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3:40
- 提问者网友:你独家记忆
- 2021-02-21 05:47
为什么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2-21 06:30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科学与学科没有国界,部分学科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
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扩展资料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中学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探究性和创造性,同样是语文科必不可少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语文学科
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扩展资料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中学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探究性和创造性,同样是语文科必不可少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语文学科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2-21 07:43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组徐有祥
语文组徐有祥
新一轮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随着世纪末的临近而越来越热烈,也越来越深入。《语文学习》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讨论文章。从这些文章来看,持人文说的占多数;或者有些文章并没有明确自己主张人文说,但对工具说的批判却是很鲜明的。不过,分析这些文章,其中有不少实际上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而是语文内容性质的分析,有的甚至是语文教学的反思。例如,最近几期上的几篇文章,分别提出了“语言文化”、“言语”和“能力型的人文学科”等观点。其中,语言文化观是跳出“语文教学本身的圈子”、“站到国家、民族的立场”提出来的。文章着重论述的是语言文化教育的具体内涵,即:文学教育、语言教育、汉字书法教育。言语观是从语言学的言语概念出发,指出言语就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共轭点’”;文章认为:语文学科就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学习,在各种“言语行为”中,进行内化,再外化,形成能力,最后运用。而“能力型的人文学科”干脆就“从教学目的看学科性质”。我们认为,这类文章首先在研究的立足点上存在问题,其论证又为语文内容的牵引而导致推论的失误,结果将语文内容的性质当作语文学科的性质。这是研究方法上的失误。
另外,更多的讨论文章,包括工具说和人文说,几乎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语文学科性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是什么关系?实际上,不解决这一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学科的属性问题。因为,事实上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都存在着;有人因此认为是二“性”并重,几乎可以立即肯定是犯了二元论错误。
一、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以我们设立该学科的目的作为立足点。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工具论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即以‘语文’为中心内容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必须从语文课程价值入手来研究语文课程性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从学科目标出发来探讨学科性质,是一条正确的研究途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为,我们之所以设立某一学科是根据我们的需要而设立的。我们所设立的这一学科的性质应该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该学科的性质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弃之而另寻它路。我们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所以,我们在中小学设立了数学课;我们需要造就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大学设立了经济管理系,或者干脆就有经济管理学院;同样,我们不会依靠化学课来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所以,要考查语文学科的性质,其立足点应该是该学科的学科目标。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学科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恐怕也并不难。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规范、丰富的语言,培养他们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老当年给这门学科定名时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体现了这一目标。现实中人们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级各类考试,如全国统一的“高考”、各省市单独进行的“中考”,都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第一目标的。当然,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决不是只以培养语言能力作为唯一目标,它还要进行道德品质、人文思想等到多方面的教育,但那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的人文教育,它既不是语文学科专有的,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它和语言教育的关系也是个宾和主的关系。试想,我们如果要设立一门目标是人文教育或思想教育的学科,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设立“人文”课或“思想”课,而要设立“语文”课呢?同样,我们如果不是以语言教育而是以人文教育或思想教育为目标,那么,事实是:我们现在的历史、物理、政治等等学科就已经在进行了,只要再丰富其内容,就完全可以承担了,语文学科就不需要设立了。所以,对于语文学科的设置目的,只要我们不作盲人摸象般顾局部而失整体的考察,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以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为目标的,那么语言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在不混入教育性质(那其实是决定教学方法的,不影响课程性质)的前提下,课程要素的性质决定课程性质,这是必然的。相反,如果一门学科的性质与这门学科的学习要素的性质不一致,那才荒唐呢。汽车的本质是工具,生产汽车会不以生产出会跑的工具而以生产供观赏的工艺品作为该制造业的根本目的?汽车的工具性决定了该制造业的根本属性;同样,汽车的工具性也应该是汽车驾驶学科的本质属性。这里,我们不能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的性质融合在一起考虑。依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应该以训练为主。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不再赘述。
这里还有必要纠正另外两点误会:
1、有人说,“工具”用来指语言,本来就是比喻,不能作为定义,更不能“把语言的定义直接引申为语文科的定义”(指语言工具性结论的产生过程)。这实际上是对语言定义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任何一本语言学书上都是将语言定义为“一种声音符号系统”。我们通常称它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或“思维、交际的工具”,是侧重于语言功用而言的,是从语言功用的角度提示语言的属性。“工具”不是语言的定义,不等于说“工具性”不能表示语言的属性。国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具,但可以说国家有工具性,因为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有人认为,以语言的工具性来解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以语言学的理论诠释非语言的东西(指语文)”,必会“一再碰壁”。我们认为,以语言的工具性推导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说得通的,如果非要割断二者的联系,那必然会导致一种不可知论;难道以学语言为主的学科不以语言学理论作为基础,反以别的什么理论作为基础?那不越离越远了吗?我们同样认为,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可以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因为语文学科中有许多语言的东西),但不是全部,不是全部语言学的理论都能用来指导语文教学,也不是全部语文教学的理论都只能建立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反对那种“用语言学中的术语和概念来解释语文及其教学的根本问题”,但我们提倡在语言学理论乃至其它一切对语文教学有益的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张志公先生语),一座能让学生更迅速、更有效的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桥”。
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样,语言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不只存在于语言中,它还存在于语文的内容中。语文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第二属性,它是使语文得以与其它工具性学科区别开来的属性,和工具性是宾和主的关系。
换言之,我们设立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门工具,这样就把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和其它非工具性学科区分开来。语文的工具性是其第一属性。而同属于工具性学科的也绝非语文这一门学科,语文必须要有其自身的特点,使自己与其它工具性学科有所区别。否则,它在工具性学科内就不能单独成为一门学科,它也就不会存在。它的这种区别于其它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第二属性。如果用分级来比方的话,第一属性为一级,第二属性为二级。一级属性将语文从众多的学科中归划入工具性学科,二级属性又将语文与其它工具性学科区分开来而成为具有其独立特点的工具性学科。就如同“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动物”是人的一级属性,将人与植物、微生物区别出来而归入猫、虎这一类生物中;而“高等”又使人有别于腔肠、爬行等类动物而成为与猿猴、狒狒等灵长类动物同类,这就是它的二级属性;还有三级属性,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就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分开来了。语文学科的二级属性如前文所述是它的人文性。这一方面是它的课程要素(语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它的课程内容(课文)所决定的。其中,语文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体,因为语文学科主要是以课文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那么课文所必然负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自然要比单纯语言的人文内容要丰富得多,而且其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效果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产生更为有效的教育效果。
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即: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崇高人文精神的人。这也是整个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这一点自然很难达到,甚至可以断言根本不可能使全部或大部受教育者达到;而且,它还是有层次有过程的。就像从生命的原始状态进化成人的只有人这一种生物,而人的进化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样。语文教育的过程要经历识字、读书和自由表达思想(如写作)这样的过程。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恐怕还是应以前两者为重,逐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而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语文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以前大学非中文专业就没有“大学语文”这一科)。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则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思想的探讨。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比如作家,他们对语言的进一步学习、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已经退居其次,而对人生、对社会感悟和思考则升为第一位;一旦他们的人文探索有了一定的成果,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娴熟的语言表达出来,与社会共享,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所提高。当然,人的人文教育也不是非得等到具备了一定语言能力之后才能进行。就语文学科而言,它始终贯穿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只是与语言教育相比是宾和主的关系。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要有效、迅速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着单纯的语言训练和以对语言所负载的思想的理解来提高学习效率两种途径。而语言本身的人文性和语文内容的人文性决定我们只能走第二条路。教学实践也反复验证了这一点。有人说,这就是语言这一工具区别于其它工具的特别之处。如果这是针对语言的人文性而言,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从工具掌握的方法来看,它与其它工具的掌握无本质的不同。任何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与该工具所作用的对象都是分不开的,驾驶汽车能够脱离道路单纯讲驾驶技术吗?而以对语言的理解来加强语言训练,这里面必然有个平衡问题,即:是侧重于语言的训练还是侧重于语言思想的理解。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这是有阶段性的。大致说来,小学低年级应该是以语言训练为主;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应加强课文人文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而高中阶段,人文性的前导作用所占份量应越来越大,但仍不能丢掉语言训练。这大概也是许多人一直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琅琅书声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一平衡的把握问题,许多人发出感概:历史上正是因为对这一平衡把握的失衡,或偏重思想教育,或偏重工具训练,导致语文教育总是低效率,教训何其惨痛!严格地说来,这里面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其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学方法的不成熟,而不是语文工具论的罪过。我们的语文教学想摆脱对这种平衡的把握而希图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途径,可以断言是无出路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语文工具论批判》一文树立语文工具论靶子的时候,也注意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基本属性”和“重要属性”的说法。但遗憾的是,文章没有能够给以足够的重视,反而一并将之斥为“二元论”。我们认为这是李海林老师的一大疏忽。
- 2楼网友:行路难
- 2021-02-21 07:18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