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济失调症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1:35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2-08 21:15
什么是共济失调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2-08 21:34
问题一: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问题二:什么是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问题三:共济失调综合症 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首先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可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责任问题四:哪些原因引起共济失调疾病发生的呢 这个可以采取中医治疗 是可以治愈的 患者多大年纪 患病多长时间了问题五:平衡功能障碍和共济失调的区别是什么 百度一下吧..............问题六:哪些方法可检查出是共济失调 病情分析:你好。体格检查包括以下内容:1、指鼻试验共济失调时则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标。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共济运动无障碍,但闭眼时则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2、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的足跟常寻不到膝盖,下移时摇摆不定。3、快速轮替试验小脑损害时动作笨拙,节律不均。4、反跳试验小脑病变时.患者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5、过指试验前庭性共济失调时,上肢下降时偏向迷路有病变的一侧;感觉性共济失调时,闭眼时常寻不到检查者的手指。6、趾-指试验患者仰卧,上举大脚趾来触及伸出的手指。7、起坐试验小脑损害的患者髓部和躯干同时屈曲,双下肢抬起,称联合屈曲征。意见建议:辅助检查1、小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3、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4、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问题七: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头针
(一)取穴
主穴:平衡区、感觉区、语言Ⅰ、Ⅱ、Ⅲ区。
配穴:额顶带(前1/4和后1/4)、顶颞带、顶枕带。
额顶带位置:神庭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至后分为4等份。
顶颞带位置: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半寸的一寸条带。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显,则改配穴。主穴以28号1.5~2寸毫针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频率进行快速捻转,持续5分钟,间隔10分钟再捻转5分钟,重复3次出针。配穴:额顶带前1/4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4由前向后刺,顶颞带应用4根毫针由上向下接连透刺,而第1针须与额顶带后1/4针行交叉刺,每根毫针中间间隔1寸。采用轻而慢插针,快速而有力的抽气法,并行快速捻转1分钟,留针15分钟,期间可行针3次。上述方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的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一般劳动;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顾;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者。
共治共济失调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5例[4,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后顶、风府、巨骨、曲池、小海、外关、鱼际、犊鼻、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百会、脑户、大椎、风池、肩Yu、肩贞、肩髎、曲泽、足三里、委阳、太溪、昆仑、太冲。
(二)治法
上述二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沿着皮下浅表层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转,医者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胀感,说明进针过深,重新调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一般治疗5个疗程以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0%[2]。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衡区、运动区;2、肩髃 、曲池、足三里、环跳。
配穴:分2组。1、视区、晕听区、足运感区;2、手三里、合谷、肾俞、髀关、阳陵泉、太冲、昆仑。
(二)治法
采用第一组头针穴加第二组体针穴,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可依据病人情况,或用头针加针灸,或用头针加穴位注射。
头针刺法,一般单侧有病取健侧,双侧有病取双侧,针刺至规定深度后,快速捻转(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转3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3分钟,再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5分钟,最后1次捻5分钟即可起针。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药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100mg与川芎嗪注射液2ml。混合后注入所选体穴,每穴注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选3~4个穴位。隔日1次。
温针法:取28号1.5~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或提插补法,留针15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可置黄豆大艾团点燃,每次灸6壮。温针法为隔日1次。
上述方法头针可每日使用,穴位注射和温针可交叉或单独配合应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以共济运动、步态、构音、眼球震颤四项体征变化为指标。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生活或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改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主要体征明显改善,生活或工作基本得到改善;......余下全文>>问题八:共济失调是不治之症吗?能不能治好? 专家信箱:我患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年,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4年,构音障碍2年。于2008年春季开始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东摇西晃,如同醉汉,到2010年发展为走路跌跤,2012年春季开始独立行走困难,只能坐轮椅,此外2010年还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语速慢,乘车时视物复视,双手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穿衣扣纽扣困难,吃饭持筷笨拙,生活难以自理。自发病以来记忆力没有下降,但症状有所加重。家族中外婆、舅舅均得过此病,已去世。我想问一下专家共济失调到底怎么治才有效呢,能不能治好?解答:武汉中大脑科研究院神经内科陈翠萍主任医师找准病因追奔溯源治疗陈教授介绍说,各种病变均有可能会导致共济失调的发生。(1)周围神经病变:如各种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2)脊髓后索性病变:如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3)前庭迷路性病变如前庭迷路炎症。(4)小脑病变:如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等。(5)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了解症状明确患者病情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最易出现的症状。很多共济失调患者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共济失调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甚至卧床。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针对病情全面复合治疗陈教授介绍说,共济失调的治疗重在针对病灶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共济失调的治疗因不像其他急性病一样在短时间内能很快痊愈,患者家属要长期面对无法生活自己的病人,导致其对患者的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放弃治疗。家属的这种消极心态也影响了患者,使患者产生了自卑心理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家属应该接受事实,从各方面给患者幸福感和温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歧视、不过分照顾患者,经常鼓励患者,让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专家建议:对于共济失调的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提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才能将共济失调对患者的伤害减到最低值,一定要到专业医院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平衡区、感觉区、语言Ⅰ、Ⅱ、Ⅲ区。
配穴:额顶带(前1/4和后1/4)、顶颞带、顶枕带。
额顶带位置:神庭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至后分为4等份。
顶颞带位置: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半寸的一寸条带。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显,则改配穴。主穴以28号1.5~2寸毫针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频率进行快速捻转,持续5分钟,间隔10分钟再捻转5分钟,重复3次出针。配穴:额顶带前1/4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4由前向后刺,顶颞带应用4根毫针由上向下接连透刺,而第1针须与额顶带后1/4针行交叉刺,每根毫针中间间隔1寸。采用轻而慢插针,快速而有力的抽气法,并行快速捻转1分钟,留针15分钟,期间可行针3次。上述方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的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一般劳动;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顾;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者。
共治共济失调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5例[4,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后顶、风府、巨骨、曲池、小海、外关、鱼际、犊鼻、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百会、脑户、大椎、风池、肩Yu、肩贞、肩髎、曲泽、足三里、委阳、太溪、昆仑、太冲。
(二)治法
上述二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沿着皮下浅表层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转,医者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胀感,说明进针过深,重新调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一般治疗5个疗程以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0%[2]。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衡区、运动区;2、肩髃 、曲池、足三里、环跳。
配穴:分2组。1、视区、晕听区、足运感区;2、手三里、合谷、肾俞、髀关、阳陵泉、太冲、昆仑。
(二)治法
采用第一组头针穴加第二组体针穴,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可依据病人情况,或用头针加针灸,或用头针加穴位注射。
头针刺法,一般单侧有病取健侧,双侧有病取双侧,针刺至规定深度后,快速捻转(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转3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3分钟,再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5分钟,最后1次捻5分钟即可起针。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药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100mg与川芎嗪注射液2ml。混合后注入所选体穴,每穴注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选3~4个穴位。隔日1次。
温针法:取28号1.5~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或提插补法,留针15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可置黄豆大艾团点燃,每次灸6壮。温针法为隔日1次。
上述方法头针可每日使用,穴位注射和温针可交叉或单独配合应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以共济运动、步态、构音、眼球震颤四项体征变化为指标。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生活或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改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主要体征明显改善,生活或工作基本得到改善;......余下全文>>问题八:共济失调是不治之症吗?能不能治好? 专家信箱:我患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年,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4年,构音障碍2年。于2008年春季开始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东摇西晃,如同醉汉,到2010年发展为走路跌跤,2012年春季开始独立行走困难,只能坐轮椅,此外2010年还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语速慢,乘车时视物复视,双手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穿衣扣纽扣困难,吃饭持筷笨拙,生活难以自理。自发病以来记忆力没有下降,但症状有所加重。家族中外婆、舅舅均得过此病,已去世。我想问一下专家共济失调到底怎么治才有效呢,能不能治好?解答:武汉中大脑科研究院神经内科陈翠萍主任医师找准病因追奔溯源治疗陈教授介绍说,各种病变均有可能会导致共济失调的发生。(1)周围神经病变:如各种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2)脊髓后索性病变:如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3)前庭迷路性病变如前庭迷路炎症。(4)小脑病变:如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等。(5)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了解症状明确患者病情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最易出现的症状。很多共济失调患者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共济失调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甚至卧床。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针对病情全面复合治疗陈教授介绍说,共济失调的治疗重在针对病灶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共济失调的治疗因不像其他急性病一样在短时间内能很快痊愈,患者家属要长期面对无法生活自己的病人,导致其对患者的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放弃治疗。家属的这种消极心态也影响了患者,使患者产生了自卑心理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家属应该接受事实,从各方面给患者幸福感和温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歧视、不过分照顾患者,经常鼓励患者,让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专家建议:对于共济失调的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提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才能将共济失调对患者的伤害减到最低值,一定要到专业医院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