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4 14:20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12-03 23:37
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12-04 00:24
【贪】
梵语 lobha,ra^ga 巴利语同;或梵语 abhidhya^,巴利语 abhijjh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俱舍论卷二十广引诸经,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欲,缠缚其心,故称欲轭。书中又举出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著等十二项冠有“欲”字之异称。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系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序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俱舍论卷二十二将贪分为四种;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可修各种不净观以对治之。
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覆圣道之染污性,然因其过甚轻,作用极弱,故不会招感果报),与欲贪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之一,又其性非猛利,故为五钝使之一。说一切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又非缘无漏法而生者,仅与喜、乐二种感受相应,故与随烦恼及八缠中之无惭、悭、掉举,六垢中之诳、憍二者为等流。然唯识家则以贪为“烦恼法”之一,于喜、乐二种感受外,若于逆境中亦会与忧、苦两种感受相应,并与“见”皆同缘无漏法而生。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二之说,经部以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品为根据,谓四谛中仅有集谛以“爱”为体,爱乃贪之同体异名。(俱舍论卷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爱)5457)p4792【嗔】
梵语 pratigha 或 dves!a,巴利语 pat!igha 或 dosa 。又作嗔恚、嗔怒、恚、怒。音译作醍鞞沙。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为三毒之一。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于俱舍宗属不定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属烦恼法之一。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嗔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或十随眠)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见),作用迟钝,故为五钝使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二五·一六七中):“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嗔”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嗔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悲华经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十、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p6114
【痴】
梵语 moha, mu^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恶德,亦即三毒、三火)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中,于四谛及修道中断之。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载,痴有无智、无见、非现观、惛昧、愚痴、无明、黑闇等异名。又同论卷五十五谓随烦恼中,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乱、不正知等,皆以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谓诸烦恼之生起必由痴,故痴必定与其余九根本烦恼相应。
反之,若心处于非痴之状态,或与痴相反之精神作用,称为无痴,乃三善根之一。俱舍宗不以其为独立之心所,唯识宗则以为善心所之一。成唯识论卷九谓菩萨之十地以及佛地,各有其应断之二种愚痴,合为二十二种愚痴,又称二十二愚。(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见:无明)5094)p6668
梵语 lobha,ra^ga 巴利语同;或梵语 abhidhya^,巴利语 abhijjh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俱舍论卷二十广引诸经,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欲,缠缚其心,故称欲轭。书中又举出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著等十二项冠有“欲”字之异称。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系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序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俱舍论卷二十二将贪分为四种;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可修各种不净观以对治之。
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覆圣道之染污性,然因其过甚轻,作用极弱,故不会招感果报),与欲贪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之一,又其性非猛利,故为五钝使之一。说一切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又非缘无漏法而生者,仅与喜、乐二种感受相应,故与随烦恼及八缠中之无惭、悭、掉举,六垢中之诳、憍二者为等流。然唯识家则以贪为“烦恼法”之一,于喜、乐二种感受外,若于逆境中亦会与忧、苦两种感受相应,并与“见”皆同缘无漏法而生。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二之说,经部以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品为根据,谓四谛中仅有集谛以“爱”为体,爱乃贪之同体异名。(俱舍论卷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爱)5457)p4792【嗔】
梵语 pratigha 或 dves!a,巴利语 pat!igha 或 dosa 。又作嗔恚、嗔怒、恚、怒。音译作醍鞞沙。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为三毒之一。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于俱舍宗属不定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属烦恼法之一。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嗔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或十随眠)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见),作用迟钝,故为五钝使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二五·一六七中):“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嗔”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嗔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悲华经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十、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p6114
【痴】
梵语 moha, mu^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恶德,亦即三毒、三火)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中,于四谛及修道中断之。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载,痴有无智、无见、非现观、惛昧、愚痴、无明、黑闇等异名。又同论卷五十五谓随烦恼中,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乱、不正知等,皆以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谓诸烦恼之生起必由痴,故痴必定与其余九根本烦恼相应。
反之,若心处于非痴之状态,或与痴相反之精神作用,称为无痴,乃三善根之一。俱舍宗不以其为独立之心所,唯识宗则以为善心所之一。成唯识论卷九谓菩萨之十地以及佛地,各有其应断之二种愚痴,合为二十二种愚痴,又称二十二愚。(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见:无明)5094)p6668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12-04 02:08
贪婪,嗔恨,烦恼
- 2楼网友:神鬼未生
- 2021-12-04 01:09
贪是对境界的取舍 嗔是妒忌发怒 痴是不信因果 不信圣贤教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