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爱莲说》的问题
答案:5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6 17:25
- 提问者网友:流星是天使的眼泪
- 2021-06-05 19:49
爱莲说中描写的三种花各有什么特点?求是语文教材详解上的答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6-05 20:03
《爱莲说》主旨新解
以《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等语与对勘,可清楚看出,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形象,一样在泥不染,香洁、清净、柔软、可爱,和华严宗的莲花喻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爱莲说》就是上引文字的翻版!借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传颂一时的《爱莲说》,其实是拾诸佛教经典的“牙慧”。
当然,如果把《爱莲说》的深曲用意理解成弘扬佛法,“道学宗主”,周敦颐决不会认同。理学主张入世,佛学宣扬出世,二者泾渭分明逾越不得。然而,众所周知,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实质上是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混血儿。人们从《爱莲说》中,正可看到佛学对理学的浸染和渗透。释氏对莲花的赞美之所以引起周敦颐的共鸣,是因为佛家之莲花喻,可拿来为理学的道德论所用。净染问题是理学家性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性本自清净,但有染污。染污有二:一为俗染(生理要求),一为惑染(邪见障蔽),故须“灭染成净”。这一点上,理学佛学并无二致。怎样做到入世而不受染污呢?周敦颐认为,关键在“无欲”,“无欲则净虚动直”(《通书·圣学》)。“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朱熹《爱莲诗》),倒是朱文公心有灵犀,看出了理学开山祖师何以对莲花情有独钟。
《爱莲说》摄取了佛家思想的外壳,寄寓着理学的道德标准,其主旨,是为周敦颐心目中的“理君子”造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君子处尘世,不蒙尘垢,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溢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向慕,不可狎侮。“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借助莲花意象,正是为了阐明理学家的道德观。这,无疑就是所谓“高洁志趣”的真正内涵。
为什么《爱莲说》字里行间要贬低陶渊明之“爱菊”呢?简言之,作为象征人生的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花之隐逸”的菊在表现理学观念(如仕隐矛盾、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已显得乏力,而清圆、雅致、温馨的莲花意象,更能反映宋代士大夫的心态,更能表现理学家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思考。至于“盛爱牡丹”的芸芸众生所表现的世俗化情趣,更是被作者断然否决,因为它与理学道德观大相径庭。
《爱莲说》带有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长期以来,一般读者按照自己的感受欣赏这篇文字清新的短文,常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的“出淤泥而不染”一语赞美那些志趣高洁者。对该文产生的这种社会审美效应,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今之赏析家们,有意无意回避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甚或歪曲作品蕴含的真实思想,这恐怕有悖于一向标举“文所以载道”(《通书·文辞》)的濂溪先生的创作初衷吧!
上一页
以《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等语与对勘,可清楚看出,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形象,一样在泥不染,香洁、清净、柔软、可爱,和华严宗的莲花喻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爱莲说》就是上引文字的翻版!借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传颂一时的《爱莲说》,其实是拾诸佛教经典的“牙慧”。
当然,如果把《爱莲说》的深曲用意理解成弘扬佛法,“道学宗主”,周敦颐决不会认同。理学主张入世,佛学宣扬出世,二者泾渭分明逾越不得。然而,众所周知,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实质上是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混血儿。人们从《爱莲说》中,正可看到佛学对理学的浸染和渗透。释氏对莲花的赞美之所以引起周敦颐的共鸣,是因为佛家之莲花喻,可拿来为理学的道德论所用。净染问题是理学家性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性本自清净,但有染污。染污有二:一为俗染(生理要求),一为惑染(邪见障蔽),故须“灭染成净”。这一点上,理学佛学并无二致。怎样做到入世而不受染污呢?周敦颐认为,关键在“无欲”,“无欲则净虚动直”(《通书·圣学》)。“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朱熹《爱莲诗》),倒是朱文公心有灵犀,看出了理学开山祖师何以对莲花情有独钟。
《爱莲说》摄取了佛家思想的外壳,寄寓着理学的道德标准,其主旨,是为周敦颐心目中的“理君子”造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君子处尘世,不蒙尘垢,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溢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向慕,不可狎侮。“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借助莲花意象,正是为了阐明理学家的道德观。这,无疑就是所谓“高洁志趣”的真正内涵。
为什么《爱莲说》字里行间要贬低陶渊明之“爱菊”呢?简言之,作为象征人生的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花之隐逸”的菊在表现理学观念(如仕隐矛盾、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已显得乏力,而清圆、雅致、温馨的莲花意象,更能反映宋代士大夫的心态,更能表现理学家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思考。至于“盛爱牡丹”的芸芸众生所表现的世俗化情趣,更是被作者断然否决,因为它与理学道德观大相径庭。
《爱莲说》带有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长期以来,一般读者按照自己的感受欣赏这篇文字清新的短文,常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的“出淤泥而不染”一语赞美那些志趣高洁者。对该文产生的这种社会审美效应,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今之赏析家们,有意无意回避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甚或歪曲作品蕴含的真实思想,这恐怕有悖于一向标举“文所以载道”(《通书·文辞》)的濂溪先生的创作初衷吧!
上一页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罪歌
- 2021-06-05 22:33
菊 :傲霜独立,枝头抱香,至死不落花瓣,形容隐逸
牡丹:富贵
莲: 清新绝俗,不染纤尘。
- 2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6-05 22:11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 3楼网友:等灯
- 2021-06-05 21:41
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 4楼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6-05 20:19
莲、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