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是干嘛的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13:21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4-12 03:51
麦克卢汉是干嘛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4-12 04:05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教育背景:
1933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
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
1942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Mcluhan,Nov,1955:109—110)
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他又一次强调他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观点:“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1964:18)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麦克卢汉这样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7)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讯息”之所以令世人震惊,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媒介本身的观察和研究。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就是说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
麦克卢汉的文学背景,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说明了“媒介就是讯息”这一警句的出现以及它为何震动了传播学界。然而,这也意味着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要遭到冷遇。
尽管在北美,麦克卢汉在严肃的学术界倍受冷落,但在中国,麦克卢汉在传播学界却是享有盛名。翻开几乎任何一本传播学教科书,都能看到作者拿出专门的章节介绍麦克卢汉的理论。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传播学者对麦克卢汉特别感兴趣呢?
笔者认为,这要从麦克卢汉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实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麦克卢汉的观点从纯学术方法上难以理解,但从文学艺术角度就容易理解。而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者中有相当一批人是中文系出身。相同的文学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麦克卢汉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第二,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新闻受文学的影响很深。这从我们各家媒介里充满了中文系毕业的记者编辑中便可见一斑。前些年各种报告文学、大特写的风行是另一种证明。各种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常常被用来增强这些作品的感染力。第三,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是以新闻学为主,侧重于实际的应用和宣传。可以说没有什么实证的传统(近几年情况有所改观),因而不像西方的学者那样非要用实验来检验麦克卢汉的理论后才肯信服。这些原因造成了麦克卢汉在中国传播学界的风行。
主要著作:
1951年《机器新娘》
1962年《古登堡群英》
1964年《理解媒介》
1969年《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3.冷媒介与热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对麦克卢汉及其主要观点的评判:
1、麦克卢汉的出现仿佛天外来者,其刚出现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麦克卢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系的学生都曾经读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相关著作;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他是其中重要顾问之一。但在他死后却又很冷漠的对待他及他的观点著作。
2、麦氏著作很难理解,这是他死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众多批评。
4、他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他同英尼斯一样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固然错误,但他着眼于传播科技的历史影响的研究至少是对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种补充和丰富;他对传播科技本身的形式的发明或进步便是改革的动力和不靠“内容”而起作用的论述,是对以往那种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内容才起作用认识的一种修订和完善。他预言的地球已成为小小的“地球村”的浪漫情境,不仅让当代人兴奋不已,而其着实成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教育背景:
1933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
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
1942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Mcluhan,Nov,1955:109—110)
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他又一次强调他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观点:“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1964:18)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麦克卢汉这样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7)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讯息”之所以令世人震惊,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媒介本身的观察和研究。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就是说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
麦克卢汉的文学背景,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说明了“媒介就是讯息”这一警句的出现以及它为何震动了传播学界。然而,这也意味着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要遭到冷遇。
尽管在北美,麦克卢汉在严肃的学术界倍受冷落,但在中国,麦克卢汉在传播学界却是享有盛名。翻开几乎任何一本传播学教科书,都能看到作者拿出专门的章节介绍麦克卢汉的理论。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传播学者对麦克卢汉特别感兴趣呢?
笔者认为,这要从麦克卢汉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实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麦克卢汉的观点从纯学术方法上难以理解,但从文学艺术角度就容易理解。而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者中有相当一批人是中文系出身。相同的文学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麦克卢汉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第二,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新闻受文学的影响很深。这从我们各家媒介里充满了中文系毕业的记者编辑中便可见一斑。前些年各种报告文学、大特写的风行是另一种证明。各种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常常被用来增强这些作品的感染力。第三,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是以新闻学为主,侧重于实际的应用和宣传。可以说没有什么实证的传统(近几年情况有所改观),因而不像西方的学者那样非要用实验来检验麦克卢汉的理论后才肯信服。这些原因造成了麦克卢汉在中国传播学界的风行。
主要著作:
1951年《机器新娘》
1962年《古登堡群英》
1964年《理解媒介》
1969年《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3.冷媒介与热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对麦克卢汉及其主要观点的评判:
1、麦克卢汉的出现仿佛天外来者,其刚出现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麦克卢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系的学生都曾经读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相关著作;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他是其中重要顾问之一。但在他死后却又很冷漠的对待他及他的观点著作。
2、麦氏著作很难理解,这是他死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众多批评。
4、他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他同英尼斯一样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固然错误,但他着眼于传播科技的历史影响的研究至少是对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种补充和丰富;他对传播科技本身的形式的发明或进步便是改革的动力和不靠“内容”而起作用的论述,是对以往那种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内容才起作用认识的一种修订和完善。他预言的地球已成为小小的“地球村”的浪漫情境,不仅让当代人兴奋不已,而其着实成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