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结构提纲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1 06:12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2-28 22:35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结构提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2-28 23:54
【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只找到第一单元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只找到第一单元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3-01 00:36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