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一步步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0:32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2-22 01:54
我已经具备了条件 不会走火入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2-22 02:06
初禅:
当一个人在进入欲界最后一定未来禅定时,继续修持下去,就是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达到相当精深的情况下,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再次地动了起来。这动的感觉因人而宜,大约有不同的八种感受,那就是“冷、暧、动、痒、涩、滑、轻、重”等,最常见的就是身体轻微时动了起来,到达这状态,说明他已经进入初禅了,他的心境已经出离了欲界。
从未来禅在进入初禅是有个过程的,在准备进入初禅前,先要静坐几天,然后在极静中,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完全消失了,这是到达了未来禅的境界,然后又在感知上感受到身体慢慢地再度动了起来,在这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在身心内外感受到一种宁静舒适的乐感来。当进入初禅以后就不须分段食不食了,因为这时的行者,已经没有了鼻、舌二识,只有眼、耳、身、意四识存在。因为进入初禅后没了鼻、舌二识,所以对气味的香、臭是嗅不到的;舌头对酸、甜、苦、辣的味觉也没有。这时的他已经脱离了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也就是说,他已经除掉了贪、嗔、痴、慢、疑这引起人们五大烦恼的根源,而这五毒就是遮盖我们慧识的障碍,当然这只是在很粗的名相上的五大障碍。
初禅的特点:
初禅有五大特点,也称之为觉、观、喜、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觉:觉是指我们的身体对外境的感受和心境。这时的知觉是处在初禅的境界中,并非如我们现在的欲界知觉和感受。
观:是指我们内心的观察。觉是对境界比较粗的心念感受;观是内心对境比较细的观察;
喜:内心的欢喜感觉。因为这时的我身心出离了欲界,也就是说脱离了欲界的烦恼,处在宁静舒适的境界中,故内心引起欢喜。
乐:指我们身体五根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就如我们经历了一天的长途奔跑,到得停下用温和的热水冲洗,把疲劳不适都冲洗一空所得到的一种舒服感时的快乐心情一样。当你进入初禅后,身体会有一种突然去除了欲界烦恼的疲劳后产生的一种无比舒服快乐的感觉。所以初禅又称之为“离欲喜乐”,意思即是因为脱离“欲界”在内心生起的喜欢和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专一念,定在境中保持不动,也可称作“心一境性”。
二禅:
当一人在初禅修持相当的基础继续精进修持,当禅定功夫更为精纯时,就会发现自己觉、观的心念很粗,(“觉”指的是你对境物的感觉;“观”就是因觉而生起的种种思想活动)。就如说吧,当你在感觉上发现在身体上产生某种变化而生起的思想活动,知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觉”与“观”。而这时你会发现这“觉”、“观”的心念很粗,这时你会生起想把这很粗的心念舍弃了,因为你认为这也是一种烦恼,当你把这种很粗的“觉、观”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这时,的心境如止水,心念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这时一片平静、很清净的状态,也称作内静,这种内静与初禅的宁静有所区别。由于在二禅的境界中是无觉无观的,内心再也不会去作思维和判断所接触和境界,也不起语言上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作“圣默然定”。进入二禅后,无眼、耳、身识,在六识中只留下最后一识“意识”的存在。
二禅的特点:
二禅有内静、喜、乐、一心四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喜:因舍弃了很粗的“觉”、“观”和语分别,内心欢喜;
为什么说离开了语言上无有分别,其实大家可能性想一下,在我们静坐时,虽说没有发声,但并不表示没用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来思考问题,就如上海人会用上海人平时习惯的语言表达方法来思考问题,而北京人会用北京人平时习惯用语来思考问题,外国人会用他们本国的语言习惯来思考问题,中国人会用汉语来思考问题一样,在初禅时,还是有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情况,而到了二禅就舍弃了语言的思考,因为没有了语言思考问题带来的烦恼,而感到内心的欢喜。
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一心:在这儿说的一心是指“定”,就是当你进入二禅后,把心定在二禅的境界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或称为内静。
三禅:
当在二禅的基础上,继续精进修持,就会进入到三禅的定中,心就慢慢地远离了因喜引起的躁动,这时就进入了更深的定中,而禅定功夫更为精纯,这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从所未有的乐。此定中的乐与外境都无关,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乐。初禅之乐是因离欲界而乐,故也称为“离欲喜乐”;二禅是因离开了语言的烦恼而乐,故称为“默然喜乐”;三禅之乐可称为“离喜妙乐”。乐是前三禅所有,在三禅后就没这乐了,故三禅之乐称为人世间最后之乐,也可说人世间之乐或是人世间最乐就是在三禅了。当进入三禅后,六根就留下意识起作用了。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三禅特别点:
三禅共有舍、念、智、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舍:在三禅中我们舍掉了欢喜之心;
念:了了分明;
智:生起正知。“正知”指这时以真正的智慧分析观察到事物之真相;
乐:因舍离二禅中的烦恼而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快乐。因为在三禅以上不在有乐的感受了,故世间的最快乐感受就在三禅了;
一心:这时的心念定在三禅的境界中;
四禅:
当进入三禅后,行者继续精进修行,就会发现在三禅中的人间之乐还是种烦恼,因要做到心无挂碍,就得把这乐也舍弃了,这时的意念到了清净的极点,呼吸也完全停止,心念完全不动,故四禅又可称为“不动定”。从初禅至三禅,我们的心念一直是动的,当进入四禅后,心尤如明镜一般不动、清净明朗。当然心念不动了并不表示心不再起作用了,只是这时的心念只停在四禅的境界中,心只观此境而不动念称为心念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起作用。
以上四种定,都还在色界,还未能舍离色身。当然如是一个人,在进入四禅后,他所修学的一切皆可随意成就,包括修习神通,也可立刻成就,所以在四禅定中修学是最快能成就的。在这里所说的神通并非是一种大家常说的感应,而是发自内在的自发的能量和能力,故态复萌一分定就有一分神通。而神通不必专修,那不过是在学佛修行过程中的一种付产品,也是这个原因。
四禅的特点:
四禅分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三禅特别点: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不苦不乐:指的是内心不再有烦恼的感受,也不会有喜欢的感受;
舍:指的是舍弃了三禅的乐;
念清净:这时已经不会再有妄念,当然起念也可以,只是全由自己作主,所以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不止,随时生起无休无止,念起时无法控制和不随,自己无法作主,而达到四禅的修行者,他是不会有妄念的,而起念可随心所欲,完全受自己的指挥,自己真正做到了作主;
一心:在这儿指的是心念定在四禅定境中。
当一个人在进入欲界最后一定未来禅定时,继续修持下去,就是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达到相当精深的情况下,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再次地动了起来。这动的感觉因人而宜,大约有不同的八种感受,那就是“冷、暧、动、痒、涩、滑、轻、重”等,最常见的就是身体轻微时动了起来,到达这状态,说明他已经进入初禅了,他的心境已经出离了欲界。
从未来禅在进入初禅是有个过程的,在准备进入初禅前,先要静坐几天,然后在极静中,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完全消失了,这是到达了未来禅的境界,然后又在感知上感受到身体慢慢地再度动了起来,在这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在身心内外感受到一种宁静舒适的乐感来。当进入初禅以后就不须分段食不食了,因为这时的行者,已经没有了鼻、舌二识,只有眼、耳、身、意四识存在。因为进入初禅后没了鼻、舌二识,所以对气味的香、臭是嗅不到的;舌头对酸、甜、苦、辣的味觉也没有。这时的他已经脱离了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也就是说,他已经除掉了贪、嗔、痴、慢、疑这引起人们五大烦恼的根源,而这五毒就是遮盖我们慧识的障碍,当然这只是在很粗的名相上的五大障碍。
初禅的特点:
初禅有五大特点,也称之为觉、观、喜、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觉:觉是指我们的身体对外境的感受和心境。这时的知觉是处在初禅的境界中,并非如我们现在的欲界知觉和感受。
观:是指我们内心的观察。觉是对境界比较粗的心念感受;观是内心对境比较细的观察;
喜:内心的欢喜感觉。因为这时的我身心出离了欲界,也就是说脱离了欲界的烦恼,处在宁静舒适的境界中,故内心引起欢喜。
乐:指我们身体五根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就如我们经历了一天的长途奔跑,到得停下用温和的热水冲洗,把疲劳不适都冲洗一空所得到的一种舒服感时的快乐心情一样。当你进入初禅后,身体会有一种突然去除了欲界烦恼的疲劳后产生的一种无比舒服快乐的感觉。所以初禅又称之为“离欲喜乐”,意思即是因为脱离“欲界”在内心生起的喜欢和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专一念,定在境中保持不动,也可称作“心一境性”。
二禅:
当一人在初禅修持相当的基础继续精进修持,当禅定功夫更为精纯时,就会发现自己觉、观的心念很粗,(“觉”指的是你对境物的感觉;“观”就是因觉而生起的种种思想活动)。就如说吧,当你在感觉上发现在身体上产生某种变化而生起的思想活动,知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觉”与“观”。而这时你会发现这“觉”、“观”的心念很粗,这时你会生起想把这很粗的心念舍弃了,因为你认为这也是一种烦恼,当你把这种很粗的“觉、观”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这时,的心境如止水,心念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这时一片平静、很清净的状态,也称作内静,这种内静与初禅的宁静有所区别。由于在二禅的境界中是无觉无观的,内心再也不会去作思维和判断所接触和境界,也不起语言上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作“圣默然定”。进入二禅后,无眼、耳、身识,在六识中只留下最后一识“意识”的存在。
二禅的特点:
二禅有内静、喜、乐、一心四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喜:因舍弃了很粗的“觉”、“观”和语分别,内心欢喜;
为什么说离开了语言上无有分别,其实大家可能性想一下,在我们静坐时,虽说没有发声,但并不表示没用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来思考问题,就如上海人会用上海人平时习惯的语言表达方法来思考问题,而北京人会用北京人平时习惯用语来思考问题,外国人会用他们本国的语言习惯来思考问题,中国人会用汉语来思考问题一样,在初禅时,还是有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情况,而到了二禅就舍弃了语言的思考,因为没有了语言思考问题带来的烦恼,而感到内心的欢喜。
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一心:在这儿说的一心是指“定”,就是当你进入二禅后,把心定在二禅的境界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或称为内静。
三禅:
当在二禅的基础上,继续精进修持,就会进入到三禅的定中,心就慢慢地远离了因喜引起的躁动,这时就进入了更深的定中,而禅定功夫更为精纯,这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从所未有的乐。此定中的乐与外境都无关,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乐。初禅之乐是因离欲界而乐,故也称为“离欲喜乐”;二禅是因离开了语言的烦恼而乐,故称为“默然喜乐”;三禅之乐可称为“离喜妙乐”。乐是前三禅所有,在三禅后就没这乐了,故三禅之乐称为人世间最后之乐,也可说人世间之乐或是人世间最乐就是在三禅了。当进入三禅后,六根就留下意识起作用了。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三禅特别点:
三禅共有舍、念、智、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舍:在三禅中我们舍掉了欢喜之心;
念:了了分明;
智:生起正知。“正知”指这时以真正的智慧分析观察到事物之真相;
乐:因舍离二禅中的烦恼而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快乐。因为在三禅以上不在有乐的感受了,故世间的最快乐感受就在三禅了;
一心:这时的心念定在三禅的境界中;
四禅:
当进入三禅后,行者继续精进修行,就会发现在三禅中的人间之乐还是种烦恼,因要做到心无挂碍,就得把这乐也舍弃了,这时的意念到了清净的极点,呼吸也完全停止,心念完全不动,故四禅又可称为“不动定”。从初禅至三禅,我们的心念一直是动的,当进入四禅后,心尤如明镜一般不动、清净明朗。当然心念不动了并不表示心不再起作用了,只是这时的心念只停在四禅的境界中,心只观此境而不动念称为心念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起作用。
以上四种定,都还在色界,还未能舍离色身。当然如是一个人,在进入四禅后,他所修学的一切皆可随意成就,包括修习神通,也可立刻成就,所以在四禅定中修学是最快能成就的。在这里所说的神通并非是一种大家常说的感应,而是发自内在的自发的能量和能力,故态复萌一分定就有一分神通。而神通不必专修,那不过是在学佛修行过程中的一种付产品,也是这个原因。
四禅的特点:
四禅分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三禅特别点: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不苦不乐:指的是内心不再有烦恼的感受,也不会有喜欢的感受;
舍:指的是舍弃了三禅的乐;
念清净:这时已经不会再有妄念,当然起念也可以,只是全由自己作主,所以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不止,随时生起无休无止,念起时无法控制和不随,自己无法作主,而达到四禅的修行者,他是不会有妄念的,而起念可随心所欲,完全受自己的指挥,自己真正做到了作主;
一心:在这儿指的是心念定在四禅定境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2-22 02:52
只管耕耘,不管收获。
- 2楼网友:渊鱼
- 2021-02-22 02:34
先开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