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与音律有关吗?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1:41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4-04 20:38
度量衡与音律有关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04-04 21:58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轻重的标准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对某物质的容量,衡是计量轻重。
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所以有一定的关系。
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所以有一定的关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4-04 22:56
肯定有关。 代人接触音乐,大多从刀、来、米开始,进而学习乐理,也都是西洋音乐。对于传统音乐理论,反而知之甚少。五声音阶的基本名称,很多人都未必能够说清楚,更不必说黄钟、十二律、八十四声等内容。 这种状况跟二十世纪初以来,西学东渐,国人盲目批判传统的历史背景有关。笼罩华夏文明的历史迷雾,历经百余年之风雨飘摇,正渐次散去。当我们以理性、公允的态度回视传统,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亲切、归属,还有激动、敬仰。 了解传统乐理,可管窥华夏五千年文明之冰山一角。本文分律吕起源、黄钟之实与度量衡、三分损益与十二律、五正二变、八十四声与六十调五部分逐一阐述。 一、 律吕起源 乐理是西乐概念,传统音乐基本与之相对应的是“律吕”或“乐律”。讲律吕起源,就是要论述传统乐理的产生。 南宋蔡元定《律吕新书》引刘昭《汉后志》曰:“伏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又引曰:“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引以侯气,道之本也。”(《律吕新书卷二·律吕证辨》) 班固《汉书·律历志》说:“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又曰:“我欲闻六律,五声,八音,···” 从文献记载来分析律吕起源,刘昭以为起自伏羲氏,班固认为始自黄帝。关于伏羲氏、黄帝,《周易》、《史记》等可靠典籍都有明载,确有其人自然不存在问题。至于他们是否确定律制,因为只是班固、刘昭等人在史书中论及,而缺少更多资料相互参证,所以尚不能断定。 今文《尚书》是儒家根本经典,其可靠性历来举世公认,至今尚无人能举出确凿证据动摇其真实性。其首篇《尧典》记载虞舜命夔典乐,本身即具备相当可信性,而且有其他史料可以参证: 《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吕氏春秋·察传》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舜)以夔为典乐,教穉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综上所述,律吕至迟产生于虞舜时,距今历史应在四千年以上。 二、黄钟之实与度量衡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振动,因振动而产生声音。自然界中存在的声音,如果按照音高排列,低可以低到次声波,高可以高到超声波。人的感官可以分辨的声音有着非常广阔的范围。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当中,人们希望找到那些音高最合适的声音,通过他们的组合,形成乐曲,来表述内心的感受。 古代圣贤确定这些标准音的过程,显现着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人,对自然,以至于对整个宇宙的感悟和体认。《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用白话来说,就是:乐,表现天地的和谐。构成音乐的基本音,也应该是体现天地和谐的声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古人确定标准音的过程,来认识这一观念。 标准音在西乐中是中央音c,在中国音乐中是黄钟。古人通过候气的方法来确定黄种的音高。 《后汉书·律历志》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釁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个一,内*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尾鳍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确定黄钟的律管用竹子做成。竹管长的声音低,竹管短的声音高。在尚未确定音律标准之前,律管的长度当然也不能确定。蔡元定在《律吕新书卷二·律吕证辨》中说:“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准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或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将所有这些竹管按照方位置于室内案上。冬至日与气相应的那一根就是黄钟。 冬至这一天阴气极,而一阳来复,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将这支与冬至阳气相应的竹管确定为标准音,体现了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将这支黄钟律管的长度规定为九寸。(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制定度量衡的标准是以黄钟律管的形制为根据的,而不是以先有的尺度来确定黄钟。)一寸又分为十分。对这支黄钟管的长短与粗细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即,如果它的长度为九寸,那么它的内截面积就应当是九十平方分,体积应当是八百一十立方分。假如不符合这个要求,则需要通过损益其长度,增减其粗细,通过侯气重新确定,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根据《汉书·律历志上》,这支标准律管如果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黍子进行测量,其长度应该等于九十粒黍子并列的长度,官内应该正好容纳黍子一千二百粒。 古代度量衡的标准即由此产生。 度的标准。每粒黍子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分之下尚有更小的尺度: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后面将用到这些单位,特此注明。) 量的标准。以井水注满黄钟管。井水的容量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衡的标准。一千二百粒黍子,其重量规定为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尚书·尧典》曰:“(虞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四千多年以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更朝换代,社会安定下来,开国君主都要把统一律度量衡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来做。这也是天下统一、九州混同的重要标志。而通过对乐律制定的了解,我们也不难看出,律度量衡的统一,不只是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而且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与人的统一。所以说,黄钟律的确立,不仅仅具有音乐上的意义,也体现着华夏文明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基本精神。《礼记·礼运》曰:“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三、三分损益与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是古人根据物体发声的规律而制定出来的确定律管比例关系的方法。因为三分损益是完全依照物体振动的自然规律而进行的,所以由此产生的音律而形成的乐律可以达到高度和谐。 所谓三分损益,就是将律管长度平均三分,减去其一分为损,增加一分为益。(三分损一称为下生,三分益一为上生)通过三分损益,可以产生出黄钟之外的其他十一律。具体步骤如下: 黄钟长九寸。 黄钟三分损一下生林钟。长六寸。 林钟三分益一上生太簇。长八寸。 太簇三分损一下生南吕。长五寸三分三厘三毫三丝三忽 南吕三分益一上生姑洗。长七寸一分一厘一毫一丝一忽 姑洗三分损一下生应钟。长四寸七分四厘零毫七丝四忽 应钟三分益一上生蕤宾。长六寸三分二厘零毫九丝八忽 蕤宾三分损一,倍之下生大吕。长八寸四分二厘七毫九忽八忽 (注:蕤宾三分损一的四寸二分一厘三毫九丝九忽,与黄钟不在同一均中〈西乐称为组〉之中,故倍之,以与黄钟同处一均) 大吕三分益一上生夷则。长五寸六分一厘八毫六丝五忽 夷则三分损一下生夹钟。长七寸四分九厘一毫五丝四忽 夹钟三分益一上生无射。长四寸九分九厘四毫三丝六忽 无射三分损一下生仲吕。长六寸六分五厘九毫一丝四忽 十二律依长短次序排列如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上生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为六律,为阳。 下生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为六吕,为阴。 十二律依由长到短的次序,按顺时针环列一圈。相生之律皆间隔八律,所以三分损益又称为隔八相生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