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论语,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0 03:21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5-09 16:30
依据论语,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05-09 18:0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孔子说:能够自我反省,责备自己重,而责人轻者,怨恨自然远离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孔子说:相处整天,言谈从未论及仁义,好使小聪明,专弄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这种人实在难以教化啊!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孔子说: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孔子说:君子庄敬自处而无所争,与人和睦相处而不营私结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推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就连他的言论也不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这个字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辞,但是话讲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个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白话)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为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以恩德报答仇恨,如何呢?孔子说:那将如何报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无私报答仇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白话)孔子说:能够自我反省,责备自己重,而责人轻者,怨恨自然远离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孔子说:相处整天,言谈从未论及仁义,好使小聪明,专弄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这种人实在难以教化啊!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孔子说: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孔子说:君子庄敬自处而无所争,与人和睦相处而不营私结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推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就连他的言论也不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这个字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辞,但是话讲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个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白话)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为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以恩德报答仇恨,如何呢?孔子说:那将如何报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无私报答仇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5-09 21:06
说的是做人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苛求别人。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不能光说不练。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自己不提升自己,却说别人没有眼光是最不可取的。君子以修身为先。
- 2楼网友:鸽屿
- 2021-05-09 20:37
论语整整一部书讲的就俩字——中庸。
中庸之道,即便 中和 之道,是中国人实践了几千年也沉淀了几千年的为人处世之道。
- 3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5-09 19:36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4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5-09 19:21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 5楼网友:狂恋
- 2021-05-09 18:35
告诉我们,在学习方面一定要能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要能不断创新,推陈出新;要坚持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习还要多思考,用心去领会;学习要能向他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在做人方面要能不断反省自己,保持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提高;还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己;做人还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