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别人,浅谈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5 13:06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7-24 17:13
怎样欣赏别人,浅谈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7-24 18:19
这是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美育课开设的意义及设置方向
-----浅论加强审美感知与想象力培养
怀化学院美术系 胡林讲师
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它对德、智、体、劳等教育有交融和推动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从单一的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但因我国高校该课程开设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师范性院校的美育课只结合技能训练一点书法和‘简笔画’就了事,缺少生动活泼的艺术鉴赏课和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更缺乏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讲座及电脑多媒体综合教学。大多数课程只是学一些十分机械的临摹方法。如:中文系、历史系学生临摹书法,外语系、体育系学生画画‘简笔画’,化学系、物理系学生学一点图表制作。这些美育课的副产品,却成了美育课的唯一目标和方向。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还没有被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充分认识。在此就美育及其设置方向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 美育的独特功能:陶冶情感 开发右脑 提高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1、中西方学者对美育的认知
在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美育理论,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想用审美教育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有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进而利于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感情和理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于是“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高度的独立自由”。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情感的手段,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美育。”
为什么美的对象能陶养人的感情呢?他从康德美学的深刻影响中看到了美的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所谓美的普遍性,即指审美不存在私人占有关系,美的形象人人都可以鉴赏,只要 你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你就能获得审美愉快;所谓美的“超脱”性,是指:审美能够脱离现象界的利害纠纷,生死计较,而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
在蔡先生看来,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不能缺少高尚情感的培养,否则不仅生活缺少情趣,而且也使自己在专业上难有大的建树,因为他缺乏创造的冲动。
艺术与科学的直接对话和结合,在世界上正逐渐成为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著名的诺贝尔奖获的者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艺术与科学虽然研究的角度不一样,但是都是在追求真理。西方历史上,早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与科学并没有分家,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奇罗,同时也是建筑学家及科学家。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更离不开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2审美感觉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① 审美感觉力的培养:所谓审美感觉力,就视觉而论,突出地表现为能带着新鲜活泼的情趣观赏对象,在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某种象征意义,观赏者似乎可以与对象对话,他的意识在感官的引导下,通过外部特征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看到内部的神韵,并由此洞察到世界的秘密,生活的底蕴,并通过对象映照到自身的心灵生活与生命运动。具有审美感觉力的人,对形式美有特殊的敏感。善于在整体关系的制约中去敏锐地把握点,线、面、光影,色彩、肌理、结构张力的微妙变化,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节奏、韵律、秩序产生深切的感受。这种敏锐精微的感觉,有自身天赋素质的原因,也依赖后天的生活实践,特别......余下全文>>
大学美育课开设的意义及设置方向
-----浅论加强审美感知与想象力培养
怀化学院美术系 胡林讲师
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它对德、智、体、劳等教育有交融和推动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从单一的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但因我国高校该课程开设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师范性院校的美育课只结合技能训练一点书法和‘简笔画’就了事,缺少生动活泼的艺术鉴赏课和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更缺乏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讲座及电脑多媒体综合教学。大多数课程只是学一些十分机械的临摹方法。如:中文系、历史系学生临摹书法,外语系、体育系学生画画‘简笔画’,化学系、物理系学生学一点图表制作。这些美育课的副产品,却成了美育课的唯一目标和方向。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还没有被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充分认识。在此就美育及其设置方向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 美育的独特功能:陶冶情感 开发右脑 提高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1、中西方学者对美育的认知
在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美育理论,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想用审美教育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有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进而利于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因为在他看来,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感情和理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于是“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高度的独立自由”。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情感的手段,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美育。”
为什么美的对象能陶养人的感情呢?他从康德美学的深刻影响中看到了美的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所谓美的普遍性,即指审美不存在私人占有关系,美的形象人人都可以鉴赏,只要 你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你就能获得审美愉快;所谓美的“超脱”性,是指:审美能够脱离现象界的利害纠纷,生死计较,而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
在蔡先生看来,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不能缺少高尚情感的培养,否则不仅生活缺少情趣,而且也使自己在专业上难有大的建树,因为他缺乏创造的冲动。
艺术与科学的直接对话和结合,在世界上正逐渐成为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著名的诺贝尔奖获的者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艺术与科学虽然研究的角度不一样,但是都是在追求真理。西方历史上,早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与科学并没有分家,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奇罗,同时也是建筑学家及科学家。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更离不开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2审美感觉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① 审美感觉力的培养:所谓审美感觉力,就视觉而论,突出地表现为能带着新鲜活泼的情趣观赏对象,在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某种象征意义,观赏者似乎可以与对象对话,他的意识在感官的引导下,通过外部特征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看到内部的神韵,并由此洞察到世界的秘密,生活的底蕴,并通过对象映照到自身的心灵生活与生命运动。具有审美感觉力的人,对形式美有特殊的敏感。善于在整体关系的制约中去敏锐地把握点,线、面、光影,色彩、肌理、结构张力的微妙变化,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节奏、韵律、秩序产生深切的感受。这种敏锐精微的感觉,有自身天赋素质的原因,也依赖后天的生活实践,特别......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