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成教育的看法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5-06 06:12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归鹤鸣
- 2021-05-06 07:51
一、养成教育的示范性。一位社会学家曾经看到一位年轻的家庭妇女在切菜时,总是把切下的第一片扔掉,他问为什么,这位家庭妇女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妈妈是这样做的。又问她的妈妈,她妈妈也是这样的回答,在问了她妈妈的妈妈,也就是这位妇女的姥姥时,姥姥说并不为什么,她是无意中这样做的。由此可见某种行为习惯,只要我们成年人做,年幼的孩子就会模仿,特别是在孩子们心目中地位非常高的父母、老师、校长等面前,尤其如此。可见要搞好养成教育,学校领导、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在某些学校,我们注意到,他们订出了许多条条框框,零零总总恐怕不下百十条之多,看一看这繁多的条文,想一想负担很重的学生,那么,尊敬的校长、老师您先做做。
二、养成教育的强化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支持,即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强化作用。最著名的就是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通过实验斯金纳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虽然比动物要复杂得多,但同样也需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可见,有一定“刺激物”的强化作用,即一定的操作性条件,对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作用很大。并且这一理论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纠正方面。
三、养成教育的差异性。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这和工业化背景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厂式”的生产、“工厂式”教育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就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像养花,一盆君子兰,需要半个月浇一次水,而一盆仙人掌,可能一个月才需要浇一次,如果浇多了,就可能烂根。作为可塑性很强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要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四、养成教育的情感性。动物园、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时候,方法是比较单一的,鞭子和食物足矣!但对孩子却不能这样。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了不同于其它动物的高级心理机能,他有了语言、有了思维,有了主观能动性,如果只是用鞭子和食物来教育他,可能在培养成某一方面的特长之后,也会调动起其潜在的动物性,野蛮、暴躁、简单、敌视等等。因此,教育者应该多动脑子,用情感的力量来感化孩子,使他们从内心里接纳你的观点。
五、养成教育的持久性。养成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的心血和智慧。魏书生老师在当上了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后,每年就开六个会,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养成教育的。孩子们一批批地毕业了,又一批批孩子进入了学校,新的养成教育又要开始了。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是一种重复劳动,养成教育面对的对象不同了,但是工作的内涵没有变,这就是把一批批孩子都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项工作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停止的时候的。
六、养成教育的社会性。进一步说,养成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孩子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孩子们不仅仅要在学校学习,同时还无时无刻不在从社会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的教育单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社会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学校暂时教会他怎么做,社会将影响他是否能够持续地做下去。为此,我们应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中来,做好这一件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大好事。
- 1楼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5-06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