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举人老爷叫什么名字?(姓白)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21:27
- 提问者网友:美人性情
- 2021-01-24 14:12
阿Q正传中举人老爷叫什么名字?(姓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1-24 14:20
白举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迟山
- 2021-01-24 16:10
c
- 2楼网友:荒野風
- 2021-01-24 15:48
昨晚一个学现当代文学的朋友和我通电话,无意间聊起老鲁的《阿Q正传》。我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把Q这个字读成英语里的Q[k'iou],虽然那个时候我还只听过这本书。不过我想这个世界商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像我这样读的。然而,那位大姐居然严厉地指正我读错了,还说我读书不仔细。因为老鲁他老人家在小说的序言里明确指出这个字读“贵”的音。
我很无言,因为我的确好像没有看过《阿Q正传》的序言。挂了电话后,我就马上找书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序言。原来老鲁写的这个人的确是叫“阿贵(音)”什么的,但因为连老鲁自己搞不清楚是哪个[k(g)uei],或是“贵”,抑或是“桂”什么的,于是,他就很洋气地写下了“阿Quei正传”,简约而成“阿Q正传”。也不知道这个Q是怎么来的,反正不是国际音标,也不是汉语拼音,更不是注音字母。
由此我想起了另一件相关的事,我读高中时看过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里面讲到表示讲话结巴的“口吃”一次应当读成“口格”,而世人多不知。想想早在清朝有些词的正确读音已经被大多数人所不知,更何况现在。
其实,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很多东西都要突出它方便,经济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交际的功能。某个字本来读哪个音的,后来因为在交际中“以讹传讹”,渐渐地大多数人都以为误读的那个音才是正确的。比如“气氛”的“氛”,读第一声,而很多人读第四声,“友谊”的“谊”,读第四声,偏偏大家都读成第二声。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在言语交际中,只要不引起说者和听者相互间交流与理解的困难,其实读哪个都行。又何必一定要去纠正呢?
从古到今,语音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变化,谁都无法阻挡语言发展的潮流。语言规范往往都是通过国家语委以相关的文件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因此在现在全国各地大兴普通话学习和考试的热潮时,正音显得尤其重要。就连大家都认识的一个拉丁字母Q。偏偏还有人要找到依据,把它变成汉语普通话的读音gui,这实在是有些夸张。实际上,自下而上的语音规范运动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大家都已经读另一个音了,语委还偏偏来告诉你这个字应该读这个音,试问谁会接受?看看“口吃”吧,《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已经注为chi的音了。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虽然最后还是用自上而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又有一些音的读不准是由于自上而下的相关政策造成的。
我的家乡是浙江台州,“台”本来应该读第一声,但很多外地人都把这个“台”字读成第二声。更恐怖的是,有一次唱《乌苏里船歌》的郭颂老爷爷来我们那表演,居然一激动说成“今天我很高兴来到台湾”。真是令我们600万台州人民大跌眼镜。其实20世纪50年代之前,“台州”的“台”和“台湾”的“台”是两个字。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前者还是写作“台”,后者则是“台”。后来由于简化字方案,用前一个字借做了后一个字的简化形式。从此,除了浙江人之外,基本上就没有谁搞得清楚了。不过因为台湾人没有用简化字,相信他们没有人会犯郭爷爷那样的错误。
现在国家语委一面强调大家写规范的简化字,同时又严格强调读准普通话。这样“台州”就正好处于这个风口浪尖的尴尬境地中:原本不写简化字还读得准,现在写了简化字却读不准。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标准真是苦了广大国人了。查一下字典,“台”的第一声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地名。台州,天台,天台山等。而“讲台”,“台灯”,“台风”等的“台”原本都是“台湾”那个“台”。为了一个意思(而且除了台州本地人外还不是什么很常用的意思)单独设一个字,一个音,似乎不太符合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或许再过N年,国家语委为了省事,会下一道“圣旨”,让“台(第一声)州”变成“台(第二声)州”的。到时连佛教圣地天台山估计也得跟着倒霉了。如果台州在N-1年里使得城市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扩大知名度,至少得到达像苏州,厦门那样,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