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心经》中的色与空讲的是什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1:42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3-19 03:19
到底《心经》中的色与空讲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3-19 04:16
《心经》里头的“色”,是“色、受、想、行、识”五蕴里头的“色”。
所谓五蕴,是佛教对人类的生命形态的一种解释。
色蕴者,是指人对外在的形象、音声、等等,即是人从自己的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能够接受到得一切信息。
受蕴者,是指人接受了外在信息后所产生的感受、反应。
想蕴者,是指人生起了感受之后,在意识中所产生的念头、思想。
行蕴者,是指人的念头起来之后,所产生的想要行动的意志以及心念(不是指行动本身)。
识蕴者,是指承载人所有六识六根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所有认知的总和,是人的个体能够存在。一般来所,有六识、八识(六识之外再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之说。
而“空”这个概念,是佛教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这么说,“空”不是没有的意思,也不是什么都是无意义的意思,“空”要表达的是一种状态。“空”这个字的梵语原文是“sunya”,本来的意思是数学中的“零”。要知道,“零”这个概念正是来自印度而不是西方数学。阿拉伯数字本来没有“0”,而是从“1”开始的,因为西方的思想中,“零”就代表没有东西存在。但是在印度思想里头,“零”并不是不存在,或者这么说,“零”虽然代表没有东西,但是这种“没有东西”的状态,不也是一种存在吗?所以“sunya”是对人类思考模式反省的开端。而说“空”的话,就不能够不说“空性”,“空性”在梵文中的原子是“sunyata”。梵文里头,加上“ta”在字尾,就是表示说的是一种状态(所以翻译成“空性”,其实让人更难明白原来经文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心经》里头所说的“空”,是一种观照事物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在《心经》里头,开始是这么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起苦厄”。所以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进行一种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炼,并且应该是一种深入的禅定修炼。而这时,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经文用“照见”而不用“看见”,“发现”等等用词,可以理解为那是一种精神状态对事物的全面的契入,所以不能够简单的只是说“看见”,或者“发现”。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猜测,观自在菩萨在禅定时,看到的东西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他的精神境界,让他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上看透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后,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观自在菩萨照见的境界,并不只是针对“色蕴”而已,甚至是其他四蕴,以及经文后来在提到的六识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而里头很重要的一句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不生”,也“不灭”;即“不垢”,也“不净”;即“不增”也“不减”,当中的意义,正是要破除两边,扫荡二分。皆因人的基本思维架构,就是“二分法”。所谓“二分法”,就是人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先把事物分别成“A”以及其他一切的“非A”事物。而这种思维架构正是人类思维的最大局限。所以我们一旦被告知“不是这样的”,就必然会想“那就应该是这样咯”。如果告诉我们,“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的话,我们往往就会摸不着头脑。而佛教般若学派说“空”,正是要扫荡这种思维习惯,破除这障碍人对真理的契入的局限。
所以《心经》里头所说的“色”,是五蕴之一。而“空”则是一种破除二分,扫荡分别的禅定状态。当然,如果这要深入探讨,细细说清,那恐怕不写个几十万字是搞不定的。但是这里只是百度知道,可不是佛教论坛。而且以末学的能力也只能够说到这里了。惭愧。
末学合十。
所谓五蕴,是佛教对人类的生命形态的一种解释。
色蕴者,是指人对外在的形象、音声、等等,即是人从自己的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能够接受到得一切信息。
受蕴者,是指人接受了外在信息后所产生的感受、反应。
想蕴者,是指人生起了感受之后,在意识中所产生的念头、思想。
行蕴者,是指人的念头起来之后,所产生的想要行动的意志以及心念(不是指行动本身)。
识蕴者,是指承载人所有六识六根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所有认知的总和,是人的个体能够存在。一般来所,有六识、八识(六识之外再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之说。
而“空”这个概念,是佛教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这么说,“空”不是没有的意思,也不是什么都是无意义的意思,“空”要表达的是一种状态。“空”这个字的梵语原文是“sunya”,本来的意思是数学中的“零”。要知道,“零”这个概念正是来自印度而不是西方数学。阿拉伯数字本来没有“0”,而是从“1”开始的,因为西方的思想中,“零”就代表没有东西存在。但是在印度思想里头,“零”并不是不存在,或者这么说,“零”虽然代表没有东西,但是这种“没有东西”的状态,不也是一种存在吗?所以“sunya”是对人类思考模式反省的开端。而说“空”的话,就不能够不说“空性”,“空性”在梵文中的原子是“sunyata”。梵文里头,加上“ta”在字尾,就是表示说的是一种状态(所以翻译成“空性”,其实让人更难明白原来经文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心经》里头所说的“空”,是一种观照事物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在《心经》里头,开始是这么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起苦厄”。所以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进行一种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炼,并且应该是一种深入的禅定修炼。而这时,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经文用“照见”而不用“看见”,“发现”等等用词,可以理解为那是一种精神状态对事物的全面的契入,所以不能够简单的只是说“看见”,或者“发现”。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猜测,观自在菩萨在禅定时,看到的东西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他的精神境界,让他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上看透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后,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观自在菩萨照见的境界,并不只是针对“色蕴”而已,甚至是其他四蕴,以及经文后来在提到的六识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而里头很重要的一句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不生”,也“不灭”;即“不垢”,也“不净”;即“不增”也“不减”,当中的意义,正是要破除两边,扫荡二分。皆因人的基本思维架构,就是“二分法”。所谓“二分法”,就是人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先把事物分别成“A”以及其他一切的“非A”事物。而这种思维架构正是人类思维的最大局限。所以我们一旦被告知“不是这样的”,就必然会想“那就应该是这样咯”。如果告诉我们,“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的话,我们往往就会摸不着头脑。而佛教般若学派说“空”,正是要扫荡这种思维习惯,破除这障碍人对真理的契入的局限。
所以《心经》里头所说的“色”,是五蕴之一。而“空”则是一种破除二分,扫荡分别的禅定状态。当然,如果这要深入探讨,细细说清,那恐怕不写个几十万字是搞不定的。但是这里只是百度知道,可不是佛教论坛。而且以末学的能力也只能够说到这里了。惭愧。
末学合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3-19 05:46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是“有”,这里是讲有和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以此类推。
我没资格讲心经,如果你有兴趣,推荐你看成观法师的《心经系列》。网上搜“大毗卢寺”,那里的“经书图片免费下载”中可以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
我没资格讲心经,如果你有兴趣,推荐你看成观法师的《心经系列》。网上搜“大毗卢寺”,那里的“经书图片免费下载”中可以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