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表达了海子怎么样的感情?

答案:6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9 14:21
从时代背景与海子的生活经历说吧
最佳答案

我认为是对生活的无限向往,本质上说,他是热爱生活的,但是他又对现实不满。所以。。。他到地下去寻找他的美好人间去了 ~~~

全部回答
也许我看的不够全面但是我觉得海子 是有一种博爱的心肠,我只愿的意思是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对大海,背对世俗,其中也寄托了把祝福给别人们自己却难以在尘世中找到幸福的哀叹。

我说个最短的哈。主要是说的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对待生活要开朗,不要过于苛求

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他以创作长诗(诗剧)为目标,也写了大量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的生命中两难的心境。教师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尽可能多找一些海子的诗来读一读,从了解海子的创作观念中找到鉴赏本诗的突破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所有的梦想、祝福和温暖,都集中在这八个字上。而在读着这八个字的我们,又何尝没有那样的梦想、祝福和温暖呢?诗人海子的生命是脆弱的,脆弱得他没有勇气将自己的生命献给自己面朝的大海;诗人海子的生命是悲伤的,悲伤得他舍不得将自己冰冷的躯体,掩藏在一片春暖花开之中。大海也罢,春暖花开也罢,诗人在结束生命前,一定都没有见到。我不知道当诗人躺在铁轨上,想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的时候,是否掉下了眼泪?当火车即将压过他身躯的时候,诗人的脑子里是否有一片春暖花开的情景?   冰冷的铁轨,温暖的花,这是怎样一种悲恸人心的对比啊!就在这样悲恸人心的对比当中,我们却无法寻得哪怕是一滴眼泪的痕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死去的诗人为我们留下的。对于海子,似乎只要记住那八个字和一根冰冷的铁轨,就已经足够。 涌现和朝向也意味着整个面容在承受,因为面容本身最为丰富和变化?因为面容是暴露,是接受? 面容这里不会遮蔽?不会隐藏,只是暴露?而诗人想做的是:面容要朝向,要转向——可能以前没有转向和朝向过,现在要转向和朝向?朝向哪里?——大海!为什么是大海?朝向大海,是让面容接受整个大海的拥抱?因为大海的宽阔或开阔,所以面容要朝向整个宽阔的大海?当然,诗歌这里一方面是习语或成语,一方面是比喻,或者不接近是比喻,而是起兴和暗示,大海暗示了什么?为什么是面朝大海——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那是整个的世界?   而面向春暖花开呢?意味着满面春风?满面含着春风,被春风渗透?——春天是转暖的季节了,花朵将要开放,面容朝向这些要呼之欲出的事物,或者要去感受到这个要来的季节的打开和开放,春天是事物苏醒的时刻,是可以感受到事物呼之欲出的变化的时刻,这也是整个感受的打开,整个的身体渴望被激发,涌动起来。这个激起的力量不得不被强调。因为后面的“从明天起”的起也是激起的姿态化的语言。   大海敞开了空间,而春天指引着时间性的感受,二者一起建立起来什么呢?大海就是整个的世界——我们在下面会读到周游世界,向每一个人的问候,这个问候和祝福是天空的闪电也是所有的河和山的,甚至包括无名的陌生人,意味着是整个的世界或天地,甚至包括世界中的外在的陌生的世界。能够如同春天般去感受整个世界,这是诗歌建立起来的“世界感”——对整个世界的感受——诗歌可能还是唯一能够唤起我们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感受的语言了?   这个世界感就是无用的话语?我们如何能够使用整个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感——是海子诗歌写作的秘密?如同一禾写世界的血,世界的屋宇?显示一种世界感的姿势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春天,十个海子复活,复多的海子复活,也是诗歌的复活,因为海子诗歌已经复活了汉语诗歌的姿态。死于西方节日复活节的海子是否在诗歌的意义中渴望复活,但是,没有自身的复活的,只有它者在我之中的复活,只有身体姿势在语言中的复活,在转身中的闪现。
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内容简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但诗人又用实际行动拒斥了对生活的介入——这首诗,如果和诗人的具有诗歌史文本意义(或是作为诗歌文本的一种完成)的行为相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构成反讽式的分裂。在这首诗里,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未能遮蔽诗人对于“幸福”的抒写中的内在分离和矛盾,对“幸福”的表述在诗歌情绪的延伸中产生了歧变。而诗中的自我申诉也构成反讽式的消解,呈现出诗人的生存及思考中无法逾越的困惑。 “从明天起”表示时间上的断裂,和过去、现在形成间隔,似乎意味着姿态和目光的转移;“从明天起”,语气的断然,像一个单纯的少年在下决心:“从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然而诗人已选择了的理性自觉的心灵探索无法轻松地中断。 “做一个幸福的人”,作为一个具有自主自为能力的人,诗人自然有选择生活的自由,他可以选择去感受“幸福”。这里的“幸福”被限定在日常生活的意义范围内,主要指向满足日常欲望(物质的以及情感的)、享受世俗快乐,例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与亲人通信,等等。可以在“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过程中,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欲望的满足具有接近幸福感的可能。从诗句表层含义看,似乎诗人正走出自我的心灵重轭,试图理解、接受、融入“每一个人”所能理解的“幸福”之中;但同时又矛盾重重。在诗人心目中,这种“幸福”更多是一种被体验的过程,它距离诗人苦苦追寻的理想境界仍很遥远——“幸福”在这里仍然是一个等同于世俗快乐的、在“尘世”中被追寻的东西(过程)。“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的诗人不会停留、满足于此。这一点在第三章中得到明示。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告诉”意味着沟通,和人们交流、讨论关于幸福的感受和体验,没有了“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舒婷《致橡树》)的清高和孤傲;“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精炼地表述了一种体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往往是在一瞬间,如同闪电一般的短暂;而就在“幸福”的那个瞬间,那种感受是如同闪电般的直击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 这样的激情甚至引发了诗人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的浪漫想象与冲动,显示了一种“走近”、“亲近”的姿态。“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我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洋溢在海子的抒情诗中的种种奇妙而热烈的情感,都与这种审美判断有关。”(臧棣《向神话致意》)。因而,这种亲近,更多是在与自我生命的内在意识对话,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关心的仍是抽象的命题(这些抽象的命题和思考同样普遍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观念的表述中),具有形而上的指向和自赋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在表面的亲近中透着本真的孤绝。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想象自己有这样一个既可以喂马劈柴关心粮食蔬菜的房子(在现实生活——尘世中的位置),又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超越尘世的理想彼岸)的姿态和空间。也许,就像他喜爱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拥有的那座木屋。这句话在诗的首章末尾出现,表达了既能融入尘世的日常幸福,又保持作形而上之观照和思考的愿望;但在第三章末尾,同样的句子,加了“我只愿”这一表示祈使的词语,却表达了另外一种选择,面朝大海,同时就是背对尘世,他将“在尘世获得幸福”的祝福赠予“陌生人”(或者说是“每一个人”),自己还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 “春天”,“春暖花开”都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想象之境;“春天”带来“光明的景色”,这是渴望“复活”的诗人(《春天,十个海子》)想走进的。 在关于“幸福”的感受和想象里,“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 但是,“马”在海子诗中又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喜爱以“马”作为自己到达理想之境的载体,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七月不远》)等等,“马”有时成为诗人高蹈理想的人格映证:“在长长的,孤独的光线中/只有主要的在前进/只有主要的仍然在前进/没有伙伴/没有他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受到天地的关怀”(诗剧《太阳》)。因此,“马”在诗中出现,暗示着对尘世幸福留有怀疑,即刻准备出走的“先行者”姿态。 综观全诗,诗人对“幸福”的抒写有一个潜在的转移过程:在第一节,抒情主人公的简洁明快的表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宣告了他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的行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蔬菜等等;第二节诗人表述了“幸福”往往是一种瞬间的强烈体验,“幸福的闪电”,类似于本雅明描述的那种引起“震惊”感的“体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骑马周游世界(或这样的想念),甚或仅仅是关心粮食蔬菜,都会对尚未真正完全投入现世生活的诗人带来种种新奇的、触动平常心的体验。此在的“幸福”可以言说,是共同的经验,可以与他人交流、共享。而幸福的闪电所能告诉诗人的,诗人将乐于和别人分享的,本身不具备建立在个体独立而艰辛的探索基础上的独特意义,也无法从中实现主体意识。到了第三节,诗人最终从对幸福的渴望中间离出来,将自我和幸福的追求者区分开:“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给”、“为”、“愿”都是表达祈愿、施与的动词,表明了诗人真诚祝福他人,但自己选择了离开、不介入、拒绝被尘世渗透的姿态和生存方式。诗中的“你们”最终变成了“他们”,成为对“他者”的观照。 在诗的起首的那种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幸福”的所指,在诗中被不断地延宕和消解。生存和经验的封闭、局限状态,会助长现实虚空感;或者诗人只能将自己的存在悬系于形而上的层面上,和对于“幸福”的想象感受比较起来,诗人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追问和内心矛盾困惑的痛苦:“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答复》);“在火光中 我跟不上那孤独的/独自前进的、主要的思想”(诗剧《太阳》)的痛苦——思考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更为沉重实在,构成了海子诗歌的精神核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难得流露的纯真明快,并不能表明诗人已走出困惑 ,对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寻以及随后堕入的怀疑已成为诗人无法摆脱的困境。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探索,到1989年诗人感到了疲惫,在最后的创作中写了不少抒情诗,最后一首诗作《春天,十个海子》即表达了在春天从“沉睡”中复活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意识到自身的分裂:“十个海子”和“最后一个海子”如此的不同,几乎没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中同意能够读到这种自我分裂——在情绪的延展中分离出差异化了的诗人内心声音。而诗人认可的最终还是退回到自我世界和主观情境中的那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写于1989年3月14日诗人去世前不久的诗句似乎是一个预言。 川端康成《临终的眼》里引用芥川龙之介《给一个旧友的手记》的话:“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可否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长久以来感觉到“黑暗从内部升起”(《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的海子的一线游离的思绪。 无法复活的海子,随着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精英意识的逝去而成为神话(诗人西川称他为“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在《怀念》的开头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从90年代初起,他的诗歌被批评家广泛关注,甚至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海子热”。 赏析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撇开海子的身世,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写作时间,将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这首诗的语言及意蕴揭示上。 一、题目 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就其语言表层分析,一望便知,一看就懂,然而,我们心底总涌动着两种思维的焦虑: (1)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 (2)“面朝大海”如何看得见“春暖花开”?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海子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如“春暖花开”至少有(1)房子的布置(2)周围的景色(3)诗人的心情等日常意蕴,然而在这里被海子泛化为一种幸福感了,从而让我们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二、结构 第一章:最核心的语言是两个“从明天起”,并点出“幸福”这个中心意念。很显然,今天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海子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 第一章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二三两章主要讲精神层面的事:通信,祝福。需要指出的是,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 三、语言 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喂马,劈柴,如何能周游世界?海子是喜欢周游世界的,每每把身上的钱花得精光,因此他的周游,不是基于物质的,主要是精神的流浪。 (2)“幸福的闪电”。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 (3)“给每一条海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 (4)“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第一章:以两个“从明天起”对称引出幸福,明确点题。 第二章:以一个“从明天起”暗合第一章的幸福体验,以写信来阐释幸福,句法不是对称,而是以“幸福——幸福的闪电”进行内在的勾连。 第三章:未以“从明天起”引文,但以“取名”暗合新生,表示从明天起的新生式幸福和理想,且以陌生人与熟悉人对举,最后以我只愿落脚,一个傲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显得无比高大。句法采用的是外在的排比(亲人,陌生人,我)和内在的排比(三个愿你)布篇,非常富有气势。
海子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自此,走向了城市。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卧轨自杀。8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西方各种流行思潮涌入中国,人们处于思想解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诗坛也十分兴盛。继“朦胧诗”掀起的大潮之后,又出现了各种“后朦胧诗”流派,如“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团体,海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与文化复兴的年代。海子大概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创作的,他的创作只持续了七年左右,却留下了200余首抒情诗和七部长诗。叶赛宁是海子生前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并创作了组诗《诗人叶赛宁》里来表达他的赞美之情:

星月朗朗

野花的村庄

湖水荡漾

野花!

生下诗人

湖水在怀孕

在怀孕

一对蓓蕾

野花的小手在怀孕

生下诗人叶赛宁[8]P325

对于叶赛宁在城市里的迷失自我,海子也表现出深深的惋惜:

我本是农家子弟

我本应该成为

迷雾退去的河岸上

年轻的乡村教师

从都会师院毕业后

在一个黎明

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

一起陷入情网

但为什么

我来到了酒馆

和城市[8]P330

叶赛宁深深影响了海子,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二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可以说,海子是叶赛宁的迟到的知音。

在诗歌创作上,海子与叶赛宁一样坚持民间立场。他的诗歌有一种浓重的乡土情结。海子在15岁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安徽农村的生活对他的思想观念、人格情趣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海子的同乡、诗人简宁说:“我几乎在你所有诗篇里都能辨认出一种安庆老乡古朴的声调,你写下的‘麦子’、‘夜晚’、‘月亮’、‘水’等等,都有着怀宁县丘陵黄土的骨血。”[9]P70因此简宁把海子称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乡土诗人”。[9]P71在海子的诗歌中,如麦子、麦地、谷物、月亮、村庄、河流、雨水,这些乡村生活的经验构成了海子诗歌的意象体系。

如果说叶赛宁的诗歌主要表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其实,海子的诗歌也表达了同一主题。创作于1987年的长诗《土地》有一个简短的题记:“土地死去了,用欲望能够代替它么?” [8]P555海子说:“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 [8]P889这里清晰地表达出构成与土地巨大冲突的并企图代替它的,是被称之为“欲望”的东西。这首诗的不止一个部分,都提到了这种“土地”和“欲望”的冲突:

现代人 一只焦黄的老虎

我们已丧失了土地

替代土地的 是一种短暂而又抽搐

的欲望

肤浅的积木 玩具般的欲望[8]P627

这里用了“肤浅的积木”、“玩具般的欲望”,来形容与土地相对立并取代土地的那种东西。不难看出,在这种冲突的背后,可以看作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冲突,更确切地说,是城市对于乡村的背叛和剥夺,是乡村被无情地遗弃和遗忘,甚至倍遭蹂躏。“情欲老人,死亡老人/在这中午的森林/喝醉的老人拦住了少女”[8]P558“情欲老人,死亡老人/强行占有了我——/人类的处女欲哭无泪”[8]P559,这可以看作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扼杀。工业文明的进步使乡村的牧歌谙哑无声。而海子本人无疑是站在被遗弃者一边的,他的同情倒向“乡村”或者说“土地”这一头。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叙述着的是土地的“悲惨”、“荒凉”、“痛苦”。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土地的处境和宿命。

但海子不同于叶赛宁,不能把他说成是被遗弃的农村的代言人。海子的笔下从来没有出现过那种宁静、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场景,找不出海子有一首诗描写了某一个生动甜美的乡间生活瞬间。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海子并不是乡土诗人。[10]P39笔者认为,海子可以称为一个特别的乡土诗人,他笔下的乡土由家乡而及于大地,是泛化的形象,而海子真正关注的是人类在大地上的最原始的生存和人类的心灵状况。叶赛宁的诗歌主要停留在生活与生命的层面,他的诗歌精神实质是现实主义的,记录了农村命运的变迁;而海子的诗歌则主要停留在生存与存在的层面,他的诗歌更主要是浪漫主义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思考,对终极价值的追问。海子的诗歌除了表现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和城市的对立外,同时还有“精神”与“欲望”的对立。

与生命存在最相关的粮食、土地、水、麦子这些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被诗人反复吟唱着。他不需要其它任何浮华的东西,只要维持最简单的生存。所以,他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8]P436他不仅要放弃物质诱惑,同时,也“放弃沉思和智慧” [8]P358,只让劳动慰藉心灵。诗人赞美这种简单的人生,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人类的本性由此才能呈现。海子的理想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直接反映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在物质化、商业化流行的时代,海子坚决拒绝扰乱人的纯真本性的物欲,而宁愿返回自然、返回存在本身,重建精神家园。

“土地”是海子诗歌的一个重要意象。海子是透过某种精神性的眼光来看待土地的,如简宁所言:“把乡土或土地不是在情绪上而是在本体上神圣化了。” [9]P71在海子那里,“土地”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远去的、被遗弃的土地,意味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被放逐、漂泊不定;土地的“饥饿”也是人们精神上的饥渴、焦虑、流离失所;土地的悲剧,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痛失精神家园、无可依傍的悲惨处境。土地既是物质的基础,也是精神的载体。土地的被遗弃,是现代人信仰的失落,是人类的悲剧。海子试图从精神困境中突围,为人类寻找一条拯救之路。他越来越接近宗教,诗歌中充满了先知般的“天启情绪”的句子。土地之上一切最原始的存在:麦子、河流、庄稼,一切自然之象,以及在大地这一壮丽语境中的生命、爱、生殖、统治等等最基本的母题在海子诗中都闪烁着神性之灵。因此,他也被称为“先知诗人”、“宗教诗人”。在海子去山海关自杀的路上,身旁还带着一本《新旧约全书》,谋求某种精神力量对现世有所拯救。这也是他与叶赛宁的不同之处,叶赛宁诗歌中的宗教并不代表他的世界观,而且,有些诗歌甚至带有渎神倾向。

但最终海子还是没有获得拯救。他的自杀表明了他并没有返回灵魂的栖居地——土地,获得安静和祥和,实现真正的“诗意的栖居”。他的悲剧是失去“土地”的悲剧,失去存在之根的悲剧,也是现代性的悲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摔碎的花瓶应该怎样修复才能看不到裂痕?
CF荣誉点是不是只有在每周1才扣除9点,其他时
有人说看起来自由散漫的孩子往往更有力量,这
请问我的手机机型可以下载手机QQ2008版本嘛
山西有什么技术学校啊?
暑假作业哪有的卖。
福州哪里有卖本木文化用品?
斌斌汽车美容装饰我想知道这个在什么地方
招行预借现金怎么还款,招商银行信用卡的预借
诛仙II2.6碧瑶 戾魔死后周一仙出现在哪里
今年骑士是总冠军吗
在中国那个城市是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的?
河北南堡盐场有限公司质检中心怎么去啊,有知
哀伤相思的诗词,带燕的诗句 10分
周邦彦是如何在词中化用前人诗句的?
推荐资讯
天气很热,手上长很多小水泡,密密麻麻的,是
该去哪里读书啊???
输入法的快捷键在注册表里怎么改
广州哪里可以考潜水证,潜水渣浆泵哪家好
短信无法使用
最近腾讯是不是抽了?慢成驴了!!!!!!!
网络友情,你、当做了什么?
谁送一个QQ爱墙种子?
在网上买东西用什么卡付钱
QQ空间留言板无法留言
聆听那份爱 | 默写那段情
天趣广告在什么地方啊,我要过去处理事情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