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哪些人才?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1 10:50
- 提问者网友:niaiwoma
- 2021-11-11 01:53
汉武帝时期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哪些人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等灯
- 2021-11-11 03:05
察举制-代表人物
一、左雄-察举的改革者
西汉时,察举「孝廉」后,被举者可谓前途辉煌,所以高官豪族几乎垄断了举荐之权。东汉顺帝时(公元125-144年在位),因察举制产生种种弊端,左雄提出了改革方案。
左雄(?—公元138年),字伯豪,南郡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初举「孝廉」,升迁为冀州刺史,常闭门不与豪族交往,并敢于揭发检举。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担任尚书令的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内容为:
(一) 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此为「限年法」;
(二) 确定考试内容,「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三) 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当时尚书仆射胡广及尚书郭虞等,提出反驳意见,认为「选举因才,无拘定制」,不需要条条框框。但最后顺帝仍采纳了左雄的意见,颁令实行。从此,年不满40不得举「孝廉」。察举者要到公府考试;然后试用,以「练其虚实」。有名不副实者,治其罪。至此,考试制度正式确立,这是察举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此后,左雄崇经学,修太学,吸收60岁以上的儒士为郎;公卿子弟不以年龄幼小,凡能通经者授童子郎。造成京城里诸生云集,太学盛极一时。
二、董钧-才德兼备的学者
汉代拜谒场面
董钧,字文伯,资中(今四川资阳)人,为东汉初年的著名学者。精研《庆氏礼》,在大鸿胪王临手下做事。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举明经科,任「廪牺令」,是六百石的小官。后因病去职。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又举「孝廉」,辟「司徒府」。他勤奋好学,博通古今,喜欢议论时政。
明帝永平初年(约公元58年),任博士。由于博学通礼,参议制订五郊祭祀、宗庙礼乐及威仪章服,他的意见,多被明帝采用,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通儒」。
董钧几经擢升,任五官中郎将,常教授门徒百余人,传授学问。这位德才兼备的学者,非常长寿,活到70多岁才离世。
东方朔
三、东方朔-贤良文学才力之士
汉武帝即位之初,征天下举贤良文学才力之士,东方朔与上千名士人一起,上书自荐。最后,绝大多数人都不合朝廷要求,「罢令回家」。东方朔却脱颖而出,得以提拔。这一年东方朔才22岁。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西汉大臣、文学家。他是汉代的一位「奇人」,善辞赋,能言善辩。他从小失去父母,由兄嫂养大。自幼学写字、文化及击剑。16岁学《诗》、《书》二经,能背诵22万言(字)。19岁学孙、吴兵法,又背诵了22万言。他描述自己「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相貌堂堂。勇、捷、廉、信等美德兼备,因此,「可以为天子大臣」。像东方朔这样上书推荐自己的士人,在当时来说实在少见。
东方朔曾担任常侍郎、大中大夫等职,常讽谏汉武帝的得失。大概因为他的言语常带有讽刺成分,令武帝不悦,所以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他的名作《答客难》,就是抒发自己有才智而得不到重用、无由施展的苦闷。
四、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是儒学大师,自汉武帝采纳了他以儒学为正统的建议后,一直维持了近二千年之久,被历代皇帝奉为圭臬。董仲舒还创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三纲五常」体系。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举贤良,董仲舒应对策,建议:
(一) 诸侯、郡守、二千石,每年荐吏民之贤者各二人;
(二) 所荐之人「贤」(优秀)有赏,「不肖者」(不合格)则罚;
(三) 量才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被武帝采纳,遂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察举作为较完备的选官制度,正式确立。儒学的地位、察举的标准,得到完全的推行。
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年)年少时学习《春秋》,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时为博士,潜心于儒学研究。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建议在察举中,「推明孔氏(孔子儒学),抑黜百家,主学校之官」。从此,察举确立以儒学为正宗的体制。但由于窦太后(汉武帝的祖母)的干涉,并未实行。
董仲舒官至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后因病辞去官职,从事修学著书。朝廷每遇大事,仍常派使者征询他的意见,可见董仲舒在当时的地位是何等崇高。
五、晁错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6年)下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并由文帝亲自主持对策。在百余名应对者中,晁错便是其中一人。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是西汉的名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青时师从学者张恢,学申、商之术,由于熟悉文献典故,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六百石)。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时奉命跟原秦朝博士伏生学习《尚书》。后来任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家令,深受宠信,升迁为博士。
其后,晁错由平阳侯曹窋等人联名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对策。文帝对他策问的内容(题目)是「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晁错以秦亡为鉴,提出一系列施政纲领。他说:「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在对策的百余人中,由于晁错成绩突出,升迁为中大夫。
晁错对策事件,说明:
(一) 作为选用官吏的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
(二) 被举者要经过考试选拔;
(三) 文帝时的察举限于「贤良」一科,尚无人数及期限的限制。
晁错任官以后,曾任御史大夫,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更定法令,主张充实边塞,积极防御匈奴对汉室边境的攻掠,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但后来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晁错因建议削藩,被他的政敌以「清君侧」为名腰斩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同族皆被杀。
六、公孙弘
汉武帝朝著名丞相,甚受武帝信任,老死于丞相位上
一、左雄-察举的改革者
西汉时,察举「孝廉」后,被举者可谓前途辉煌,所以高官豪族几乎垄断了举荐之权。东汉顺帝时(公元125-144年在位),因察举制产生种种弊端,左雄提出了改革方案。
左雄(?—公元138年),字伯豪,南郡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初举「孝廉」,升迁为冀州刺史,常闭门不与豪族交往,并敢于揭发检举。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担任尚书令的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内容为:
(一) 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此为「限年法」;
(二) 确定考试内容,「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三) 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当时尚书仆射胡广及尚书郭虞等,提出反驳意见,认为「选举因才,无拘定制」,不需要条条框框。但最后顺帝仍采纳了左雄的意见,颁令实行。从此,年不满40不得举「孝廉」。察举者要到公府考试;然后试用,以「练其虚实」。有名不副实者,治其罪。至此,考试制度正式确立,这是察举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此后,左雄崇经学,修太学,吸收60岁以上的儒士为郎;公卿子弟不以年龄幼小,凡能通经者授童子郎。造成京城里诸生云集,太学盛极一时。
二、董钧-才德兼备的学者
汉代拜谒场面
董钧,字文伯,资中(今四川资阳)人,为东汉初年的著名学者。精研《庆氏礼》,在大鸿胪王临手下做事。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举明经科,任「廪牺令」,是六百石的小官。后因病去职。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又举「孝廉」,辟「司徒府」。他勤奋好学,博通古今,喜欢议论时政。
明帝永平初年(约公元58年),任博士。由于博学通礼,参议制订五郊祭祀、宗庙礼乐及威仪章服,他的意见,多被明帝采用,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通儒」。
董钧几经擢升,任五官中郎将,常教授门徒百余人,传授学问。这位德才兼备的学者,非常长寿,活到70多岁才离世。
东方朔
三、东方朔-贤良文学才力之士
汉武帝即位之初,征天下举贤良文学才力之士,东方朔与上千名士人一起,上书自荐。最后,绝大多数人都不合朝廷要求,「罢令回家」。东方朔却脱颖而出,得以提拔。这一年东方朔才22岁。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西汉大臣、文学家。他是汉代的一位「奇人」,善辞赋,能言善辩。他从小失去父母,由兄嫂养大。自幼学写字、文化及击剑。16岁学《诗》、《书》二经,能背诵22万言(字)。19岁学孙、吴兵法,又背诵了22万言。他描述自己「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相貌堂堂。勇、捷、廉、信等美德兼备,因此,「可以为天子大臣」。像东方朔这样上书推荐自己的士人,在当时来说实在少见。
东方朔曾担任常侍郎、大中大夫等职,常讽谏汉武帝的得失。大概因为他的言语常带有讽刺成分,令武帝不悦,所以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他的名作《答客难》,就是抒发自己有才智而得不到重用、无由施展的苦闷。
四、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是儒学大师,自汉武帝采纳了他以儒学为正统的建议后,一直维持了近二千年之久,被历代皇帝奉为圭臬。董仲舒还创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三纲五常」体系。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举贤良,董仲舒应对策,建议:
(一) 诸侯、郡守、二千石,每年荐吏民之贤者各二人;
(二) 所荐之人「贤」(优秀)有赏,「不肖者」(不合格)则罚;
(三) 量才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被武帝采纳,遂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察举作为较完备的选官制度,正式确立。儒学的地位、察举的标准,得到完全的推行。
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年)年少时学习《春秋》,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时为博士,潜心于儒学研究。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建议在察举中,「推明孔氏(孔子儒学),抑黜百家,主学校之官」。从此,察举确立以儒学为正宗的体制。但由于窦太后(汉武帝的祖母)的干涉,并未实行。
董仲舒官至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后因病辞去官职,从事修学著书。朝廷每遇大事,仍常派使者征询他的意见,可见董仲舒在当时的地位是何等崇高。
五、晁错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6年)下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并由文帝亲自主持对策。在百余名应对者中,晁错便是其中一人。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是西汉的名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青时师从学者张恢,学申、商之术,由于熟悉文献典故,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六百石)。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时奉命跟原秦朝博士伏生学习《尚书》。后来任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家令,深受宠信,升迁为博士。
其后,晁错由平阳侯曹窋等人联名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对策。文帝对他策问的内容(题目)是「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晁错以秦亡为鉴,提出一系列施政纲领。他说:「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在对策的百余人中,由于晁错成绩突出,升迁为中大夫。
晁错对策事件,说明:
(一) 作为选用官吏的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
(二) 被举者要经过考试选拔;
(三) 文帝时的察举限于「贤良」一科,尚无人数及期限的限制。
晁错任官以后,曾任御史大夫,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更定法令,主张充实边塞,积极防御匈奴对汉室边境的攻掠,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但后来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晁错因建议削藩,被他的政敌以「清君侧」为名腰斩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同族皆被杀。
六、公孙弘
汉武帝朝著名丞相,甚受武帝信任,老死于丞相位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11-11 04:33
主要是治国方面的,比较著名的有
1 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2 公孙弘,后来的宰相,“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
3 东方朔、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一大批文学之士
1 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2 公孙弘,后来的宰相,“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
3 东方朔、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一大批文学之士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