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8 23:20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3-08 00:18
答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摆渡翁
- 2021-03-08 01:10
白居易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
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全诗不直接状雪之貌,而皆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从侧面烘托。首句写感觉,次句写视觉,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绘出了雪之形,雪之声,雪之大。此诗还紧紧抓住了夜雪的特征,夜晚下雪,气温骤寒,因而衾枕不暖;由于雪的光洁,黑暗的夜晚也变得明亮;“劈啪”的折竹声暗示了纷纷扬扬的夜雪越下越大。正因为如此,此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才显得新颖别致,清新脱俗。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
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全诗不直接状雪之貌,而皆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从侧面烘托。首句写感觉,次句写视觉,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绘出了雪之形,雪之声,雪之大。此诗还紧紧抓住了夜雪的特征,夜晚下雪,气温骤寒,因而衾枕不暖;由于雪的光洁,黑暗的夜晚也变得明亮;“劈啪”的折竹声暗示了纷纷扬扬的夜雪越下越大。正因为如此,此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才显得新颖别致,清新脱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鸠书
- 2021-03-08 02:36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自叹每有欲往 往___________ ②辄复不遂 辄___________ ③任之而已 而已___________ 12.“亦复有少趣”,“趣”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11.答案:①去,前往 ②就 ③罢了评分:每小题l分。共3分。 12.答案: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