在。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小就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现代教育提倡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
首先,它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被严重地禁锢。所谓“非礼勿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养成一个没有个性人格的人。有的学者说,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两个字“听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其次,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儒家文化传统固守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为贵”的中庸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由于过度的和谐追求,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无不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不限于儒家,还应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因此,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一)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传统道德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二)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也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 性格 才能 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在现今的教学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它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能把各类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而不至于使每个学生在统一的大要求下都变成一样平庸的人。
(三)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古代也有提出,儒家教育重视思考,领会事理的精神实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也是这种意思,每个人都有优点,应该向每个人学习。与学思结合相联系的还有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等。孔子这些话,都为中国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格言,几千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和运用。
(四)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乾卦·彖辞》 ) 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 坤卦· 彖辞》 ) 中宽厚、兼容的品格。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 追求和谐、 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 《日知录.正始》中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于是,科举刺激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科举的影响力仍然延续至今 可以说,现今 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 ,能力反而次之,这与科举时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干,只要会引经据点,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样的 其实,会读书并不代表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唯读书论 造就了一批读书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书生。虽然现在没有社会等级制度但 读书做官的心理仍影响着人们,广大学生 家长都希望能通过读书,拿个好文凭,找个金饭碗 ,从此飞黄腾达。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变,试图变得更符合素质教育,但很难见到其成效。
(二)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当时,言论自由并不存在。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小就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现代教育提倡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
首先,它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被严重地禁锢。所谓“非礼勿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养成一个没有个性人格的人。有的学者说,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两个字“听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其次,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儒家文化传统固守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为贵”的中庸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由于过度的和谐追求,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3-23 08:32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