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个官名,唐朝叫内相,请问是什么官名?
答案:5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10:34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3-23 21:36
古代的一个官名,唐朝叫内相,请问是什么官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3-23 21:56
1、内相唐、宋翰林学士别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宋亦称翰林学士为内相,亦称内翰。
2、《新唐书·陆贽传》载:“始,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
3、《新唐书·;百官志一》说: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
2、《新唐书·陆贽传》载:“始,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
3、《新唐书·;百官志一》说: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3-24 02:22
翰林学士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
- 2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3-24 01:11
内相唐、宋翰林学士别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宋亦称翰林学士为内相,亦称内翰。
- 3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3-23 23:44
你好,内相这个官民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不过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来看年代是在唐代,也不是管理宫廷的宦官,更倾向第一种意思:
1、内相唐、宋翰林学士别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宋亦称翰林学士为内相,亦称内翰。
2、内相另有一义,指宫中太监。《红楼梦》第八三回:“门上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呢。’……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
1、内相唐、宋翰林学士别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宋亦称翰林学士为内相,亦称内翰。
2、内相另有一义,指宫中太监。《红楼梦》第八三回:“门上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呢。’……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
- 4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3-23 22:23
翰林学士, 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书,提供参考意见,是皇帝的内臣,在皇帝身边侍奉。因为其对皇帝的影响力巨大,常常参与中枢决策,故将其成为内相,与外朝(正式的行政机构,如参知政事、仆射等)相对应。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