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22:44
- 提问者网友:辞取
- 2021-03-25 09:3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社会变异。东汉以来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变而为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站在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终于垮台。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新重视,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看重探究。在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其核心便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正是有对外在权威(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的人格和觉醒和追求。再加上时代的原因,黄巾起义前后始,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籍,连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既然如此,既定的传统、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古诗十九首》在表面看来颓废、悲观、消极地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就是那些公开宣传“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的破坏中取得的,而其它流传下来的优秀诗作,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交融在一起的。“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陈旧的礼法挡不住新颖的思想。才性胜过节操,薄葬取代厚葬,王弼超越汉儒,“竹林七贤”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诗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学问、节操、功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当然这里的“人”,是门阀士族。字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本来,有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门阀士族们的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有经学转向艺术,也并不奇怪。在哲学领域,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所以,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抒情诗、人物画这时开始成熟。而“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提出,是毫不偶然的了。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5.根据文意,下列对“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风度”是一种美学思想,一种艺术原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B.同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外在学问、节操、功业相比,“魏晋风度”更重视人的内在精神,人的存在和人格本身的价值。C.同两汉文化“动的行为”相比“魏晋风度”从“五彩缤纷的世界”,转向“五彩缤纷的人格”,更注重“静的玄想”审美追求从务实转向务虚。D.“魏晋风度”也有人生哀伤,但哀伤的是如何建功立业,没有颓废悲观,仍然充满慷慨之气,因此而同样具有美学深度。6.下列对“人的觉醒”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的觉醒”体现了对旧传统旧信仰的反抗,是一种区别于屈服外在权威的内在的人格的觉醒和追求。B.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人的觉醒”的典型音调。C.黄巾起义前后,战祸不以,疾疫流行,使人对传统、功业、学问、信仰产生怀疑,也是促使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重要原因之一。D.有了“人的觉醒”,社会意识形态便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外在的学问、功业转向潜在的精神、格调,因此有了抒情诗、人物画,有了哲学。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东汉以来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阻碍了“人的觉醒”的进程。B.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发展变迁,烦琐、迂腐、荒唐的两汉经学的崩溃,是 历史的必然。在自由议论争辩相当盛行的社会风气中,一种真正思辩的、理性的“纯”哲学,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也就应运而生了。C.《古诗十九首》“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等诗句公开宣扬“人生行乐”,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但其它流传下来的优秀诗作,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则体现”人的觉醒”。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底下是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价值。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19-09-19 04:30
5、C 6、D 7、B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19-08-31 20:12
收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