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俱芦洲出什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什么含义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9 18:48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5-19 03:04
北俱芦洲出什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什么含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5-19 04:06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漫话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王 振 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这首受到人们普遍赞赏、传诵而经久不衰的《谒金门》,被评价为历代传下描写闺怨的少数优秀词作之一,作者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丞相,也是唐、五代存词最多的作家。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有一段涉及此词的记载:
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他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著名词人。这段诙谐的对话,说明李璟对此词赞叹之情已溢于言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当然冯延巳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少妇的思绪荡漾。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冯延巳正是用流动不稳定性的物理画录像,将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美藉华裔流体力学家易家训1980年在其《Stratified flows》(《分层流动》)一书中,曾用这一名句以及李璟与冯延巳那段精彩的对话,作为“流体动力学稳定性”一章的开头。他的好友、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冯元桢将这句话用毛笔写出,放在这本英文著作第四章的起始,让人看了十分新鲜。
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形态的流体运动受到某一扰动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态的运动情况。风吹过水面引起波浪的不稳定性问题,是流体力学中著名的“风生波”问题。实际上在古诗词中,还有不少涉及风生波这一流动不稳定性过程的诗词。
有关“风生波”的古代诗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好几首诗均涉及了到他所观察到的风生波的现象。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野次即郊外,横吹是乐府横吹曲辞,出自北方的军中音乐,多在马上演奏。诗首句写奏乐者的姿态,接下来以景写声,描绘了眼前景色。乐声如微风使柳枝摇曳,使池塘表面水波荡漾,掀起了听者情感的波澜。哀怨的笛声,使来自北方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
《送汾城王主薄》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表达了诗人傍晚送客远行、告别时对友朋依恋难舍的深情厚意。送到东桥这个地方,相互道别,望着客人远去,这时诗人的心境,己如“微风起夕波”那样不平静了。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船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叙说了诗人黄昏日暮在盱眙县(唐代属楚州,今属江苏省)泊舟孤驿时的见闻与感受,这时风也吹得河面上兴起了波浪。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范成大《眼儿媚》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毂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春日的慵懒恰似池塘里静静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涟漪就像春愁泛起。碧碧缓缓波荡(溶溶曳曳是指荡漾的样子),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波浪,又将微波抹去。
风生波是流动不稳定性的过程
当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时,马上就会引起细小的波浪。而风一停止,波浪不久就会消失。但如果风持续地吹送(或足够大),则会产生波长较长的波......余下全文>>
—漫话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王 振 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这首受到人们普遍赞赏、传诵而经久不衰的《谒金门》,被评价为历代传下描写闺怨的少数优秀词作之一,作者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丞相,也是唐、五代存词最多的作家。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有一段涉及此词的记载:
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他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著名词人。这段诙谐的对话,说明李璟对此词赞叹之情已溢于言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当然冯延巳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少妇的思绪荡漾。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冯延巳正是用流动不稳定性的物理画录像,将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美藉华裔流体力学家易家训1980年在其《Stratified flows》(《分层流动》)一书中,曾用这一名句以及李璟与冯延巳那段精彩的对话,作为“流体动力学稳定性”一章的开头。他的好友、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冯元桢将这句话用毛笔写出,放在这本英文著作第四章的起始,让人看了十分新鲜。
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形态的流体运动受到某一扰动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态的运动情况。风吹过水面引起波浪的不稳定性问题,是流体力学中著名的“风生波”问题。实际上在古诗词中,还有不少涉及风生波这一流动不稳定性过程的诗词。
有关“风生波”的古代诗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好几首诗均涉及了到他所观察到的风生波的现象。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野次即郊外,横吹是乐府横吹曲辞,出自北方的军中音乐,多在马上演奏。诗首句写奏乐者的姿态,接下来以景写声,描绘了眼前景色。乐声如微风使柳枝摇曳,使池塘表面水波荡漾,掀起了听者情感的波澜。哀怨的笛声,使来自北方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
《送汾城王主薄》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表达了诗人傍晚送客远行、告别时对友朋依恋难舍的深情厚意。送到东桥这个地方,相互道别,望着客人远去,这时诗人的心境,己如“微风起夕波”那样不平静了。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船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叙说了诗人黄昏日暮在盱眙县(唐代属楚州,今属江苏省)泊舟孤驿时的见闻与感受,这时风也吹得河面上兴起了波浪。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范成大《眼儿媚》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毂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春日的慵懒恰似池塘里静静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涟漪就像春愁泛起。碧碧缓缓波荡(溶溶曳曳是指荡漾的样子),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波浪,又将微波抹去。
风生波是流动不稳定性的过程
当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时,马上就会引起细小的波浪。而风一停止,波浪不久就会消失。但如果风持续地吹送(或足够大),则会产生波长较长的波......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