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解释,我怎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做好禅修
答案:4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3:14
- 提问者网友:杀手的诗
- 2021-02-08 09:4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解释,我怎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做好禅修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2-08 10:57
禅定是每个修行者都必须要经历的一种手段,但如果是禅宗,第一需要弟子根器不错,
第2需要有良师指点,不然是很容易入邪见魔行的,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能同时具备
这2点的情况已经很稀少了,奉劝阁下谨慎思之,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这样你就明白了吧,末法众生善根浅薄,能够有一点成就都算是了不起了,又何况是禅宗呢
第2需要有良师指点,不然是很容易入邪见魔行的,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能同时具备
这2点的情况已经很稀少了,奉劝阁下谨慎思之,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这样你就明白了吧,末法众生善根浅薄,能够有一点成就都算是了不起了,又何况是禅宗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逐風
- 2021-02-08 13:29
白话好啊,基本都是人家的残羹剩菜,或者一家口味。很适合大众的。
其实只要您能把古文背下来就NB了。
其实只要您能把古文背下来就NB了。
- 2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2-08 11:50
白话解有点像熬完中药把水倒掉后剩下的药渣。呵呵。不过,初入门不懂古文看白话解入门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上半年看了《般若莲花处处开》。你可以买这本书看,里面是多位大师对心经的解释,可以互相借鉴。禅修你可以买基本禅修入门类的书籍多看看,虚云老和尚的禅修入门不错。我还有些资料,可以给你,不过最好是等你多少有些基础了之后再说。六祖坛经和金刚经都是必读的功课。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最好是悟后起修比较把握。
- 3楼网友:佘樂
- 2021-02-08 11:08
个人也没体证所悟,只跟楼主,同修讨论自己的悟解,本没体证,不应发言,但不发言,即不布施,不布施则不得悟更深般若,故有所体会(非体验),即与分享。互相指教,不分是非。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无挂碍乎,无有恐怖。这里般若波罗密多也可指上文所述,也可指金刚经内容。
依诸大德大师对禅定解说,禅定不是孤定,禅定是能做到行,住,坐,卧都可以在定中,做到三味,随时能出定入定。念佛有念佛三味,是非有念非无念的境界。大部分禅定,是从观赏入手的,如是所说,即有些人是一打坐,很快就进入寂静感,无想,无念的境界,虽有人认为这是正确,但孤定又如何理解?而打坐观赏,应该就是禅定吧,用正确的观赏。所以禅修,我认为先是主动的有念的观赏,到最后被动的无念。
般若被翻译为智慧,依照经验,这里的智慧是指一种力量,不是聪明的思想这么简单。烦恼即般若,色即是空,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相由心生,一切相皆由分别执著的烦恼心生,这里的都是教我们如何面对“相”。
再来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智慧。念佛的最大收获就是“功德”。
再根据净空法师强调,成佛就是去除妄想心,分别烦恼心,执著烦恼心,三大障碍。
最后结论是:我们“心情”应以平静,我们“性情”应以功德,见心外一切种种“相”包括身躯,六入感受,都是智慧的局部显现在说法,见一相,即见内心一不平等念,如见一相,心生爱好,即见“贪念”,心生恨怨,即见“嗔心”,凡所有,种种相,种种差别,即是内心种种不平,种种分别,需种种法累积功德将其弥补,这样,凡见一相,我们都可以立刻念佛,将功德回向,可以这样认为,世间万物,皆在这里现相,是你心相也好,是他本心现相也好,都是因为缺乏功德的因果而已,所以最后就得功德回向,别无其他,所以要看破,就得放下,不受境转,心得自在,随缘即随自己内心安排见种种相,即要我们相应用种种法累积功德回向,把随缘见相看作是随内心智慧的安排,摆平内心种种烦恼,念佛只是最方便立刻获得功德的一种方法,随着缘分,四的宏愿不是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为了随缘所见种种相而准备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样见相非著于相,著于功德心上,做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于相中不认为是相,认为是心中所示意补功德,即见相非相,无所住而又生其心,依照这样过日子,修炼其心,即色即是空,相即是心,相即是性,见相见自己那方面为人功德欠缺,如见乞丐,你当然可以念佛回向给他,如果可以布施钱,也可以,可以布施食,可以布施法,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见种种相,种种布施,消种种烦恼,除种种业障,得种种菩提善根。如是修学,如同流水性德,分别心的众生感恩水给予生命而不求不骄,站在水本身的角度,只是性质(性德)使然,没有什么自我意思在里面,本自清净,不增不减,依照环境可化气,可冰,可雾,滋润万物,这就是自然般若智慧在我们身边说法,所清净无我性德实法。
如是上述所想,非圣人言语,只能稍稍帮助开悟,不能广传为实。望赐教指点!!!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无挂碍乎,无有恐怖。这里般若波罗密多也可指上文所述,也可指金刚经内容。
依诸大德大师对禅定解说,禅定不是孤定,禅定是能做到行,住,坐,卧都可以在定中,做到三味,随时能出定入定。念佛有念佛三味,是非有念非无念的境界。大部分禅定,是从观赏入手的,如是所说,即有些人是一打坐,很快就进入寂静感,无想,无念的境界,虽有人认为这是正确,但孤定又如何理解?而打坐观赏,应该就是禅定吧,用正确的观赏。所以禅修,我认为先是主动的有念的观赏,到最后被动的无念。
般若被翻译为智慧,依照经验,这里的智慧是指一种力量,不是聪明的思想这么简单。烦恼即般若,色即是空,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相由心生,一切相皆由分别执著的烦恼心生,这里的都是教我们如何面对“相”。
再来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智慧。念佛的最大收获就是“功德”。
再根据净空法师强调,成佛就是去除妄想心,分别烦恼心,执著烦恼心,三大障碍。
最后结论是:我们“心情”应以平静,我们“性情”应以功德,见心外一切种种“相”包括身躯,六入感受,都是智慧的局部显现在说法,见一相,即见内心一不平等念,如见一相,心生爱好,即见“贪念”,心生恨怨,即见“嗔心”,凡所有,种种相,种种差别,即是内心种种不平,种种分别,需种种法累积功德将其弥补,这样,凡见一相,我们都可以立刻念佛,将功德回向,可以这样认为,世间万物,皆在这里现相,是你心相也好,是他本心现相也好,都是因为缺乏功德的因果而已,所以最后就得功德回向,别无其他,所以要看破,就得放下,不受境转,心得自在,随缘即随自己内心安排见种种相,即要我们相应用种种法累积功德回向,把随缘见相看作是随内心智慧的安排,摆平内心种种烦恼,念佛只是最方便立刻获得功德的一种方法,随着缘分,四的宏愿不是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为了随缘所见种种相而准备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样见相非著于相,著于功德心上,做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于相中不认为是相,认为是心中所示意补功德,即见相非相,无所住而又生其心,依照这样过日子,修炼其心,即色即是空,相即是心,相即是性,见相见自己那方面为人功德欠缺,如见乞丐,你当然可以念佛回向给他,如果可以布施钱,也可以,可以布施食,可以布施法,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见种种相,种种布施,消种种烦恼,除种种业障,得种种菩提善根。如是修学,如同流水性德,分别心的众生感恩水给予生命而不求不骄,站在水本身的角度,只是性质(性德)使然,没有什么自我意思在里面,本自清净,不增不减,依照环境可化气,可冰,可雾,滋润万物,这就是自然般若智慧在我们身边说法,所清净无我性德实法。
如是上述所想,非圣人言语,只能稍稍帮助开悟,不能广传为实。望赐教指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