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孩子有5、6岁了,孩子平时也好好的,和其他小朋友也能玩到一块,也不是孤独症吧!就是在大人满足不了自己要求的时候就咬自己的胳膊,请求专家予以解答!!!
孩子老是发脾气咬自己,把胳膊咬的那深的牙印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0 11:12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05-09 17:1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5-09 17:20
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行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办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脾气大"、"我的孩子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1~2岁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岁以前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处理。对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也不能与他讨论,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应转移他的注意力,以稳定他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对2岁以上的较任性的孩子,家长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于孩子的正确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要求要明确的回绝,而且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专家会客厅:出场专家——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普教研究所副所长。著有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采写:许静
小明上三年级了,上周末妈妈郑女士带他到商场给奶奶选生日礼物,谁知一路过玩具柜台小明就不挪步了,指着一款几百块钱的机器狗非让妈妈买给他。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两个小的了,这回就不买了,要赶快去给奶奶买东西。小明不肯,妈妈又许诺说下回小明过生日时把这款机器狗送给他做生日礼物,谁知小明还是不为所动,干脆一屁股坐到地上。郑女士一生气掐着小明的胳膊想把他拉起来,而小明使劲挣脱开便开始躺在地上打滚儿。许多逛商场的人围过来看,郑女士尴尬极了,只好赶快掏钱买下机器狗带着小明“逃离”众人的视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家长都有过与郑女士类似的遭遇,而小明也有不少和自己一样的同伴。
关教授说,任性孩子的表现是对家长的正确劝告故意不听,稍不如意就犯拧,拧劲一起来,家长怎么说也不行。任性的孩子总爱拿“不吃饭”、“大哭大闹”、“满地打滚”为手段要挟家长,一旦他们通过这一番折腾最终“如愿以偿”,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任性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如果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任何约束,性格就会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就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越发不冷静、爱发脾气。
任性原因有多种
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任性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得对不对,一概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意愿、想法,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想出各种方式让孩子就范,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也是形成任性的原因;另有一类家长经常当着别人面数落孩子,爱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虽然是为孩子好、哪怕家长说得再对,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为了面子,为了和家长对抗,故意任性犯拧。
纠正任性招不少
防止和纠正任性的方法有很多,关教授给家长介绍了几种方法,您不妨试一试。
▲提前打好预防针
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耍赖。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表扬鼓励他,甚至可以给他买个小礼物以示对“不任性”的奖励。
▲遇到犯拧不能软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长的弱点。家长怕孩子哭,孩子就哭;家长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偏偏要满地打滚。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郑女士,因儿子哭闹打滚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难堪,她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满足小明的要求买下机器狗。“得逞”了的小明会因此认为,妈妈怕他在人多的时候耍赖,下回他还用这一招。因此,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让步,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都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一定要坚持到底。
▲让孩子多与人交往
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学相处困难,一不顺心,回家更要耍脾气,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会因此意识到任性的坏处,并且在和同龄人交往中改变任性的坏毛病。
合理应对孩子任性的4种“武器”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家长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他常用这种方法向家长要东西,而且“拗”劲一上来, 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孩子的“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4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家长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第二种武器——哀告乞求 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家长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家长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第三种武器——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家长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种武器——赌气 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家长只好举手投降。
家长“应战”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绝孩子需要技巧。
●心理准备 家长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以退为进 家长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 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家长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善后工作
家长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家长拒绝他是有理由的。总之,拒绝孩子,起点是爱,终点还是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行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办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脾气大"、"我的孩子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1~2岁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岁以前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处理。对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也不能与他讨论,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应转移他的注意力,以稳定他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对2岁以上的较任性的孩子,家长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于孩子的正确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要求要明确的回绝,而且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专家会客厅:出场专家——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普教研究所副所长。著有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采写:许静
小明上三年级了,上周末妈妈郑女士带他到商场给奶奶选生日礼物,谁知一路过玩具柜台小明就不挪步了,指着一款几百块钱的机器狗非让妈妈买给他。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两个小的了,这回就不买了,要赶快去给奶奶买东西。小明不肯,妈妈又许诺说下回小明过生日时把这款机器狗送给他做生日礼物,谁知小明还是不为所动,干脆一屁股坐到地上。郑女士一生气掐着小明的胳膊想把他拉起来,而小明使劲挣脱开便开始躺在地上打滚儿。许多逛商场的人围过来看,郑女士尴尬极了,只好赶快掏钱买下机器狗带着小明“逃离”众人的视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家长都有过与郑女士类似的遭遇,而小明也有不少和自己一样的同伴。
关教授说,任性孩子的表现是对家长的正确劝告故意不听,稍不如意就犯拧,拧劲一起来,家长怎么说也不行。任性的孩子总爱拿“不吃饭”、“大哭大闹”、“满地打滚”为手段要挟家长,一旦他们通过这一番折腾最终“如愿以偿”,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任性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如果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任何约束,性格就会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就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越发不冷静、爱发脾气。
任性原因有多种
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任性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得对不对,一概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意愿、想法,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想出各种方式让孩子就范,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也是形成任性的原因;另有一类家长经常当着别人面数落孩子,爱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虽然是为孩子好、哪怕家长说得再对,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为了面子,为了和家长对抗,故意任性犯拧。
纠正任性招不少
防止和纠正任性的方法有很多,关教授给家长介绍了几种方法,您不妨试一试。
▲提前打好预防针
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耍赖。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表扬鼓励他,甚至可以给他买个小礼物以示对“不任性”的奖励。
▲遇到犯拧不能软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长的弱点。家长怕孩子哭,孩子就哭;家长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偏偏要满地打滚。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郑女士,因儿子哭闹打滚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难堪,她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满足小明的要求买下机器狗。“得逞”了的小明会因此认为,妈妈怕他在人多的时候耍赖,下回他还用这一招。因此,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让步,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都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一定要坚持到底。
▲让孩子多与人交往
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学相处困难,一不顺心,回家更要耍脾气,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会因此意识到任性的坏处,并且在和同龄人交往中改变任性的坏毛病。
合理应对孩子任性的4种“武器”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家长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他常用这种方法向家长要东西,而且“拗”劲一上来, 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孩子的“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4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家长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第二种武器——哀告乞求 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家长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家长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第三种武器——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家长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种武器——赌气 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家长只好举手投降。
家长“应战”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绝孩子需要技巧。
●心理准备 家长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以退为进 家长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 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家长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善后工作
家长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家长拒绝他是有理由的。总之,拒绝孩子,起点是爱,终点还是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5-09 20:47
这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这样让他自残,要让他学会爱惜自己。
不能就因为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就让他自己伤害自己,这样很容易失误的。
不能让孩子太任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你们会后悔的,最严重的错就是家长自己。
没有教育好孩子是最大的失误!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还是自残的话,不要管他,但不表示不理他,到以后他觉得疼了,他会慢慢变好的。
其实这样做有很多的原因。
恕我不能一一解答。您可以去心理医生咨询下。
切记,此不治,后果很严重,被伤害的不是孩子自己,而是所以的亲人。
- 2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5-09 20:14
呵呵 插句嘴o(∩_∩)o...
要多给孩子一点正面教育 有时间要多陪陪孩子哦
- 3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5-09 18:38
多数父母都会碰到孩子发脾气的问题,特别是在孩子二三岁刚开始具有独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时。发脾气实际上是孩子正在成长的独立意识的信号。
一般来讲,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如果你的孩子爱发脾气,你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说自己教子无方。每个孩子养成发脾气习惯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时候孩子发脾气仅仅是因为过度疲劳或受了刺激。不管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必须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毫无意义,它不能帮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责任,让父母改变主意。
置之不理:这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好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为好。
不理睬发脾气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气。
●转身离开。孩子发脾气时,你尽管去做你的事。
●适当地劝说。如果你还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对孩子反复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说明什么事是不会被允许的,但不要做出任何举动。你的目的是帮他摆脱困境。
●不要议论他。孩子不再发脾气时,只要欢迎他能停下来就是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排除: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闹,你觉得除了让步没有别的选择了,你可以告诉他如果愿意哭就尽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欢他的哭声。
不要让哭闹左右你的决定:
●搞清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可能发脾气。
●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绝不让步。
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况:找出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因素并避免它们是可能的。
●避免孩子发脾气。每个孩子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孩子会因完不成而感到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安排得简单一些。
●必要时提供帮助。让孩子看你是怎么用另一种方法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有时候寥寥数语、关键性的提示,足以缓和孩子一触即发的紧张情绪。
●避免孩子过分疲劳和兴奋。这种时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尽量使孩子处于平静的状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