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10:21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3-23 06:27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3-23 07:0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各种能力的养成,都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那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用赋予 趣味性的话语、故事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方法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导入激趣的方法: 谜语趣导 如《鼠狐猴》的兴趣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教师用上课猜谜语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学生猜出鼠狐猴后,笔者说道:“鼠狐猴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快来看看吧!”学生们没见过鼠狐猴,只是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文字、图片对鼠狐猴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当活泼可爱的鼠狐猴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小巧、灵活的猴子。就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歌曲趣导 如《中国娃》一课,课一开始就播放解晓东唱的“中国娃”片段,学生被那铿锵有力的歌曲吸引了,带着“中国娃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走进课文,兴趣很浓。 质疑导入 教师在讲《奇妙的鲤鱼溪》一文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后马上质疑: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吗?学生提出:为什么叫鲤鱼溪?鲤鱼溪怎么奇妙?鲤鱼溪在哪?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鲤鱼溪去看个究竟,看谁找到了答案。 精心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流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加强读写迁移,随文练笔,找准着力点,一步一个脚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该用什么方法、手段和策略,教师必须要明确。例如:《中国娃》一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针对这一课,笔者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有感情朗读、质疑探究、交流感受、动笔写话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通过品读歌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青少年在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优秀品质,体会歌词表达的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师教学应明确目标,使学生围绕着目标学习,教师围绕着目标授课,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找准切入点,创设突破口 课文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切入点。找准一词或一句切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实,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例如:《奇妙的鲤鱼溪》一课,笔者抓住“奇妙”这个词作为切入点,提出一个大问题:鲤鱼溪奇妙在哪?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思考,画出重点。每当学生们从课题入手提出大问题时,他们也从中感悟到,自己写作文时该如何起题目。这样的切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还能教会了学生如何起题目,真可谓一举两得。 注重精讲,向40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重精讲。 首先,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课标、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教学实践中,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就要选材精: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要有重点地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其次,语言精。讲到点子上,学生会的不讲,语言精练、准确。 最后,手段精,恰当运用直观、媒体、形体语言等辅助教学,既生动形象又节时增效。如教授《葡萄沟》一课,葡萄沟的葡萄又多又好是个好地方,这是课文的重点,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重点。课文从葡萄架枝叶繁茂、葡萄的颜色多、数量多,把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写具体了。在理解“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句话时,结合图片,让学生做“搭”的动作,加上想象,学生理解了不仅仅是一个挨着一个,而是一个压着一个,没有空隙,才形成了凉棚。继而理解只有枝叶茂密的葡萄架,才能结出又好又甜的葡萄。葡萄的颜色多、数量多,老乡们让你吃个够,都在说明葡萄沟的葡萄特别多,是个好地方。那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也说明是个好地方。而制作的过程可以通过录像看一看,将不懂的地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合理安排训练点,感悟、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在教学时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语言很重要。《美丽的北海公园》中描写的琼岛景色美丽、白塔高大雄伟、五龙亭造型别致,段式相同,都是围绕重点句具体写的;在描写不同的景点时,用了比喻句,三个比喻句,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即“如同”“犹如”“好像”。笔者告诉学生们,虽然都是比喻句,却都没有用“好像”这一个词,是为了吸引读者,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能用上。周末笔者布置了一篇日记,因为正是深秋季节,让学生写一写美丽的秋色。班上的何宁新同学,就把这三个词用到了自己的日记中:银杏树的叶子都变黄了,从远处看,好像盛开的花朵,金灿灿的。秋风一吹,一片片的黄叶如同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地上,一层厚厚的叶子,犹如一条黄地毯铺向远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感悟和积累有机融合,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灵活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灵活机动的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删、改、添。记得在教学《落叶》一课时,学生们一直沉浸在对美丽的落叶的喜爱之中,之后随着气候一天天变冷,树叶落在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同时也都跑到了孩子们的桌斗里、书包里、书皮里,干的、湿的各种形状的树叶不时地掉在了地上。当笔者看到被小树叶整得很脏的教室,有些恼火,但马上想到了就要讲的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捡几片你喜欢的小树叶送给好朋友,并对他们说几句话时,便让学生们放学后去收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树叶,也可做成自己喜欢的树叶画,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好朋友,并写上几句话。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二天一上课,每张桌上都有好几片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有几个学生还用树叶做了粘贴画。他们把树叶想象成了一颗颗爱心、一艘艘帆船、一颗颗胜利的五角星、一张张笑脸……在送树叶活动中,学生们表达着对同学的祝福:“我希望你学习更上一层楼”“我希望你能得到更多的笑脸”“希望你爱学习,更爱我们的班集体”等等,一句句美好的祝福不仅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友谊,更为他们以后与人交流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再如,教学《20课谁该得第一》这篇略读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讨论一下都谁参加了比赛?比赛的作品是什么?你认为谁该得第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都该得第一。接着让学生们说说如果自己也画一幅画,想画什么?“我要画一座漂亮的房子当宠物别墅,让那些无家可归的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我要画一座漂亮的孤儿院,让那些地震中的孤儿既有地方住,又能有地方上学”……学生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打动了笔者,于是让学生们动手画了自己说的画,并把这些作品展在了展板上。 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添,有利于深化、拓宽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学的方法,多研究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就能取得课堂教学较好的效果;只要在课堂教学上正确地解读文本,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实在,并在教学中灵活机动的实施教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训练的过程,就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3-23 08:20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