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 1 2 3 有什么作用
3 请分别指出4 5 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第6断中,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情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5.本文谈的内容与失去相关,请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不能失去,为什么
习惯于失去(求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08:30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1-03 20:0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1-03 20:46
1.人生常常得而失之,我们应当习惯失去主动失去。
2.作用引出下文的中心思想,以前三段的内容为契机。
3.划线句是???
4.人生的觉悟是指,人生贵在失去。人生在世,实际上是处于不断失去,不管是金钱还是生命甚,最终都会失去,一直追逐得到,不习惯失去,正正是缺乏对人生的觉悟,孰不知即使一直追求的那些事物获得最终也必将失去。
5.我们生活中最不能失去的就是爱心与善心,人既然有很多东西终将失去,那么为何不将我们拥有的东西,赠与更需要的人呢,我们尝过失去的痛苦就应当明白他人的失去痛苦,更应当为更需要帮助的人尽善心。
2.作用引出下文的中心思想,以前三段的内容为契机。
3.划线句是???
4.人生的觉悟是指,人生贵在失去。人生在世,实际上是处于不断失去,不管是金钱还是生命甚,最终都会失去,一直追逐得到,不习惯失去,正正是缺乏对人生的觉悟,孰不知即使一直追求的那些事物获得最终也必将失去。
5.我们生活中最不能失去的就是爱心与善心,人既然有很多东西终将失去,那么为何不将我们拥有的东西,赠与更需要的人呢,我们尝过失去的痛苦就应当明白他人的失去痛苦,更应当为更需要帮助的人尽善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1-03 22:03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解析:
做第1题要注意第③段段首的“由此可见”表明这句话是承第②段的观点而来,因此“觉悟”所指内容即第②段的观点。做第2题要结合作者在文中对“失去”应持的态度的论述来分析。第3题为开放性问题,扣住话题“失去”来提出问题,要运用逆向思维,有质疑精神。第4题a项说“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不准确,作者说的是“只求得到不肯失去”“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的人;b项对论证方法的分析不准确,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c项说“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是对主旨把握不准确,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只是为了启示人们不要沉迷于患得患失之中。
答案:
1、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2、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3、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4、d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
阴历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