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赌博的人可以说因为无常,所以有输就会有赢,而后以侥幸心等待那个赢的时候;比如买彩票的人会说有中有不中,一切皆有可能,而后以侥幸心期待中头彩;再如有人可以说只要在路上走,总有捡钱而发财的可能。虽然从行为上讲是错误的认识,但是从概率理论上讲是对的。所以,应该怎样看待可能性的正面意义,如何正确理解“缘”的意义?
说什么命中注定、前世造就的因果等等是错误理解佛法的,这等于是在为“侥幸心理”做注解了。有的人可以说:正是因为无法知道前世因,所以各种果的可能性都存在,怎么就知道他没有中个500万元大奖的可能呢?
加内沙兄说的对,关键还是怎样如实知见佛法的问题。
从“诸行无常”能否推导出“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这句话应该如何全面理解才不致成为“侥幸心”的理由?
答案:5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13:59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2-20 05:11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2-20 05:50
诸行无常,除了指世间事物的无常变化,更是指生灭无常。 生灭就犹如一生的终点。但一切皆有可能是一种推敲性质的理论,而这可能性和现实面所反映的,未必是呈现同一种‘效果’。 比如说一个人从20楼跳下来是否可能生存?这可能性是有的。 但有多少人能做到? 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要做到这‘可能性’的条件?
的确。一切皆有可能的说法可能是来自‘贪’。但这必须具备以及满足所有条件才可能会发生。 这就是可能性。
如果要全面理解的话,那么就必须从现实面角度以及‘知见’的角度去切入。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具备无常性质,而‘可能性’也是具备无常性质。 从现实面可以了解到‘可能性’的无常性质是取决于‘条件’的成立。 能全面了解每件事物的‘成立条件’,那么这可能性就不是来自‘贪’,而是来自‘知见’。 这就是‘可能性’的正面意义。
要获得‘知见’就必须要实践佛陀教导,而实践佛陀教导就必须要去除‘贪’为第一要素。 只有在无‘知见’者上才有存在‘侥幸心’,而知见者就没有这种‘心’。
的确。一切皆有可能的说法可能是来自‘贪’。但这必须具备以及满足所有条件才可能会发生。 这就是可能性。
如果要全面理解的话,那么就必须从现实面角度以及‘知见’的角度去切入。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具备无常性质,而‘可能性’也是具备无常性质。 从现实面可以了解到‘可能性’的无常性质是取决于‘条件’的成立。 能全面了解每件事物的‘成立条件’,那么这可能性就不是来自‘贪’,而是来自‘知见’。 这就是‘可能性’的正面意义。
要获得‘知见’就必须要实践佛陀教导,而实践佛陀教导就必须要去除‘贪’为第一要素。 只有在无‘知见’者上才有存在‘侥幸心’,而知见者就没有这种‘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罪歌
- 2021-02-20 10:14
无常的意思就是变化快,事事难料,就也是说接下来发生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具体你要想预料其中的某一种可能性,那是你个人的事,但事情的客观发展是不会随你个人主观臆断的转移而转移的,就算碰巧被你蒙对,也只是碰巧!
- 2楼网友:十鸦
- 2021-02-20 09:19
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俱舍颂疏》说:「造作、迁流二义名行。」《大乘义章》卷二说:「有为集起,名之曰行。」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迁流转变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不是在刹那刹那之间迁流转变,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因为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它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譬如有情世间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根据经论所说,「无常」有二种,一为「念念无常」,一为「一期无常」。
1.念念无常:念,刹那的意思。《探玄记》说:「刹那者,此云念顷,於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可见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在世间所有事物中,变化速度最快的,莫过於我人的心念,根据《婆娑论》说:「一昼夜间,有六十四亿九万九千九百八十刹那五蕴生灭。」说明心念的生灭,刹那不住,比闪电还要迅速。《宝雨经》说:「此妄心如流水,生灭不暂滞;如电,刹那不停。」
除了心念是刹那不停、念念无常以外,任何器物由新到旧,都不是突然变化,而是刹那刹那间渐渐变化而成的,所以说「念念无常」。
2.一期无常:在一段时间内,迁流代谢,终归坏灭,称为一期无常。事实上,一期无常是由念念无常累积而来的。譬如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由刹那刹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
诸行无常之所以为三法印之一,是因为它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容易生起宗教心,努力修行;生理细胞的新陈代谢是诸行无常的现象,因此可常保身体的无限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事的新旧更递也是诸行无常的变化,因此一个社会有机体就能常显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机。佛陀当初之所以舍弃世间荣华,出家学道,是有感於人生的无常;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象来开示众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於佛陀对於诸行无常的体悟。《大般涅盘经》卷中说:「一切诸行悉无常,合会恩爱必归别离。」体念无常,能激发广大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护一切众生。
如实知见佛法,正解“缘”的意义~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过著中道的生活。所谓中道的生活,就是离苦乐二边,以八正道为行事指南的生活。
一般人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所以信仰佛教一定要吃苦。其实,从净土思想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说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譬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是黄金布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都是由金、银、?璃、玻?等宝合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虽然佛教也经常说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但是佛教讲苦,是因为「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它是一种方法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佛教对物质生活,不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热衷於物质的追求,因为过份放纵物欲,便无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也就是过「八正道」的生活;《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强调佛法的中道生活。因此,离於苦乐二边的生活,就是中道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太好是一边,太坏是一边,凡是落於一边的,就不能平衡,就有偏差。一般人因为常把好坏、有无、苦乐、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这就是缺乏中道的圆融智慧。如果我们能认识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仅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吹动,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於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 3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2-20 07:47
无常的意思就是变化快,事事难料,就也是说接下来发生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具体你要想预料其中的某一种可能性,那是你个人的事,但事情的客观发展是不会随你个人主观臆断的转移而转移的,就算碰巧被你蒙对,也只是碰巧!
- 4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2-20 06:47
难道不觉得问题很弱智??
所谓的"推导出"难道不是诸行中的一"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