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伏天和大暑,哪个温度高?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01:55
- 提问者网友:蓝琪梦莎
- 2021-03-22 08:15
上海大伏天和大暑,哪个温度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3-22 08:42
三伏天的推算方法:
中国传统农历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就是每一个日子,都用天干和地支交叉排列标识。天干包括10位元素,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包括12位元素,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u第一声)、亥。农历中的每一个日期都有天干地支标识,例如某一天标为甲子日,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是丙寅日……就这样一直推演下去。
知道了天干地去纪年法以后,我们就可以推算三伏天了。
一、一伏:入伏是哪天,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农历中的夏至节气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三伏天就开始了。那什么是庚日呢,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为天干总共10位,从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固定是10天。
二、二伏:二伏是哪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至立秋节气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之间的日子,就是二伏。二伏多少天?二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只有四个庚日,中伏是1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是20天。
三、三伏(末伏):,三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段,是从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日。三伏多少天?三伏固定是10天。
我们知道了如何推算三伏天之后,就可以知道2017年入伏是哪天。2017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己卯日),6.22庚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6.23辛巳日…7.2庚寅日(夏至后第二个庚日)…7.12庚子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一伏第一天)…7.22庚戌日(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中伏第一天)…8.1庚申日(夏至后第五个庚日)…8.7丙寅日(立秋)…8.11庚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三伏第一天)8.21庚辰日(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因此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大暑之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何为三伏?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小结:三伏天是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每年中最热的天气,在这天大家要多注意防暑,不要让寒气进入身体。
中国传统农历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就是每一个日子,都用天干和地支交叉排列标识。天干包括10位元素,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包括12位元素,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u第一声)、亥。农历中的每一个日期都有天干地支标识,例如某一天标为甲子日,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是丙寅日……就这样一直推演下去。
知道了天干地去纪年法以后,我们就可以推算三伏天了。
一、一伏:入伏是哪天,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农历中的夏至节气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三伏天就开始了。那什么是庚日呢,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为天干总共10位,从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固定是10天。
二、二伏:二伏是哪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至立秋节气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之间的日子,就是二伏。二伏多少天?二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只有四个庚日,中伏是1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是20天。
三、三伏(末伏):,三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段,是从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日。三伏多少天?三伏固定是10天。
我们知道了如何推算三伏天之后,就可以知道2017年入伏是哪天。2017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己卯日),6.22庚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6.23辛巳日…7.2庚寅日(夏至后第二个庚日)…7.12庚子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一伏第一天)…7.22庚戌日(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中伏第一天)…8.1庚申日(夏至后第五个庚日)…8.7丙寅日(立秋)…8.11庚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三伏第一天)8.21庚辰日(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因此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大暑之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何为三伏?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小结:三伏天是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每年中最热的天气,在这天大家要多注意防暑,不要让寒气进入身体。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3-22 10:38
ovides nutritious f
- 2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3-22 09:13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三九_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