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20:45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3-03 17:11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3-03 17:55
问题一: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个是一个很时髦的问题: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人的观点都一致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出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工作能力等主观因素。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想用一个大学生的视角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刚毕业的大学生是缺乏经验的是没有太强的工作能力的,但这是客观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是中国现有的国情,大多数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课教育,也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的人才。我认为,这个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需要。但是这不能成为企业否定大学生的重要理由。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没有工作的具体能力可以学,大学生是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的。
另外,还有部分的人认为很多的大学生自视过高,眼高手低。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始于99年的大学扩招延续至今,已经让很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不再是专为当初精英教育,社会工作岗位竞争的加剧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大学生只是一个很普通称谓,不在具有光环。
现在,我周围的同学无一不再谈论工作的难找,工作的艰辛,所以指责大学生自视过高,眼高手低的人应该更多的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了。
今天看到了经济学家郎咸平的一篇文章《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中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我认为很深刻。
“那我告诉所有读者,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程度不够?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那么请读者做反向思维------产业链跟我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需要大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读者应该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人才浪费么?”
郎咸平教授的分析,我认为是从根源上的解析,而不是单从社会想象表面的解读。现在国家又提出了要增办职业性技术学校,我所了解到的周围的一些高中已经改成了技术职业学校。这样究竟是好是坏?我想从郎咸平教授的文字里我们能找到答案。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说我们的大学生太多但是什么都不会,或则说我们现在缺乏高级技术性人才。我们现在更需要做的是对整个国家产业链的调整。
郎咸平教授在文章里还写到:
什么叫做产业链战争?我就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也是中国出口玩具中的一种,而众所周知去年中国和美国之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玩具贸易摩擦。美国政府以及美泰等美国玩具进口和零售商对我国的玩具出口产品百般挑剔,比如提出含铅量超标等等的问题。可是当我听到这个新闻的......余下全文>>问题二: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目前的高增长、低就业增长模式,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做了一份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GDP只增加就业0.12%个百分点,这是在亚洲里最低的国家。这是因为我们的增长模式中过多的强调大企业、高新技术等,而没有把扶植中、小企业真正的做好。我们的银行仅给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高增长、低就业的根本原因。在美国,中小企业解决了75%的就业需求。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教育本身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不适用企业的需求。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只愿意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就业。当然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大中城市里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时,可能就要去探索别的机会了,因此要有新的就业观念。 从我们的高校、从我们大学生本身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多数高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来临时突击。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二、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那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哪里来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方法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的员工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 从目前的职前培训市场来看,许多机构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等单一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外语培训、IT培训等。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受训者能够短时见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技能要求。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素质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多的把目光从对求职者单纯的专业技能考核转向更能够反映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能力素质测评。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另外,用人单位也希望获得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能够尽快融入工作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环境、需求、观念、职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如何创新?——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余下全文>>问题三: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不完善。我们国家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并且处在制造业最低端的生产环节上,在这个产业原本就不需要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其他行业发展缓慢,在需要高等教育的职位上就能选择比普通大学生学位更高的人才。蛋糕本来就不大,千万千万的人们还得消尖了头往最前冲。产业结构导致就业难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知道菲律宾大学生毕业之后做什么?去国外做菲佣。
第二个是国内大学教育的问题。中国大学现在已经不再是培养人才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又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教学质量能不能接轨不是问题,和市场接轨就好。这种功利主义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才?
第三个是用人单位的问题。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所以尽管很多单位总是在招聘,但是总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第四个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眼高手低似乎成了现在大学生的通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清晰的定位,人云亦云。大学生们应该知道,学历实际上只是代表了教育水平,除此以外学历再不代表任何问题,离开学校后就跟所有人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包括更低学历的更高学历的,能力强的或者没什么能力的。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的,比如现实环境,那么就不用怨天尤人。有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就得努力改变,比如自己。问题四: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国家的政策让年轻人尽量进入学校去了,社会压力小,但就业问题没有同步解决。
其次就是大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就业还不如一些职业大专,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出来就能开展工作,普通大学生需要两年培养
再就是大学生的眼界高点,比较不容易接受普通的工作。问题五:怎样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拉动内需、彻底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它可以使GPD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的增长。
第一,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立即解决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自从国家抛弃对大学生工作的统一分配制度之后,大学生就业就一直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大学扩招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据说西方各国大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扩招,可是大学生就业同样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因就业难,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出租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去端盘子并不少见。可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结为“扩招惹的祸”很难令人接受。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性造成的。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保障,实际上是延续西方社会保障的模式,这就是由大学生自己来寻找工作,政府只是对为寻找工作提供一些免费的支持,例如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一定的生活保障。不过由于资金的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保障非常不完善——在整个学习期间到就业前,大学生并不能领取由社会保障体系发放的生活津贴和失业救济金,而只能领取低保,大学生也不能像西方一样,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这就给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可以预言:如果继续沿袭西方的社会就业及保障模式,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大学生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即使在十年之后,盯国建立起全面的西方式大学生保障体系,也不能解决问题,西方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难题。
但是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则可以立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所谓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也就是:1、当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就马上可以从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其标准可以参照毕业三年后市场平均工资),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2、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3、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4、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之后再继续偿还。
如果这样,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减少很多,因为即使他们找不到工作,也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
其实中国大学生现在所面临的难题还不仅仅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他们在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保障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任何收入,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来源依靠家庭的支撑,也就是用父母的钱(学校所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因为根本不能维持学生的全部生活需要)。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给绝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非常艰难。应该承认,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不容忽略的。
如果按照以上办法作了,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预支未来的工资,可以从根本上立即改变学生及其家庭收入状况,也符合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
第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是一个认识误区。或许会有人对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质疑,因为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引起的。如果不能找到工作,预支工资也解决不了问题。
不错,如果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则预支工资给大学生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引起新的问题。不......余下全文>>问题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余下全文>>问题七: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因为工作岗位少吗? 不是,因为大学生越来越多问题八: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为何还说高考决定命运? 首先,你必须个人综合素质过硬,否则,再好的文凭也改变不了你的本质。但是,综合素质也不是自己夸出来的,倘若你没有好的大学做积淀,再好的素质也没有用武之地。
通俗的讲:你自己跳的高,不意味着就能跳上高峰,必须起点高。
名牌大学的优势:
师资、教学水平、教学规模、文化底蕴、
国家投资与地方的重视、人文气息、还有学习的氛围
名牌大学基本上都具备那些条件,如果能进入名牌大学,那么所受的熏陶和教育也就不一样了,并且能在文化底蕴那么浓厚的地方学习生活多么幸福啊!!
名牌大学就业优势;
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大学的毕业生你就会感觉到差距了。
比如说我吧,我高考的时候分数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超一本线10多分,当时有两种选择:选一个好的专业但普通的大学;选一个好的大学但是个冷门的专业。我选择了后者,上了一个985、211的名校,但选择的专业却是全校最不强的一个专业。跟我考的相同分数的一些人则都是选择的一些当时比较热门的专业,如法学、国贸,当然,学校很一般。四年过去了,我应聘到了一个国家重要的航空军工企业,待遇自然不用说了;而他们却到现在还在为月薪不到一千块的工作而奔波。
当然,名校不名校的,关键得靠个人,如果你真有能力,到哪里都会受到重视。名校也有垃圾人,普通学校也会出天才。
但一般来说,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都是有名校情节的,比如说我们单位,所招的应届毕业生90%以上是来自北航、南航、哈工大、大连理工、北京理工。你在招聘会上就会感受到,如果你是重点大学的去应聘,那么面试官就会跟你聊很长时间,但如果你是普通的大学,那甚至有可能连简历都可能不会看。
如果说优势的话,有时候名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很可能不如普通大学的,但是用人单位就是看重名牌大学。所以说,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上,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能使自己的脸上有光;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导师、他们的朋友和他们的同学将来肯定不是一般的人,这样一来,我单位的人际关系就有优势了;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有较高的起点,将来在我单位上成功的要快一些,对我的帮助要大一些。
有公平的地方,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不公平的是凭什么名牌大学的人就一定比普通大学的强;公平的是名牌大学历经十年寒窗,付出了多少就得到了多少回报。
当然是选名牌大学的好,名牌大学的牌子等你毕业后你就知道多么有用了。我就是一般大学毕业的,找工作特难找,尤其是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都要求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啊!
公务员考试(有时不明显):
什么优势都没有~~
你就是一张白纸~~
公务员笔试着重个人能力,行政测试偏向于智力高的人,申论偏向于语言逻辑性强、对当今社会焦点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就是会思考的人;
公务员面试着重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
只要是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参加公务员的考试,不分名牌和杂牌! 没有优势,笔试是公平的,考的高的人就进入面试
面试里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评委不知道你的资料 没有优势,只要符合报考条件的都是在同一起跑线.
名牌大学又没得分加,说实在的,没觉得名牌大学一定就更厉害怎么的. 没有什么优势,如果你考的分高就能进去面试
学历只是一个基本线,什么本科都可以,名牌没用!
面试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的母校!也没用 报名的时候如果你们的学历和专业都符合 那重点和一般院校都允许考 笔试成绩要看你的能力了 上面试线才有机会啊 面试据我自己经验 没有什么优势 我的岗位面试 一个人大博士还不如我成绩高
如果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不要骄傲 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都很重要
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余下全文>>问题九:为什么当今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还是用人单位人才饱和?国家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的5.7%,而发达国家占30%——50%,其中美国60%,日韩30%,中国在世界上排倒数的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技报告》中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千名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日本为4.7、加拿大为2.3,拉丁美洲为0.5,中国为0.4,这些数字也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在人才资源上的相对贫乏。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程度不够?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上面几点都是媒体所谈论的现状,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既不是我们中国学生不用功,也不是因为我们专业不对口。首先,我想谈一谈专业不对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特别可笑。有人曾说:“我在美国教过不少顶尖的大学,也在世界其他地方教过不少课。可是我教了这么多的学校,我就从来没看过那里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毕业生就业取决于全国经济形势,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调整时期,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学生就业有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表面看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潜在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有待于开发的就业市场。1、重实惠、求时尚、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种种时尚,诸如“红道”(从政)、“黑道”(从学)、“黄道”(从商)、“三资企业热”、“沿海发展热”(孔雀东南飞)都是追求时尚的择业表现。他们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一定程度上盲从妄动,只想其利,不想其弊,只考虑大城市和沿海条件比较好,待遇高,却不考虑那里人才多、成才难,没有看到小地方、不发达地区人才成长迅速,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势,一旦不能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一次次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2、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一部分毕业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想一锤子定音,找个稳妥的工作。相对地讲,非重点大学、地方院校的学生或由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一次就业定终身”成为一些人的就业愿望。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的场所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的良机。4、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专科生能干的事非让本科生去干,本科生能干的事非让研究生去干,不仅浪费人才,也给就业增加了难度。有的单位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招有工作经验,现实能用得上的人才,而不从人才储备与培养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应届毕业生相对冷淡。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女生,使女大学生面临着比男生更严峻的就业困境,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强了毕......余下全文>>
不可否认,刚毕业的大学生是缺乏经验的是没有太强的工作能力的,但这是客观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是中国现有的国情,大多数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课教育,也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的人才。我认为,这个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需要。但是这不能成为企业否定大学生的重要理由。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没有工作的具体能力可以学,大学生是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的。
另外,还有部分的人认为很多的大学生自视过高,眼高手低。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始于99年的大学扩招延续至今,已经让很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不再是专为当初精英教育,社会工作岗位竞争的加剧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大学生只是一个很普通称谓,不在具有光环。
现在,我周围的同学无一不再谈论工作的难找,工作的艰辛,所以指责大学生自视过高,眼高手低的人应该更多的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了。
今天看到了经济学家郎咸平的一篇文章《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中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我认为很深刻。
“那我告诉所有读者,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程度不够?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那么请读者做反向思维------产业链跟我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需要大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读者应该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人才浪费么?”
郎咸平教授的分析,我认为是从根源上的解析,而不是单从社会想象表面的解读。现在国家又提出了要增办职业性技术学校,我所了解到的周围的一些高中已经改成了技术职业学校。这样究竟是好是坏?我想从郎咸平教授的文字里我们能找到答案。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说我们的大学生太多但是什么都不会,或则说我们现在缺乏高级技术性人才。我们现在更需要做的是对整个国家产业链的调整。
郎咸平教授在文章里还写到:
什么叫做产业链战争?我就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也是中国出口玩具中的一种,而众所周知去年中国和美国之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玩具贸易摩擦。美国政府以及美泰等美国玩具进口和零售商对我国的玩具出口产品百般挑剔,比如提出含铅量超标等等的问题。可是当我听到这个新闻的......余下全文>>问题二: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目前的高增长、低就业增长模式,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做了一份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GDP只增加就业0.12%个百分点,这是在亚洲里最低的国家。这是因为我们的增长模式中过多的强调大企业、高新技术等,而没有把扶植中、小企业真正的做好。我们的银行仅给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高增长、低就业的根本原因。在美国,中小企业解决了75%的就业需求。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教育本身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不适用企业的需求。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只愿意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就业。当然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大中城市里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时,可能就要去探索别的机会了,因此要有新的就业观念。 从我们的高校、从我们大学生本身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多数高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来临时突击。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二、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那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哪里来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方法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的员工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 从目前的职前培训市场来看,许多机构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等单一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外语培训、IT培训等。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受训者能够短时见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技能要求。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素质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多的把目光从对求职者单纯的专业技能考核转向更能够反映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能力素质测评。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另外,用人单位也希望获得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能够尽快融入工作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环境、需求、观念、职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如何创新?——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余下全文>>问题三: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不完善。我们国家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并且处在制造业最低端的生产环节上,在这个产业原本就不需要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其他行业发展缓慢,在需要高等教育的职位上就能选择比普通大学生学位更高的人才。蛋糕本来就不大,千万千万的人们还得消尖了头往最前冲。产业结构导致就业难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知道菲律宾大学生毕业之后做什么?去国外做菲佣。
第二个是国内大学教育的问题。中国大学现在已经不再是培养人才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又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教学质量能不能接轨不是问题,和市场接轨就好。这种功利主义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才?
第三个是用人单位的问题。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所以尽管很多单位总是在招聘,但是总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第四个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眼高手低似乎成了现在大学生的通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清晰的定位,人云亦云。大学生们应该知道,学历实际上只是代表了教育水平,除此以外学历再不代表任何问题,离开学校后就跟所有人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包括更低学历的更高学历的,能力强的或者没什么能力的。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的,比如现实环境,那么就不用怨天尤人。有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就得努力改变,比如自己。问题四: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国家的政策让年轻人尽量进入学校去了,社会压力小,但就业问题没有同步解决。
其次就是大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就业还不如一些职业大专,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出来就能开展工作,普通大学生需要两年培养
再就是大学生的眼界高点,比较不容易接受普通的工作。问题五:怎样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拉动内需、彻底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它可以使GPD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的增长。
第一,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立即解决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自从国家抛弃对大学生工作的统一分配制度之后,大学生就业就一直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大学扩招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据说西方各国大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扩招,可是大学生就业同样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因就业难,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出租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去端盘子并不少见。可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结为“扩招惹的祸”很难令人接受。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性造成的。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保障,实际上是延续西方社会保障的模式,这就是由大学生自己来寻找工作,政府只是对为寻找工作提供一些免费的支持,例如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一定的生活保障。不过由于资金的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保障非常不完善——在整个学习期间到就业前,大学生并不能领取由社会保障体系发放的生活津贴和失业救济金,而只能领取低保,大学生也不能像西方一样,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这就给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可以预言:如果继续沿袭西方的社会就业及保障模式,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大学生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即使在十年之后,盯国建立起全面的西方式大学生保障体系,也不能解决问题,西方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难题。
但是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则可以立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所谓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也就是:1、当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就马上可以从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其标准可以参照毕业三年后市场平均工资),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2、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3、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4、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之后再继续偿还。
如果这样,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减少很多,因为即使他们找不到工作,也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
其实中国大学生现在所面临的难题还不仅仅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他们在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保障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任何收入,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来源依靠家庭的支撑,也就是用父母的钱(学校所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因为根本不能维持学生的全部生活需要)。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给绝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非常艰难。应该承认,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不容忽略的。
如果按照以上办法作了,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预支未来的工资,可以从根本上立即改变学生及其家庭收入状况,也符合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
第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是一个认识误区。或许会有人对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质疑,因为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引起的。如果不能找到工作,预支工资也解决不了问题。
不错,如果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则预支工资给大学生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引起新的问题。不......余下全文>>问题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余下全文>>问题七: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因为工作岗位少吗? 不是,因为大学生越来越多问题八: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为何还说高考决定命运? 首先,你必须个人综合素质过硬,否则,再好的文凭也改变不了你的本质。但是,综合素质也不是自己夸出来的,倘若你没有好的大学做积淀,再好的素质也没有用武之地。
通俗的讲:你自己跳的高,不意味着就能跳上高峰,必须起点高。
名牌大学的优势:
师资、教学水平、教学规模、文化底蕴、
国家投资与地方的重视、人文气息、还有学习的氛围
名牌大学基本上都具备那些条件,如果能进入名牌大学,那么所受的熏陶和教育也就不一样了,并且能在文化底蕴那么浓厚的地方学习生活多么幸福啊!!
名牌大学就业优势;
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大学的毕业生你就会感觉到差距了。
比如说我吧,我高考的时候分数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超一本线10多分,当时有两种选择:选一个好的专业但普通的大学;选一个好的大学但是个冷门的专业。我选择了后者,上了一个985、211的名校,但选择的专业却是全校最不强的一个专业。跟我考的相同分数的一些人则都是选择的一些当时比较热门的专业,如法学、国贸,当然,学校很一般。四年过去了,我应聘到了一个国家重要的航空军工企业,待遇自然不用说了;而他们却到现在还在为月薪不到一千块的工作而奔波。
当然,名校不名校的,关键得靠个人,如果你真有能力,到哪里都会受到重视。名校也有垃圾人,普通学校也会出天才。
但一般来说,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都是有名校情节的,比如说我们单位,所招的应届毕业生90%以上是来自北航、南航、哈工大、大连理工、北京理工。你在招聘会上就会感受到,如果你是重点大学的去应聘,那么面试官就会跟你聊很长时间,但如果你是普通的大学,那甚至有可能连简历都可能不会看。
如果说优势的话,有时候名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很可能不如普通大学的,但是用人单位就是看重名牌大学。所以说,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上,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能使自己的脸上有光;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导师、他们的朋友和他们的同学将来肯定不是一般的人,这样一来,我单位的人际关系就有优势了;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有较高的起点,将来在我单位上成功的要快一些,对我的帮助要大一些。
有公平的地方,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不公平的是凭什么名牌大学的人就一定比普通大学的强;公平的是名牌大学历经十年寒窗,付出了多少就得到了多少回报。
当然是选名牌大学的好,名牌大学的牌子等你毕业后你就知道多么有用了。我就是一般大学毕业的,找工作特难找,尤其是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都要求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啊!
公务员考试(有时不明显):
什么优势都没有~~
你就是一张白纸~~
公务员笔试着重个人能力,行政测试偏向于智力高的人,申论偏向于语言逻辑性强、对当今社会焦点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就是会思考的人;
公务员面试着重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
只要是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参加公务员的考试,不分名牌和杂牌! 没有优势,笔试是公平的,考的高的人就进入面试
面试里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评委不知道你的资料 没有优势,只要符合报考条件的都是在同一起跑线.
名牌大学又没得分加,说实在的,没觉得名牌大学一定就更厉害怎么的. 没有什么优势,如果你考的分高就能进去面试
学历只是一个基本线,什么本科都可以,名牌没用!
面试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的母校!也没用 报名的时候如果你们的学历和专业都符合 那重点和一般院校都允许考 笔试成绩要看你的能力了 上面试线才有机会啊 面试据我自己经验 没有什么优势 我的岗位面试 一个人大博士还不如我成绩高
如果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不要骄傲 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都很重要
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余下全文>>问题九:为什么当今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还是用人单位人才饱和?国家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的5.7%,而发达国家占30%——50%,其中美国60%,日韩30%,中国在世界上排倒数的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技报告》中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千名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日本为4.7、加拿大为2.3,拉丁美洲为0.5,中国为0.4,这些数字也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在人才资源上的相对贫乏。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程度不够?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上面几点都是媒体所谈论的现状,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既不是我们中国学生不用功,也不是因为我们专业不对口。首先,我想谈一谈专业不对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特别可笑。有人曾说:“我在美国教过不少顶尖的大学,也在世界其他地方教过不少课。可是我教了这么多的学校,我就从来没看过那里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毕业生就业取决于全国经济形势,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调整时期,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学生就业有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表面看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潜在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有待于开发的就业市场。1、重实惠、求时尚、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种种时尚,诸如“红道”(从政)、“黑道”(从学)、“黄道”(从商)、“三资企业热”、“沿海发展热”(孔雀东南飞)都是追求时尚的择业表现。他们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一定程度上盲从妄动,只想其利,不想其弊,只考虑大城市和沿海条件比较好,待遇高,却不考虑那里人才多、成才难,没有看到小地方、不发达地区人才成长迅速,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势,一旦不能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一次次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2、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一部分毕业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想一锤子定音,找个稳妥的工作。相对地讲,非重点大学、地方院校的学生或由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一次就业定终身”成为一些人的就业愿望。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的场所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的良机。4、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专科生能干的事非让本科生去干,本科生能干的事非让研究生去干,不仅浪费人才,也给就业增加了难度。有的单位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招有工作经验,现实能用得上的人才,而不从人才储备与培养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应届毕业生相对冷淡。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女生,使女大学生面临着比男生更严峻的就业困境,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强了毕......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